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回归生活
2017-08-28黄燕飞
黄燕飞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的数学学习,只能成为机械而繁重的理论灌输,教学枯燥沉闷,学生消极怠慢。而只有扎根于生活的沃土,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与主动探究。
关键词:数学 生活 教学情境 实践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既包括教育的生活化与灵动性,还包括教育的开放性与创造性,这正是教育的本质。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再抱着教材不放,照本宣科,将教材上的知识点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挖掘生活中取之不竭的数学素材,以生活架起通往数学世界的桥梁,引导学生在更宽广的空间展开深入的探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新一代所需的创新型人才。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回归生活,开展生活化教学呢?
一、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开发生本课程教学资源
数学教学生活化并不完全等同于学生的生活,而是数学学习的外延是生活,也就是说在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生活中有用的数学素材,使之既能够贴近学生,同时又与新知密切相关,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围绕着新知展开主动探究,才能帮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不断地将新知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为此,在实施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同样要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不要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观察生活与审视教材,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来观察生活、审视教材,这样才能在学生与教学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使数学教学富有生活的气息,更加贴近。如在学生认识人民币时,我们可以以小学生所熟悉的购买学习用品或是超市购物的生活经历入手,由此引出买东西时需要用到钱,这些钱就叫做人民币。此时,再用计算机来演示各面值的人民币,由此展开新知的学习。同时为了巩固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以及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可以组织学生来一次表演活动,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商场,将笔、本、橡皮等学习用品摆放于柜台上,让学生分组来扮演顾客与售货员,并为学生提供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亲身来购物,在购买中让学生真正地认识不同人民币以及单位换算。这样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教学更真实而有趣,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消除对数学学科的畏难心理与消极情绪,激起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数学知识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基于生活,源于生活的智慧结晶,这就决定了了我们的数学学习不能只是就知识点本身来进行讲解,而是要从知识产生的源头入手,通过为学生创设一系列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生活经验来展开探究,这样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探究地位,能够让学生深入知识的本质属性来理解,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我们可以用计算机来展现学生所熟悉的自行车与汽车,但是却没有轮子,让学生来为它们选择车轮,给出的车轮有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椭圆和圆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都知道车轮是圆形的,但对其原因却知之甚少。此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动态模拟功能来向学生直观地演示装上各类形状车轮后的行驶情况,从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圆形车轮行驶最平稳,而长方形、正方形的行驶起来非常费力,椭圆形行驶时非常颠簸。在学生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来思考,圆形车轮是最合适的,那么车轴应该安装在什么位置?是不是随意安装就可以呢?并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展开探究。学生通过瓶盖或是圆形的厚纸盒来当车轮,用小棍固定在圆内不同位置,发现有行驶平稳与不平稳两种情况,这样在直观的操作演示中学生就可以直接地认识到只是将其固定在圆的中心位置时车轮才能平稳前行,此时教师就可相机引入圆心和半径的概念,并通过直观的演示来辅助学生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就不再是学生机械地记忆知识点,而是在所熟悉的生活化情境中展开深入的思考与积极的探究,是基于概念本质属性的真正理解。
三、让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在数学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运用生活经验来展开数学探究,以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来成功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样的学习才是富有创造性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以从生活中自主地提出问与解决问题。如在学习比例应用题时,课上我在两杯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内放入不同份量的食盐,调出不同浓度的盐水,然后问学生能不能调出两杯咸淡一样的盐水来。有的学生说,放一样多的盐就可以了。我提出:“这是一个办法,但是它只适用于同等分量的水,如果要调一大杯和一小杯呢,这个方法还可行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这肯定不行,同等分量的盐水越多越淡,水越少越咸。”進一步提问:“那要怎么办呢?”这样就可以将问题再次抛给学生,学生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展开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最后学生达成共识按照一定的比例就可以调出同等浓度的盐水。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问题:假如水与盐的比例是20︰1,那么在100克水中需要放入多少克盐?这对于学生来说自然就不是一道难解的题目。实践证明,让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学生可以从中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抽象出数学问题,并成功的解决,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能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运用所学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既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展开主动探究,以帮助学生理解枯燥深奥的数学知识,同时数学教学还要回归于生活,运用教材上的知识点来解决现实生产生活问题,这样更能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内化,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学科的本质。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设计更多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性题目,将教学的视角引向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与运用能力,同时更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知识、情感等的全面提高。如学校要组织全校师生去游玩,让学生参与其中,来提出具体的方案,在整个活动中需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如何乘车,如何购票最划算?让学生来记录家庭收支情况,并统计各项支出所占比例,以帮助家长来制订科学合理的家庭消费方案。学校的环形跑道要重新进行装修,让学生来计算跑道的面积。诸如此类的题目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不再是以往枯燥、机械的重复性训练,而是能够让学生从看似简单的题目中悟出相关知识的本质,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这样学生在遇到此类问题时自然就能够顺利解决;同时学生用知识来帮助他人解决生活问题,更能强化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学习充满激情。
总之,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源头,回归于生活世界,才能让数学教学富有生命的活力,引发学生展开数学探究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新课改下所提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田佳丽.浅谈小学数学回归生活的教学尝试.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8):89.
[2]王玉宝.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新课程,2015,(16):117.
[3]林桂阳.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微.学生之友,2012,(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