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开放空间满意度评价指标研究
2017-08-28金露,冯阳
金 露,冯 阳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大学校园开放空间满意度评价指标研究
金 露,冯 阳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以“物质——社会——人”为基本维度,来构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满意度评价的指标。并基于此提出满意度评价指标项是恒定不变的量,而空间的不同功能类型则会发生权重的改变。由此,我们需要求取在不同功能限定的前提下,指标项的权重值及其空间的功能比重,进而再综合二者,以得出关于空间满意度的评价。
大学;开放空间;满意度评价
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建筑由于其对人性的忽视,而受到人们的质疑,重视使用者的需求,越来越成为各个领域的关注焦点,建筑师们不再仅关注建筑的功能需求,也对使用者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其实,随着满意度的研究,建筑环境的评价工作也逐渐兴起并发展起来。40多年来,西方建筑界进行了各类建筑空间的满意度研究,为满意度评价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师生们现实交往的重要载体。尤其在当下,伴随着网络空间的发展,虚拟交往的盛行,相应的病症日渐明显,由此社会不约而同地聚焦于交往行为的研究以及交往空间的建设。大学开放空间的建设也在此大背景下如火如荼地展开,然而相当多的此类场所并不如人意,如校园广场选址的不当,导致其常年处于闲置状态,细节设计不到位,导致活动品质受到影响等,其中固然有设计者水平良莠不齐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设计理论研究滞后。事实上,我们不缺乏宏观的设计理论以及经典的设计手法,我们缺少的是对设计作品成败经验的探究和在此基础上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修正,以及设计细节的改良。
在开放空间建设的后续研究上,空间的使用满意度调查及其成果是最重要的基础平台。正因为此,由于我国空间满意度研究活动的滞后,客观上阻碍了开放空间设计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空间满意度调查的难度较大,其关键点在于评价体系的建立,即评价指标的确立与组织。评价指标的先进性、科学性是评价质量的主导因素。
2 开放空间满意度评价指标研究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开放空间。开放空间是由opening space翻译而来,是城市设计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期最早对开放空间的定义出自《开放空间法》,强调了空间内建筑数量少、大部分空间是用以娱乐场所或公园用地。我国学者也对开放空间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建国在《城市设计》中的理解:“城市地区的土地和水永不被建筑物隐蔽的”、“最有价值的待开发的”、“任何人可以在内自由活动”的空间[1],它包括自然与人工两大类。虽然,各个学者对开放空间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开放性、可达性、大众性、功能性是其共同特点。
校园开放空间主要指广场、道路、河滨、草地等,为方便讨论,这里把篮球场等体育活动场地排除在外。
2.1.2 满意度评价。“满意度”实质上是一个市场学的概念,是针对商品而言的,它讨论的是使用者对作为商品(消费品)的产品是否满意的问题。这是个综合性概念,它不仅讨论产品自身,还包括使用者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以及营销等方面的问题。在“环境设计”领域内讨论满意度评价问题,其基础是将空间对象作为消费品来认定的,以“开放空间”为例,建成的“开放空间”是推向使用者的特殊消费品,开放空间的满意度评价是对调研对象环境品质的评价,即使用者与环境之间、人们的期望、需求与实际居住状况之间平衡与否的判断。
满意度评价作为主观评价的一种,其评价过程也与一般的主观评价过程一样,主要有3个阶段,如图1所示,评价前期准备阶段、评价实施阶段以及评价总结阶段。
2.1.3 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是反映统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体现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的特点;而体系是指“由一些规律的相互作用或互相依赖的形式联合的物体的聚合物或者集合物”,是具有层次性、逻辑性的系统结构。评价指标是指对评价对象某一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的提炼,它既对评价对象某一特征的概念(即性质)加以明确,同时又反映了评价对象的数量,兼备定性认识和定量认识的双重作用。再者,评价指标根据评价任务与目标的需要,对某一特定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反映,其准确反映事物的真实程度是评价结论准确、可靠的基本保障。
换言之,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工作的工具、参照物、标准,是衡量、比较评价对象的基本依据;指标体系则是这些评价指标的集合。大学开放空间评价指标体系是在使用后对其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所构成的整体。
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任何评价中都不存在绝对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2],评价指标的构建过程是人们通过辨证思维对评价对象的认识逐步深化、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保证评价指标的相对科学合理性。
图1 评价的过程模型
2.2 建构评价指标的制约因素研究
构建评价指标的制约因素从评价系统的组成部分来看,主要有3方面的因素:评价目的或评价旨趣、评价对象以及评价主体。
2.2.1 评价旨趣。旨趣,亦作“指趣”,“趣”同“趋”,旧指书写的目的与大意。评价旨趣指的是评价体系整体上的倾向。比如,在不同的评价旨趣的主导下,评价指标势必不同。从操作建构评价指标层面上看,评价旨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观评价旨趣大致可分为综合评价和焦点评价2大类。综合评价和焦点评价在问题的关注点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综合评价侧重多维度的抽象概念,焦点评价侧重具体目的、具体内容,如使用方式评价、环境意向评价等;满意度评价属于综合评价类,主要关注的是使用者对空间的主观感受,并研究与之有关的各类要素,诸如空间的尺度感、整洁度等。通过对使用者的深入研究分析,了解其对空间的使用方式、习惯以及需求等。
2.2.2 评介对象。对象在此特指评价对象,即特定的开放空间。众生有千万,个个皆不同。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了便于研究,一般采用分类的方法。比如芦原义信在其经典著作《外部空间设计》中,将户外空间分为N空间和P空间,N空间指的是消极的、自然而无计划、无秩序的空间,与之对应,P空间指的是有计划性的、有秩序的向心空间,能满足人的意图,具有收敛性[3]。这里芦原义信的空间分类标准为“空间是否有意义”。再如《雅典宪章》中将城市空间环境分为4类:居住、工作、交通、游憩,这一分类依据则是空间的性能。由此可见,分类的标准是空间分类的唯一尺度。对于不同空间类型而言,其分类的标准必然为该类型空间最主要的特点所在,势必成为该空间环境评价的开端。以《雅典宪章》的空间分类为例,对于某类空间,如居住空间,或工作空间的评价,其使用性能的评价势必成为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点。可以说,对不同类型的空间而言,因其内涵的差异会导致具体评价指标甚至分析思路的截然不同。
大学开放空间主要指的是户外活动空间,侧重于空间场所的功能,其空间类型属于休闲娱乐类、学习类、交通类的综合,具体的功能有交通、休闲娱乐、集体活动等。
2.2.3 评介主体。满意度评价其实是衡量使用者与空间环境之间是否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使用者对空间的期望、需求等是否被满足是其评判空间好坏的关键。其中,使用者对空间环境的感受,实际上是对使用对象的物质层面的讨论;使用者的期望、需求与实际状况的关系是对使用对象精神层面的探讨。因此,对研究对象,即大学开放空间的主观评价方法,将沿着物质与精神,或者说“科学与人文”[4]2条路线展开。
2.3 大学开放空间满意度评价指标的构建
2.3.1 维度的构建。对于维度的构建,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大致是按照“人——建筑——环境”这个大维度来展开的[5]。
这里将评价指标分为物质环境层面、社会环境层面以及人的层面(如表1)。其中物质环境层面包括研究对象本身的内在物质要素系统、自然环境要素、周边的场地信息3方面;社会环境具体又可以分为环境心理层面如私密性、领域感等及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人的因素指的是人口统计变量,如性别、年级、宿舍区、性格、行为习惯等。
图2 “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人的行为环境”关系分析图
资料来源:根据朱小雷《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改绘
2.3.2 指标项的确立。对于开放空间的设计,我国很多学者做过相关的研究。
首先,在城市开放空间层面,张伶伶在《场地设计》中,认为场地设计可以从建筑布局、交通组织、绿化与景园配置、用地划分4个方面开展[5];王建国也有过相关的研究,在《城市设计》中他认为对于街道及城市广场这样的开放空间应该从功能、广场在城市中的位置、广场与城市街道路网的关系、广场与四周建筑物的尺度及其相互匹配关系、广场的主题与意义内涵、广场的空间形态、广场的空间围合几个方面进行设计评价[1],而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提到外部空间设计主要从空间布局、空间的封闭性、空间的层次、空间的序列及高差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虑[3];另外,《建筑设计资料集》从空间形态、主题、规模与尺度、围合、交通、标志物及主体建筑物、空间容积几个方面对城市广场进行讨论[6]。
在校园开放空间方面,李南希建议从空间的尺度、密度、边界、设施以及连接5个方面展开分析;常俊丽则从物质因素、人文因素、使用主体3方面提出了一些影响校园景观的要素;周宇健借鉴刘先觉先生的理论,从文化、生态、心理3个层面构建了评价指标集;丁晋翠的指标体系主要从物质层面出发,包括总体满意度、场地满意度、植物景观满意度、景观小品满意度、水体满意度、休憩设施满意度、照明设施满意度、卫生设施满意度等8个一级指标。还有一些学者也或多或少的在物质、社会、人的层面提出了评价指标集,但都有侧重,不够全面。
以上几种观点大致是从空间的形态、规模、尺度、围合、空间容积、构筑物及建筑物、交通、文化主题、绿化与景园配置几个方面来探讨开放空间的,结合“人——建筑——环境”的维度,将大学校园开放空间满意度评价的指标确定为空间适用性、景观、设施、交通组织、文化内涵、安全防护6个方面。
参考一级指标的构建方法,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二级指标项。
2.3.3 项目权重。在确定评价指标项后就需要考虑评价指标的赋权问题。各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就必须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值[2]。
图3 不同功能下的评价权重
表2空间划分功能区的设定与划分功能区之间的关系(集中、均衡)空间适用性空间围合空间的围合程度空间层次开敞性个人空间领域性空间尺度D/H比空间容量(基地面积与人流比)山地形变化水水质水景形式水景可参与度景观 植物植物的色彩植物的形态植物群落的美观度建筑构筑物形式美构筑物位置构筑物尺度休息设施设施座位的布局座位的数量座位的形式座位的品质活动设施活动设施数量活动设施品质服务设施垃圾箱的数量垃圾箱的位置小卖部或贩卖机的位置照明设施交通组织空间服务半径周边交通组织指向标识停车场位置穿行性 空间内部交通组织无障碍设计可达性文化内涵文化主题 文化主题活动 校园活动的质量校园活动的频率安全防护安全 交通安全铺装材质防滑防护噪声环境设施等的维护抵御坏天气,享受好天气
在对一个空间实施评价工作的时候,其评价指标项的权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功能的空间其评价指标项的权重有明显的区别,比如交通类的开放空间注重人流的疏散,空间形式会相对简单流畅,而休闲娱乐类的开放空间则需要吸引人们驻足逗留,座椅等细节设计要求更高;而大多数的开放空间体系都是多功能。
如图3所示,某一开放空间中具有3种主要功能(GN1占a%,GN2占b%,GN3占c%,其中a%+b%+c%=1),针对同一评价指标集,在不同的功能下分别有3种不同的权重值(GN1下有指标权重集 I,GN2下有指标权重集 II,GN3下有指标权重 集 III),分别调研分析出,使用者对该空间的不同功能的满意度(M1、M2、M3),最后该空间的满意度应为M=a%×M1+b%×M2+c%×M3。
2.3.4 指标体系一览表。见表2。
3 结论
综上所述,评价指标的构建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关键所在,是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是基石。其中关于满意度的评价体系则是检验空间环境设计品质的标准,可以检验之前设计的优良,并及时发现使用者的新需求等,从而为改进设计提供足够的科学论证。此外,具体对于评价指标的构建分别可从物质和精神这2个层面展开,对于不同的评价对象,需要实行具有针对性的权重测定。
总体说来,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总结了当前空间环境设计的各项要点,并为今后调查问卷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抛砖引玉地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引起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对此类问题的关注,为推进空间环境的优化做出贡献。
(收稿:2017-05-03)
[1]王建国.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邱均平,文庭孝.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4]朱小雷.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5]张伶伶,孟浩.场地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6]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金露(1990-),女,江苏溧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园林设计;冯阳(1969-),女,浙江海宁,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