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循鉴赏程序 掌握鉴赏方法

2017-08-26许兰兰

江西教育B 2017年8期
关键词:古诗词经验学生

许兰兰

古诗词阅读鉴赏,是中学语文教与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每年全国各地中、高考古诗词鉴赏的设分值比较高,一般占到8—11分之多,可是学生的平均得分却很低,甚至不到4分。

对古诗词的鉴赏,很多人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阶段,是因为老师没有明确、系统指点学生解读古诗词的门径。古诗词鉴赏之难,主要难在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到位。古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跳跃性很大,抒情性强,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而且很多古诗词在表情达意方面很含蓄,思想感情很复杂。因此,阅读鉴赏古诗词,要讲究阅读程序,掌握鉴赏方法,要调动已有的感知与经验。

阅读鉴赏一首古诗词,我们一般要掌握以下内容:诗中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诗中语言有什么特点,形成了一个怎样的风格;诗的表达效果和艺术手法;等等。

诗歌重在抒情,古诗词与我们在时间上相隔遥远,再加上语言的高度浓缩和跳跃,更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如果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遵循鉴赏程序,掌握鉴赏方法,学会鉴赏古诗词也不是非常难的事。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学法指导呢?

一、从古诗词阅读鉴赏的程序方面指导

古诗词鉴赏,首先要研究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或隐或显流露出诗词本身的许多信息。有的标题交代了写作时间、地点、写作对象和主要事件,如《春夜洛城闻笛》:时间春夜,地点洛城,事件闻笛。有的交代了感情基调,如《春夜喜雨》,一个“喜”字,就是全文的基调。有的交代了诗的类别,像《送元二使安西》,标题表明是送别诗,送别的感情不外乎是依依惜别、彼此勉励、期待相逢等。有的标题还透露了抒情方式,像《山居秋暝》这样的标题,往往是借景抒情的诗;《画眉》《墨梅》等的标题,用某个物件或者某个事物作为标题的,大多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再就是要研究作者。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尽量了解作者,因为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此诗的背景等和诗的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了解作者也就可以知人论世,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再则,一个成熟的作者,往往会形成自己的基本风格,对作者熟悉了,对他某首诗词的风格把握也容易得多。

第三步是研究诗的主体部分。主体部分一般都会紧扣标题来写。引导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是将诗的内容与标题对实,如《春夜喜雨》,让学生找出诗中体现“喜”的句子,找出与“春”相关的诗,进而把握作者的感情。

第四步,研究诗后的注释。注释有的是对诗中词语、典故的解释,有的是对写作背景的交代,这些注释都是帮助学生读懂诗歌的关键。

二、从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方面指导

1.指导学生从诵读中领会诗的音韵和情感

古诗词在古代主要是用来唱的,大多讲究节奏和韵律的和谐。诗歌节奏的快慢是由诗的内容和诗的内在情绪决定的。诗歌的韵律主要是指诗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今天的阴平阳平大都是平声字,读起来往往声音拖长。而上声、去声、入声字属于仄声字,读起来重而短促。指导诵读时,可以先让学生将古诗词的平仄标好,按照依声定调的方式进行诵读。

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来寻找、发现平仄与音韵、情感的关系。如指导诵读《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段落,学生就发现,轻松明快的节奏往往表达喜悦之情;急促铿锵的节奏往往表达昂扬之情;缓慢低沉的节奏,往往表现为悲哀之情。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并通过起伏跌宕、和谐悦耳的节奏韵律在心理和生理上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诗人的情绪感染,与诗人产生共鸣。

2.通过咀嚼、浸泡来把握诗的情感美

古人提倡“为人要直,为文要曲”,古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含蓄婉曲。如何从这短小的古诗词中咀嚼、浸泡出绵长的感情呢?指导学生要从语言品析入手。

一是要对诗词中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揣摩。哪些词语是有表现力的呢?古诗词最爱炼动词、形容词,引导学生琢磨好诗句中的这两类词。如“两山排闼送青来”,一“排”一“送”既写出青山多情,又显出了作者对居住环境的喜爱。再就是关注虚词。虚词的选用,往往体现诗人的情感因素。如“此地空余黄鹤楼”“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诗中的“空”字,就写尽了诗人的无限惆怅之情。

二是替代比较法。古诗词中往往一字立骨,指导学生在鉴赏的时候可以试着通过替代词语来品味诗的意蕴内涵和作者的感情。像典型的“僧敲月下门”用“敲”还是“推”的案例。用字不同,意境不同,作者的感情也不一样。“敲”只反映山寺的安静,而“推”的话是突出诗中主人公的孤寂落寞。

三是抓住矛盾对立的词语或诗句。像“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中国传统一向重男轻女,诗人发出这样的喊声,其实是颠覆正常思维的,这矛盾反常恰恰说明作者和民众对兵役的极度怨恨。

四是咀嚼修辞。古诗词在塑造形象、表情达意方面,往往借助种种修辞手法,将抽象的东西写具体,将无形的东西写有形,将死板的东西写生动。引导学生抓住喻体,将其还原,比较用修辞与不用修辞的效果。像“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引导学生抓住喻体“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的特点,就能理解诗人闲愁的多与广,以及绵绵不断的特点。

3.通过联想想象来再现诗的意境美

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的特点,鉴赏诗中意境,往往需要读者的联想、想象。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相似联想和睹物思远的习惯。一叶落而联想到天下秋,由一些具体意象联想到某种特定的意境和情感。像读到“天地一沙鸥”,由天地的广阔,一只沙鸥的渺小,就会联想到作者自己的悲苦无依。

二、从鉴赏古诗词需有的感知和经验方面指导

古人说:“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贮存于长时记忆中的原有知识、技能是新学习的重要内部条件。赫尔巴特以统觉论为依据,认为新知识必须融汇于原有统觉团内,新知识才能习得。梅耶·加涅则认为,教新知识之前,先必须激活学生長时记忆中相关的原有知识。由此看来,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已有感知和经验。因为学生是一种自为的存在,不是被动地受支配受控制的存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体现自我意识和主体性能,导已有感知和经验,就是指教师要帮助学生沟通学习内容和已有生活经验的联系。

学生的感知与经验,既包含知识经验,又包含情感经验,学习新知时,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将新知与原有的经验沟通起来,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知。如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要想让学生透彻了解作者在国破家亡夫死后的极度痛苦、悲愁的心情,就得引导学生回顾她的《一剪梅》,比较两首词都写到愁,可两者的“愁”有什么不同?以此来唤起学生对南渡之前李清照与丈夫恩爱的生活记忆,从而理解家国境遇的巨大反转,作者晚年沦落江南后无限悲苦的处境,进而理解《声声慢》里无法排解的巨大愁情。

当然,引导学生的已有感知、经验,并不是浅薄地以为学李白的《将进酒》就让学生也豪饮,而是要以课本资源作媒介,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去寻找和发现自己的感悟和需要,通过他们自己的思维活动来打通学习内容与自己生活经验联系的渠道,让已有的感知、经验更好地为学习新知服务。在这个沟通过程,教师始终要明白自己的角色是引导者,是向导,真正内化的角色是学生自己。教师应切记:“教师的职责体现在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

真正读懂一首古诗词,虽然有难度,如果教学中以生为本,尊重认知规律,遵循鉴赏程序,注重学法指导,做到教而得法 ,学而有法,古诗词学习也不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古诗词经验学生
踏青古诗词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学生写话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