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和风吹来满目春
2017-08-26徐爱翔
徐爱翔
七月的天鹅湖畔,马兰花绕湖迎风怒放,沙枣树撑起一块块绿荫,野鸭、灰鹤在水中嬉戏。“这几年随着沙漠旅游越来越火热,徒步旅行、越野冲浪的游客明显增多。过去因为没钱,不敢盲目投资,光知道低头放牧,浪費了多少好机会。”刘红军曾是贡呼都格嘎查的一名贫困户,在几年前,祖祖辈辈靠放牧为生的刘红军一家还只是拿着羊鞭守着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聚宝盆”,苦于交通闭塞,找不到致富的门路。
“有沙漠,有水,有草,我们的牧家游很受游客欢迎。今年光“五一”小长假就收入了3万块钱,这在过去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政策,刘红军一家与当地许多农牧民一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喝上了纯净水,还通了网电,穿沙公路从门前经过,让更多的游客走进了大漠深处。依托当地旅游资源优势,刘红军一家办起牧家游,2016年第一年营业就尝到了甜头,稳定实现了脱贫目标。因为有了发展旅游经济这个产业支撑,刘红军对今后的美好生活满是憧憬和向往。
阿拉善盟地广人稀,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生活着24万各族群众,其中农牧民7万多人。这里自然条件艰苦,沙漠、戈壁、荒漠草原各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面积仅占总面积的6%;这里国防地位重要,拥有长达735公里的边境线。为了祖国的边防事业,长久以来,大漠深处的农牧民主动承担起了守土戍边的神圣职责。因为远离中心城镇,加之居住分散、自然环境恶劣,部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成本很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较低。由于农村牧区布局分散、基础设施薄弱,加之没有产业支撑,目前全盟的3个旗中有2个仍属自治区级贫困旗。
基于对盟情的重新审视,阿拉善盟围绕新发展理念,提出了“农业收缩、农村整合、农民集中”和“牧业适度发展、牧区合理布局、牧民兴业护边”的乡村建设总体思路,通过打造美丽乡村,助力扶贫攻坚。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提出了“把阿拉善打造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产业定位,进一步推进旅游业发展,重塑文化旅游概念,通过打造全域旅游,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逐步实现了经济转型。
“虽然经历了生活中的不幸,但是赶上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总算渡过了难关。”阿左旗巴彦浩特镇东关新村居民丁兆山于2011年底在工作中遭遇意外导致双腿骨折,3年里生活不能自理,而家里上有90多岁的老母亲,下有正在上学的两个女儿,妻子又因为照顾他无暇出去打工,全家没有了经济来源。正当一家人陷入生活的困境时,党和政府的一项项惠民举措让丁兆山及家人看到了希望。
“2013年开始,我家享受了低保金,生活有了保障;大学毕业的大女儿考取了公益性岗位,解决了就业困难问题;小女儿考上医科大学,获得了助学金,圆了大学梦;还有家里的老人也享受养老金和高龄津贴,为我们这个负债累累的家减轻了经济负担。”丁兆山细数着自家享受到的民生成果,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
老有所养、孤有所依、病有所医,困难群众有了救命钱,社会福利事业长足发展……近年来,阿拉善盟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一系列举措,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民族团结等领域,让百姓享受到了实惠。
2016年,阿拉善盟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月平均标准和农村牧区年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622元和5994元,全盟城乡居民人均养老金由每月344元增至349元;企业退休(退职)人员月人均养老金由原来的2617.64元提高到2772.33元……阿拉善盟经济增长、民生保障的数字会说话,翻开“民生答卷”,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落地生根。全盟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携手并肩,奏响了和谐发展的新乐章。
(责任编辑/吕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