APP下载

论“对话”教学中“两课”教师角色的转变及自我发展

2017-08-28张军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9期
关键词:对话教学资源话语

张军

摘要:后现代知识的生成性,表明知识经济下德育要有成效,必须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开展“对话”教学,师生在互为主体交往中才能获得情感的互动和知识的共鸣。而教师作为“对话”教学的根本和基础,只有不断调整自身角色,寻求自我发展,从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话语的更新、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师技能的提高等入手才能成功开展和实施两课“对话”教学。关键词:对话;教育对话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教育观念的变革,“对话”教学作为教育未来的一种趋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知识被视为不断生成与建构的“文本”,不再是绝对真理和一成不变的。而“对话就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学生的知识形成与发展不再仅是作为“容器”简单的、被动地灌输和接受知识。后现代知识的生成性,表明知识经济下教育要有成效必须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开展“对话”教学,师生在平等的主体交往中才能获得情感的互动和知识的共鸣。这其中作为教学变革中的关键──教师的角色转变和自我发展直接影响着“对话”教学在两课教学中的实施和成功开展。

21世纪教师应该是什么角色?新世纪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教师角色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所谓“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分析教师的角色,明确教师的身份,才能顺利开展成功的教学和教育。教师角色既代表教师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与身份,同时包含社会所期望于教师个人表现的行为模式,它既包括社会、他人对教师的行为期待,也包括教师对自己应有行为的认识。只有正确的角色定位,才能使教师在面对教学改革和难题时永远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不断自我发展的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交往理论的发展,教师不再是单一的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人格、社会性和情感发展的支持者和促进者。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核心的“两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变、适应和提高自己的角色才能与学生和教材、时代互动获得共鸣。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的素质和观念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两课”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原理,掌握一定的教学智慧。改变传统的教师只是知识的代言人和传递者的角色,师生之间不是单向的垄断式的知识传递,而是平等的互为主体中进行对话和交流,达到情感共鸣和知识生成。为此,教师必须首先要眼中有人,明确教学相长,备课和上课时必须要充分考虑、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特点和情感趋势,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文本教案有机结合。在实际授课时教师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尊重、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感受,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建立互为主体的对话教学模式。其次,要注重情感的沟通。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对话教学中必须要有情感的双向沟通而不是仅有知识的单向传递。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激发,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才能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提高“两课”的实效。最后,要积极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改变,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单一理论灌输和道德说教模式,采取专题讨论、案例聚焦、新闻播报、道德观察等互动环节和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参与和主体意识。把整个教材文本教案编制上分成几个大的专题,每完成一轮理论专题的讲授,抽出部分课时进行问题探究、专题讨论,提前把专题内容布置下去,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准备,课上交流。

二、教学话语的更新

话语是人们沟通交往的工具,也是人们思想表达的主要形式。索绪尔说过“沟通是人类语言的终极目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不但学生的主体是多元的,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情感需求也是多元的,唯有在多元矛盾和差异中有效对话,才能求同存异。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话语霸权和话语中心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造成教师“独语”和学生“失语”的尴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从“独话”到“对话”的转向,变教材文本为教学话语,教师必须要首先解构自身的话语霸权,从传统政治化的教学文本模式转向民主化、生活化的文本范式。具体表现在教学语境上必须回归生活世界,立足于现实,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用合乎教育规律的方式来表达教育内容。话语方式上由“独话”转向“对话”,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性,从权力理论话语方式转变为多元的理论话语方式;话语内容上注重时代性、科学性和生活性,尤其要关注网络话语空间对学生的影响,消除话语隔阂,才能保持时代性和吸引力。表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变教材文本为教学话语时必须能做到“深入”和“浅出”,即教师必须在深刻理解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同时学会选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来具体形象地表达深刻的理论和道理。即这种教学话语的选择必须植根于学生的政治生活和道德生活的需要,植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只有能还原为思政课教学实践“接地气”的真实话语,才能为多元变化中的学生所接受。

三、教学资源的整合

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开展的重要条件。信息社会学生多元主体和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决定了传统的师道尊严,唯我独尊的教师话语霸权已经打碎,要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开展教学,决定了教师不能再固守传统的教学资源和单一的教材文本,学会积极利用一切显性和隐性的教学资源来提高教学。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思政课的教学,教学活动周围一切物质的或精神的,校内的或校外的,有形的或无形的教学资源都会影响或决定着德育教学效果的高低。这些教学资源既包括文献资料、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智慧能力、物质器材、教学时间和空间还包括现代媒体资源、社会信息资源甚至人际情感资源。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传递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待教学的热情、态度和教学情境中师生的心理互动、情绪波动等都积极地影响到对话教学中学生的共鸣和认同。教师必须树立系统教学资源观、协同的教学资源观、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观,除了在微观上教学时间的把握、教学空间的拓展、教学资料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使用、学情的掌控等作为教学资源整合外,还要积极拓展各类显性的或隐性的教学素材如建立今日说法,道德观察等影音资料库、传统经典文化库、榜样人物库、案例聚焦库和道德法庭;链接一些优秀的思政课网站;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等分门别类优化各种资源系统,创造性调整和优化各种教学资源配置,关注国情、省情和学情尤其是对于教学中偶发的教学事件和学生中的不良舆情要及时捕捉,因势利导。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和积累教学的成败得失,提高自我的教学经验等在内的诸多潜在的教学资源。

四、教师技能的提高

和专业技术课相比,思政课的内容由于直面现实带有更强的变化性和复杂性,更需要教师自身雄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教学技能。然而我们相当一部分老师由于自身的理论功底和教学技能的不足,思政课往往照本宣科,对现实中的热点和难点往往很难释疑解惑。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技能欠缺以及高校的教师评价模式重科研而轻教学尤其是思政课的教学,教师在涉及自身待遇和职称晋升等利益选拔机制上认同感也比较低,也导致部分教师对思政课教学只是被动的单纯课程解读的执行者角色。要提高思政课实效尤其是在对话教学中把握引导,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更新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这既是教师自身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为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材单一的执行者角色,增强课程参与意识、效果意识,努力做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实现由遵从型向创造型教师转换。同时要加大对自己教学技能提高的锻炼。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通过学位提升,教师进修或培训等再教育的方式加强新知识和新理论的学习。信息时代还要鼓励教师学会采用现代教育手段如多媒体、视频、微课、教学网站等来辅助教学。在教學实践中通过教学竞赛、集体备课听课,优秀教师观摩课和评优选优、职称晋升等利益机制来鼓励教师加强教学技能的锻炼和提高。参考文献:[1][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4][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姜勇、洪秀敏.教师自主发展及其内在机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6]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M].四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对话教学资源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