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导师制研究浅析

2017-08-28丁丽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9期
关键词:导师制对策建议本科生

丁丽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实行了学分制,在学分制的基础上进而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最初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个性化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能够更好地面对高校扩招而出现对人才培养上的“批量生产”,防止出现学生盲目选课或发生重量不重质的情况,避免因教学与管理学生相脱节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而导致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对策建议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概况

(一)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的特点及必要性

1.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的特点。

本科生导师制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式和管理制度,具体特点如下:

第一,“一对一”形式的教学指导。

考虑到学生心理和智力的不够成熟而实施教师对学生辅导的导师制,它主要涉及學生课程的选择,学习和生活方面。“一对一”形式的指导方式能够让导师更快更准确的发现问题。当前,大班级教学无疑极大地加重了班主任的工作量,教学质量同样也得不到保证,而在该制度实施后,导师指定一定数量的学生,并有指导学生的责任,要求导师对学生要进行即时的沟通或指导。为每个学生提供个别指导,这样有利于导师根据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把握,学习进步情况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做出个性化指导,使学生不断获得进步。

第二,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并重。

21世纪以来,为了更快更多地培养人才,我国教育的主要授课方式是班级授课制,学校教育也成为单纯的智力教育,渐渐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和人格培养,德育在教育中有所缺失。如果仅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不贯之以思想就是所谓的机械教育,这并不是人类所期望得到的教育。这种偏智育轻德育的教育局面能够通过导师教学得到更好的改善。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后,导师和同学进行亲密合作和交流,使导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以其高尚的人格,独特魅力和渊博学识熏陶和感染学生,真正实现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并重。

第三,导师制实施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

学校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教学制度也是如此,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既强调导师和学生的相互学习、相互感染,也重视师生关系的交流与沟通。不同于传统班级授课制在于导师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单独和学生沟通,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师生之间的这种融洽关系不仅激励学生素质得到提高,而且也促进了教师的自我激励和自我教育。

2.导师制研究的必要性。

第一,理论的必要性。

我们知道21世纪最需要的就是人才,随着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教育面临巨大挑战,人才竞争不断加剧,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面对这些,高等学校如何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和专业的指导,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智慧和理性全面兼具的全才已成为一个亟须探究的课堂题。人才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教学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根本途径。所以只有将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同教学改革同步,才能真正建立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导师制的特点符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对导师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第二,现实的必要性。

国内本科生导师制首启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浙江大学、北京大学试行一段时间,但在全国真正实施开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所以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是高校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管理制度不完善,虽然这些管理工作是以党委名义下发,但在具体操作中缺少正确指导,对导师缺少激励和有效的监督措施。其次,导师不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具体的内容,要求导什么或如何进行指导。最后,学生从开始上学一直到大学甚至是研究生,一直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会死读书来通过考试。学生不懂得如何学习,缺少主动性。“好学生”成了导师制培养的对象,而没有理解导师制的深层涵义。因此,我们需要对导师制进行研究。

(二)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的意义

1.导师制是大学目标追求的一种表现。

任何一种大学都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理想,就是把自己的大学建设成自己所希望的殿堂,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把这里当作自己的所希望的学府,至少要将每一所大学向着好大学的方向迈进。不管通向这样希望中的学府的路程如何艰难险阻,甚至需要几代人不懈的拼搏奋斗和坚守持之以恒的梦想,但只有有梦想的大学才能够生存下去。如果大学连这种最基本的理想也不存在或者是有了理想而不去践行,这样的大学只会止步不前,是不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实现这样学府的一种途径。

2.导师制是大学德育和智育的双重体现。

教育不仅仅是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自强、有爱心和责任心。这样人格的形成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理想人格。教师以及敬爱是一所凝聚的大学文化对学生影响最大。导师制不可否认是大学文化的反映,导师制为学生和老师进行思想和精神交流提供条件,是大学生寻找良师益友、人生目标的便捷途径。

3.导师制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我国是人口大国,加上如今进入大学的门槛普遍低于过去,所以我国高校普遍规模膨胀,往往都是大规模班级授课,另外,新的环境新的规模加大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来说损失较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不单单是课堂上,而且课外活动包括与老师交流有很大的影响,实行导师制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所面对的问题。我们要重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能让学生处于自在的状态,而要由自在转化为自为,培养独立探索的能力,增强竞争力才能更好面对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总之,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保障,是民族兴旺的源泉。一个民族智育学会创新才能屹立于民族之林,才能站在历史的浪头,才能位于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些离不开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的思维,我们相信,通过教育创新,一定能够完成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而本科生导师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二、完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建议

我校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存在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导师制度,以下尝试性的提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导师要不断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参与本科生导师制的积极性

学校之所以实行导师制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学校的配合,导师的参与,学生也是影响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学校不仅要规范导师的指导行为,还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积极鼓励。一般情况下,导师的工作繁忙加之辅导多名同学,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一对一指导,而学生的主动性又不强,很少有同学会主动联系导师。双方的因素最终影响了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而学生无可厚非的成了关键因素。所以在导师与学生的导学关系中,导师要给与学生正确的评价和积极的鼓励,让学生对导师制感兴趣,愿意積极参与进来主动学习,充分利用各种通讯工具与导师取得联系,增强指导频率。为此,学校可以制定相关制度,对学生提出必要的要求。

(二)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导学关系由僵硬变得灵活

从某个角度来看,本科生导师制是建立一种导师与学生情感基础之上的人才培养制度。本科生导师制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使导师和学生之间有高度的默契,共同的兴趣。而在我们刚开始进入大学,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选择了自己所不了解的导师,而且一旦选好就很难改变,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学生与导师搭配不合适,导师与学生的搭配也不合适的局面。为了生师生之间的性格、脾气秉性更加相得益彰,我们要改变这种一选定终身的僵硬的导学关系,而要灵活运用,放宽限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导师,导师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生,在这样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才能形成最终最适合的黄金搭档。

(三)要加强本科生导师制的有关制度建设

本科生导师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和管理体系。本科生导师制是一项新的举措,要想全面落实,必须有相配套的制度。学校应建立和完善专门的导师制体系,导师制工作需要学校和学院两方面的配合,需要专业人士管理和服务。当前,对于我校导师制度还没有具体的定位,徘徊于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之中,没有专门的管理和服务,由此导师工作实际效果并不乐观。

对于导师评价制度要予以加强,将导师工作中的业绩与老师评优及评职称相关联。评价导师工作的效果之一就是对教师奖励和职称晋升制度,对于教师评定条件中,工作业绩突出、受欢迎的导师将优先考虑,这样更能喜迎优秀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的工作,也极大地调动了导师工作中的积极性。

学校也要协调与衔接导师制与辅导员制度等工作制度,由于导师和辅导员在工作中有些重复,导致有的工作缺失人员。所以,设计导师制要顾及到学生工作制度,使之明确分工、侧重分明、有序配合。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对策建议本科生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