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行创新,在传承的基础上探索中医复杂系统研究
2017-08-26王霞
王霞
苏式兵教授于1983年获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学士学位,后于1994年和2000年获得日本金泽大学药学硕士和医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2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后。先后在中国药科大学、日本金泽大学、美国Scripps研究所和美国贝勒医学院任职,为美国科学协会、美国癌症协会、日本胰脏学会和国际中医药协会会员。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复杂系统研究中心主任。
苏式兵教授那扎实而广阔的求学之路与工作经历,赋予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敏锐的学术观察力。苏教授目前主要从事中医复杂系统研究、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研究以及中药药理学研究。
留学东瀛,华府深造
1978年,是我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苏式兵结束了8年的产业工人生活,考入了南京中医药大学,从此便与中医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艰苦的矿工生活,将勤奋、务实、惜时和坚忍不拔等品质烙入他的人格,融于此后的学习生活中。特殊的时代背景也赋予了苏式兵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1983年从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苏式兵进入中国药科大学工作,从此正式开启了中医药的教学研究之路。1991年10月,他赴日本留学,先后師从生药学和植物化学界著名专家津田喜典教授和胰腺病领域著名专家泽武纪雄教授。留学期间主要从事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发病机制及中药复方干预研究,并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Pancreas等杂志发表论文11篇,两次获得日本胰脏学会学术奖。于2000年到美国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从事高发病率慢性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参与了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中药干预大型流行病学项目的设计。
初到日本时,为获得更广泛的科研资料,未曾学过英语的苏式兵,白天奔走于实验室和临床,晚上沉下心来,翻开词典,一个个查询英语单词,一点点地积累,积跬步以至千里,直到能够游刃有余地阅读和写作英文科技论文。
苏式兵惜时如金,追求极致,不断梳理、积极拓宽本专业及其他生物医学相关领域知识,集多学科知识技术于一身,日积月累,形成了完整、全面的科研思维体系和专业知识体系;尤其是后来在美国工作学习期间,受美国Santa Fei复杂系统研究所思想的影响,基于中医的整体观,构思设计了中医复杂系统的研究思路、组织和运行体系的整体方案。
2005年回国后,苏式兵教授入职上海中医药大学,创建了中医复杂系统研究中心。
心系中医,励行创新
苏式兵教授认为,在保持中医学自身特色的前提下,我们要将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运用于中医的发展中,不断创新;而保持中医特色,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展中医临床和基础研究,探寻医学现象中的客观本质。苏式兵教授接受过5年的专业中医知识培训,有着系统的中医知识,而广阔的求学及工作经历又使苏教授熟悉了现代生物化学、病理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以及中药(复方)药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同时紧跟时代,系统学习了网络药理学等前沿知识。2005年,苏教授学成回国,创建了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复杂系统研究中心。为了推进中医学的研究,该中心通过借鉴系统生物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致力于促使中医学由朴素的复杂性科学上升为现代意义上的复杂性科学体系,并从中医药复杂现象和复杂性特点出发,提出了中医药复杂系统研究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思维。这些研究的开展,极大地推进着中医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在苏教授的带领下,该研究中心搭建了国内外领先的中医药复杂系统分析平台和系统生物(医)学实验研究平台,建立了中医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中医药大数据生物计算平台,建设了复杂疾病的中医特色数据库,为创建国内首个中医复杂系统的研究平台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他们通过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药物实验模型和构建系统筛选肿瘤标志物的实验模型,实施系统生物(医)学实验研究的平台建设,构建了系统生物(医)学实验研究平台,增强了中心的研究创新发展能力。苏式兵教授领衔该中心的同仁,还以恶性肿瘤、慢性肝病为切入点,开发了符合中西医病证结合特点的算法模型,构建病证发生发展及中药复方效应的生物调控网络,深入开展中医证候及辨证施治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以阐释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发现潜在的诊断标志物,阐明证候动态演变机制,并通过建立病证分子动态网络及生物标志物分析方法和病证分子分型的中药复方个体化治疗评价方法等,阐明中药复方辨证施治发挥功效的机制及物质基础,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过多年努力,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复杂系统研究中心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缺到全,如今已成为国内知名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具有较完备建制和设施的中医药复杂系统科研机构,已经拥有一支建制完善的、精干的科研梯队,并从美国聘请了2位东方学者讲座教授,开展国际合作研究。该中心已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部中医药现代化战略研究项目和科学方法创新知识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和教委研究项目等10余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研究,开创了中医系统科学学科,成立了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系统医学专业委员会,促进了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潜心科研,孜孜不倦
苏式兵教授十年如一日地时刻关注中医、生物、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将最新的科研思路和技术方法综合运用于中医证候和中药复方疗效的物质基础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医药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苏教授提出,中医是复杂系统,需要基于中医整体观和系统科学观,借鉴系统生物学、网络药理学的技术和方法,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和方法,开展整体性研究。他带领团队开展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研究和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和方法的研究,经过10年的努力,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建立了多种中医临床证候评价方法和模型,建立了多种中药复方疗效评价方法,而且,依据疾病临床证候分型,他们还开展了大样本临床文献回顾性系统研究和荟萃分析,筛选并提炼反映中医证候的表现特征与客观指标,建立化疗药物诱导的荷瘤裸鼠实、虚证模型及其证候评价方法;建立模拟人类、面向实验动物证候表现特征与客观指标的中药复方证候疗效的评价方法等,在研究中不断探索,形成了基于生物网络的证候分型及其动态变化辨别模式;基于病证分子分型的的中药个体化疗效评价模式、基于药效学指标群和分子标志物群表征的证候疗效评价模式、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整体评价模式,以及病证结合的中药疗效评价模式。这些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的研究发展。
近年来,苏教授还提出了中医药“精准医疗”的概念及中医药的精准预防、精准预测、精确诊断以及精准治疗的研究思路,并指出,中医药精准医疗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应用精准医学技术和方法,结合患者四诊信息,实现精准的病证分类、诊断以及治疗。中医药精准医疗注重个体化、系统化、全过程、全要素以及全局性的疾病预防和临床诊疗。将中医药与精准医学相结合,立足整体,注重个体本身的复杂性,既考虑西医发病的分子机制,也考虑中医证候的整体反应以及心理-环境-社会等的影响,从而对亚健康及疾病人群进行精准的分型诊断、针对分子靶点的精准预防、精准治疗以及面向多靶点、多途径的整体精准调节,推动中医药精准医疗的发展。
在中医药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苏教授思维开阔,善于借鉴、吸收现代科技、生物医药等的长处和精华,并将其转化为中医药研究的一部分。他提出,现代医学的传统诠释是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从机体平衡稳态、脏腑关系、病因发病、辨证方法、组方配伍、药性药理等多个方面,发现了中医和西医的共通之处。苏教授强调,面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大潮,我们不能迷失方向,要在进一步挖掘中医原创思维的同时,充分吸纳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在繼承的基础上发展,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促进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相融合,从而构建汇融中西医学的“精准医学”,这必将成为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促使中医药基础研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苏教授表示:“由于东西方文化体系的不同,中医药理论的传统内涵以及中医以整体、动态和辨证方式认识生命与疾病复杂现象的哲学思维与现代医学产生隔阂,西方医学难以理解和接受,更不要谈应用;因此,如何采用系统和复杂科学这一全新的视角来诠释中医药学,从而促使中医药学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目前来看,我们还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将以坚实的脚步,推进中医复杂系统科学的健康发展。”
合作共进,授业解惑
为了能使科研工作顺利展开,苏教授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医院和企业广泛开展技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并与国内国际上的诸多相关课题组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其中,他们与美国AntiCancer公司的Ming Zhao教授和美国佛罗里达大学Shuang Huang教授携手,联合建立了开展中医药的国际合作研究的实验室。苏教授与Shuang Huang教授合作,开展肿瘤发病/转移机制及中药干预研究,以及中西药配伍治疗肿瘤的增效减毒、调节免疫和改善化疗药耐药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发现,姜黄素与丝裂霉素联用,可增强丝裂霉素的抗肿瘤作用,改善乳腺癌细胞对丝裂霉素的耐药性,同时能够减少丝裂霉素引起的副作用。他与Ming Zhao教授合作,还开展了肠道菌群紊乱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及中药干预影响肿瘤发生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癌症和临床预防提供参考。
苏式兵教授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连续在国际专业杂志上发表,受到了国内媒体的广泛报道,积极推动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与应用;同时,苏教授还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龙华医院等合作开展证候与辨证施治研究;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陈络南教授课题组合作,开展病证演变动态标志物研究;与同济大学曹志伟教授课题组合作,开展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与澳门大学胡元佳教授课题组合作,开展病-证-方研究。通过转录组学、代谢组学、蛋白组学以及基因组甲基化等多组学方法和技术,研究慢乙肝与乙肝后肝硬化、肝癌和大肠癌疾病发展转归的机制、“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及“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以及扶正化瘀片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等。苏教授将临床与基础研究紧密结合,让科研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为临床服务。
在教学工作中,苏教授治学严谨、认真,耐心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和鼓励;既对学生严格要求,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他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科研素养及接受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对不同的学生,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经常带领学生参加相关会议,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汲取新知识。他常将自己所了解到的有价值的研究论文和研究工具等相关信息分享给学生。平时不管多忙,总会在第一时间回复学生,甚至在发着40℃高烧时,还在帮助学生修改文章。
苏式兵教授用他的言传身教,培养了学生严谨、勤奋、惜时、仁爱、坚韧、实事求是的可贵品质,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践行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他在学术上给予学生方向,生活中给予温暖,行动中给予勇气,处世上给予榜样,深受学生的敬重和爱戴。目前,苏教授已培养博士13人,硕士11人,博士后2人。
苏式兵教授的学生在毕业时写到:“驻足回眸3年的求学之路,对您满是感恩。下班后,您办公室依然亮着的灯、您依然专注的眼神和断断续续的键盘敲击声,教会我们敬业与务实。修改文章时,大到文章框架,小到标点符号,您的‘挑剔教会我们科研的客观与严谨。讨论到中医科研的最新发展,您神采奕奕的表情,让我们体会到您对中医、对科研掩饰不住的热爱,也教会我们责任与担当。问到您问题,您认真的解答,让我们感受到您对学生的包容和理解。生活中的关心与照顾,让我们体会到您的慈爱。很多时候,您泛红的眼睛里,映出的满是疲惫。老师,您一定多注意身体!您的指导让我们在求学的路上,拥有灯塔,不会迷失。您的每一份关怀、每一份勉励,我们将铭于心间!”
如今,既专业又博学的苏教授在中医传承与创新的路上,依然兢兢业业,从未停歇向前的脚步。他以20多年的知识积淀和智慧,全情投入中医药研究,尽管成果斐然,但至今依旧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毅与时坚,意随日笃……
专家简介
苏式兵,医学博士,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复杂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系统科学学科带头人,上海高校中医内科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网络药理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系统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内外多家学术期刊编委、客座主编。主要从事中医复杂系统研究、中医药诊疗与评价技术研究、中药治疗肿瘤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主要包括:建立中医复杂系统研究平台,倡导在多学科交叉基础上,运用系统生物学、复杂性科学理论等进行中医药方法学研究,提出了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研究方向。已主持或主要参与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部中医药现代化战略研究项目和科学方法创新知识体系建设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和教委研究项目等10余项。主编、副主编中外文科技专著和教材10部,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