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短期联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2017-08-28郭子明
郭子明
(高邑县医院內二科,河北 石家庄 051330)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短期联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郭子明
(高邑县医院內二科,河北 石家庄 051330)
目的 研究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短期联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取我院11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收取时间在2013年11月20日直至2015年2月11日,并将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短期联合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0.15±9.17)分、治疗后10天(11.20±6.47)分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短期联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优于单一用药,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佳的优点,值得应用。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短期;急性脑梗塞;临床研究
脑梗死为临床神经内科较为多发的脑血管疾病,多数脑梗死患者病情易发生恶化,因此,在临床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早期控制患者病情十分重要[1-2]。因此,我院对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短期联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见本研究描述。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收取我院11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收取时间在2013年11月20日直至2015年2月11日,并将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纳入标准:①110例患者经过MRI或者头颅CT检查结果显示均为急性脑梗塞,②110例患者发病时间均在24小时内。排除标准:①意识障碍、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病史患者,②严重肾功能不全、肝、肺、心等功能不全患者。
观察组患者;年龄在30~60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46.01±1.23)岁,男性患者有35例、女性患者有20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在31~60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47.15±1.18)岁,男性患者有34例、女性患者有21例。
上述两组急性脑梗塞患者各项资料无明显的差异,能够实施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急性脑梗塞患者实施氯吡格雷治疗(Clopidogrel Hydrogen Sulphate Tablets (PLAVIX);注册证号:BH20080268,2008-10-06),每日一次,每次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口服75 mg。
观察组急性脑梗塞患者氯吡格雷治疗方式和对照组相同,再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海南普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052),每日一次,每日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口服0.1 g,所有患者均治疗15天,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详细记录。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10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 22.0软件,每组急性脑梗塞患者各项指标进行相关统计处理,研究中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进行检验,计量资料则采用T检验,采用P<0.05代表两组急性脑梗塞患者对比具有差异,其各项指标差异具有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0.15±9.17)分、治疗后10天(11.20±6.47)分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对比2组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3 讨 论
引起脑梗死形成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血栓形成为最常见病因,若未及时治疗,易导致患者急性脑梗死疾病恶化[3-4]。
阿司匹林为临床上常见的环氧酶抑制剂,对人体中酶具有失活作用,能抑制人体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患者血小板功能,氯吡格雷为临床上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其作用机制和阿司匹林大不相同,能抑制人体内血小板聚集过程,能不可逆地、选择性地抑制血小板和ADP结合,使纤维蛋白无法与其进行结合。虽然上述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大不相同,但是通过联合应用,能增强抗血小板聚集效果,阻止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加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多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5]。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短期联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优于单一用药。
[1]张春芳.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短期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5(3):136-137.
[2]韩 彬.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比较[J].医药前沿,2014,3(33):236-237.
[3]郭 敏,张彤哲,王雪萍,等.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溶性P-选择素、C反应蛋白及梗死面积影响[J].甘肃科技,2016,32(13):115-117,130.
[4]姚益峰.补阳还五汤在急性脑梗塞治疗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8):5-6.
[5]翁瑞高.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系统评价[J].中外医疗,2016,35(36):113-114,117.
本文编辑:王 琦
R587.1;R743.3
B
ISSN.2095-6681.2017.12.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