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楼古砖的风雨沧桑
2017-08-28穆天天
文/ 穆天天
镇海楼古砖的风雨沧桑
文/ 穆天天
◎残余古砖仍可见部分字样(左);古砖上的刻字(右)
深秋时节,金风送爽。友人相邀,参加淮安的一场乡间聚会。
记起过去在淮安“统督抚”三相公庙残墙上,看到镇海楼古砖的侧面,现在不知境况如何,就专门拐过去看望。
庙正在修整,墙被糊抹着,看不到古砖的了。
视线扫过一堆残砖,觉得其中或许有什么。居然,真找到几块残缺的镇海楼古砖。
镇海楼建于明洪武四年,也就是1371年。雄峙屏山山顶,飞檐翘角,气势凌空,是闽都榕城的重要地标。
镇海楼经历了600多年风雨沧桑,资料记载,从明洪武四年算起,到1970年最后一次拆毁,曾经九毁九建。据说,三次是遭雷击,两次失火,一次被大风吹倒,一次被人拆除。而九次为镇海楼大兴土木的,大多数采取的是“官方倡建+民间集资”的办法。
工程最大的一次修葺是在光绪壬辰,也就是光绪十八年(1892年),清朝刑部尚书陈若霖曾孙、晚清大臣、学者陈宝琛挥毫题写碑文。1933年,光绪重建的镇海楼也失于大火,那年十九路军从上海撤退福建发动“福建事变”,在与蒋介石军队的军事对峙中,镇海楼旧址上建起了军事碉楼。抗战胜利后闽籍议员倡议将碉楼改造为“林森纪念堂”。这个愿望在1946年由萨镇冰主持开工典礼开始建造,历时三年建成。1948年建在镇海楼旧址上的林森纪念堂,于1970年的动乱中被人为拆除,公开的理由是它成了军事攻击的标志物。2006年11月镇海楼重建,2009年1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
1993年6月29日,福州市委党校教师林利本和他的夫人在西门拆迁工地上,挖出了几块镇海楼古砖,后捐献给福州城市规划展览馆。据报道,捐献的镇海楼古砖侧面还有“西门兜”几个字,是当年挖出的仅有的侧面刻字的古砖。
我看到林利本先生赠送的镇海楼古砖,青灰色,长30厘米,宽15厘米,厚6厘米,重4公斤,砖面凹处朱文两排楷书“镇海楼 光绪壬辰造”。侧面还有林利本毛笔书写的“1993、6、29 出土于西门兜”。
后来我去淮安游玩,在三相公庙附近看到镇海楼古残砖。特别是在墙上看到砖的侧面有字。拍照回来,放大了看,原来是“镇海楼 光绪壬辰造”,于是告诉博物馆的卢馆长和文化局的郑局长。
就这几块古砖,对比、判断一下,应该都是光绪十八年(1892年)大修镇海楼时的用砖。可能考虑砌用的地方不同,所以砖正面有字的,侧面没有字;侧面有字的,正面就没有字。这古砖已有122年的历史了呀。
1933年镇海楼遭遇火灾,改建成军事碉堡。许多拆下来的古砖,就弃堆在山上。有人估计,当时工人将这些古砖偷运回家,被砌到了西门“藏天园”的墙里。
因为在淮安的三相公庙看到被利用的镇海楼古砖,我反复思考,看来问题不这么简单。西门与屏山不远,私搬利用相对容易。淮安与屏山可就远了,还要过江。
◎崭新如昨的古砖(左);古砖的侧面标注有发现的时间(右)
近日,读《清朝野史大观》,看到《羊城四大丛林》记载:广州海幢寺“寺内所用之绿色砖瓦,均为平南王福晋舒氏所布施”。后来两藩营造府第,也打报告申请用琉璃瓦,部议不许。其实砖瓦都烧好了,不敢用,“尽施诸佛寺”。
恍然大悟。镇海楼是福建省省会福州的重楼,其构件砖瓦,寻常宅屋乃至官宦府第是消受不起的,只有佛寺庙宇方可利用。因此想过去,那西门兜工地的古砖,应该原来也是某个佛寺庙宇利用的。
《清朝野史大观》说那些“寺内所用之绿色砖瓦”,“近为骨董家所易去殆尽矣”。一笑。
责任编辑 陆青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