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角色素质,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效益
2017-08-28袁晓艳
袁晓艳
摘要:教师通过角色素质教育,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让教学为现实的学生与理想中的“我”架设一条成功之桥,让学生思考,如何到达成功的彼岸,鼓励学生为实现理想中的角色而自我完善。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 角色素质 效益
一、浅析角色与角色素质
所谓角色,起源于戏剧,现已发展成为社会学的概念,是指人在社会活动中用合乎规范的言行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身份、地位标准要求的综合体现。角色素质是指从事某一社会角色所应具备的素质,也就是平时所讲的公民素质。
二、思品学科在角色素质培养中的地位
(一)鲜明的思想性,成为角色训练的灵魂
小学思想品德课具有鲜明而深刻的思想性,它从正面教育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是对学生进行角色教育的最直接、最生动的教材。
(二)宽泛的时空,赋予角色训练以丰富鲜活的素材
给小学生角色素质培养以广褒的天地,让学生在思品课中认识各种角色,揣摸多种角色心理,实践各种角色行为,体验各种角色行为的结果,来增强角色认知,强化期待角色心理,在学习、生活中不断使自己的言行更符合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要求。
(三)思品学科教学过程与角色训练过程一脉相承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基本要求是“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根据这一原则,小学思品课教学遵循明理、激情、导行三个环节,与角色素质的训练一脉相承,二者互相促进,共同推动教育实践。明理——使学生认知角色;激情——使学生产生实施角色的心理渴望;导行——使学生不但在课堂中体验期待的角色,并且可以延伸至课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使思想品德教育更具说服力、操作性和实效性。
三、角色素质教育,可以提高思品的学科效益
(一)角色教育实践着思品学科的思想性,培养合格国家公民
小学正是少年儿童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而,我们要在教学中通过角色素质培养,让学生践行社会行为规范,体验公民道德标准,引导、帮助小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角色教育,深化了社会公民教育
角色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从小认知社会公德、行为习惯,认知自己未来的社会角色,在角色训练中树立角色意识、公民意识,以其规范的言行成为其公民素质的基础。
(三)角色教育,可以发展儿童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思品教学中进行角色教育,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多媒体等为学生创设特定的年代、特定的社会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认知心态各异的角色,分析角色所处的生活环境、心理活动与行为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与逻辑性。从现实的我,到塑造角色的我,无一不体现着学生的创新活动。
四、如何在思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角色素质
(一)角色训练的基石——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角色素质的培养中,“爱”不仅要架设师生之间的情感之桥,而且要架设学生与角色、与角色的时代背景之桥,只有学生深刻地理解角色所处的时空,角色的内涵与外延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对角色有强烈的爱憎感,产生实践自己所期盼的角色的愿望,这种强烈的情感必将激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向着心中的角色坐标而进取。
(二)角色训练的契机——架设现实、教材与角色的桥梁
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因而多数课文可以成为直接向学生进行角色素质教育的典型教材,教师要注意主动架设学生现实生活、教材提供的人物素材、创设角色之间的桥梁。教师合理引导,帮助学生主动认知角色,把握角色心理,塑造符合特点角色形象,角色素质训练则可以顺利实现。
(三)角色训练的途径——想象与体验
开放课堂,体验角色。让学生认知角色,体验角色,并能够合理延伸至现实社会。其中,主要让学生围绕认知的角色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想象人物的言行。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角色,模拟角色形象,体验角色即实践角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强化道德情感,规范道德行为,在实践中增强德育实效。
在《小小法庭》一课,教师在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法律法规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课堂开放为“少年法庭”,模拟社会法庭。首先,让学生自荐角色,熟悉角色的职业道德,然后,根据课前搜集的案例进行“庭审”,并提供法律依据。最后,请其他学生对他们扮演的角色进行评价,甚至可以以小记者的身份进行现场采访,探究角色心理与角色行为的逻辑性,通过表演,让学生做到知法、守法、護法,用法,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公平与正义。
(四)角色训练的目标——塑造自我
每个人都在期待自己的明天胜过今天,教师通过角色素质教育,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通过教育期待,帮助学生设计理想的“我”,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让教学为现实的学生与理想中的“我”架设一条成功之桥,让学生思考,如何到达成功的彼岸,鼓励学生为实现理想中的角色而自我完善,自我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