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畜”势勃发调结构
2017-08-26刘博
刘博
过去,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额尔敦塔拉嘎查牧民斯日古楞的羊群头数一直维持在700多只,每年的收入约10万元,除去成本后,收入并不多,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绰绰有余。
这种状况在2014年发生了变化,市场上的活羊收购价格急剧下降,饲草料价格却不断上涨,牧民的增收空间进一步压縮。斯日古楞也明显感受到羊价下跌带来的影响,卖羊的收入只够冬季储备饲草料,家庭生活开支得靠贷款。
和斯日古楞家一样,锡林郭勒草原上的大多数牧民都受到了羊价下跌的冲击。2015年与2012年相比,每只肉羊的养殖收益平均下降250元左右,在成本“底板”抬高与效益“顶板”下压的双重作用下,养羊户的利润空间越来越窄。2015年,全盟牧业年度存栏牲畜1548万头(只),其中羊存栏量达到1386万只,占存栏牲畜的90%,而牛存栏量只有139万头,不到存栏牲畜量的9%。“一羊独大”的养殖格局长期存在,降低了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卖羊难”成为让牧民叫苦不迭的难题。
找到了问题根源,就要对症下药。斯日古楞将自己和两个弟弟的草场整合起来进行统一管理,集中经营牲畜,3家草场面积达到1.28万亩,减少一部分羊,增加一部分牛,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斯日古楞家出栏了53头牛,收入达40多万元。斯日古楞说,每头牛的饲养成本在1500元至1800元之间,他家里共有107头生产母牛,去年的养牛成本不到20万元,纯收入20万元以上。
斯日古楞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是锡林郭勒盟深化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减羊增牛”战略的缩影。为积极应对生态保护压力加大、环境约束趋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农牧民增收空间收窄等多重挑战,破解“一羊独大”的养殖格局,促进牧民持续增收,锡林郭勒盟委、行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实施“减羊增牛”战略,加快发展优质良种肉牛产业,再造畜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生态优先、协调发展的优势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2016年以来,盟委、行署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优质良种肉牛产业的决定》《优质良种肉牛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扶持办法,推动全盟现代畜牧业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优质良种肉牛繁育基地,打造国家中高端生态畜产品之都。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盟优质良种肉牛存栏量将达到300万头以上,育肥出栏精深加工规模将达到100万头以上。
打造国家中高端生态畜产品之都,锡林郭勒盟是有底气的。锡林郭勒大草原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可利用草场面积超过18万平方公里,拥有乌珠穆沁羊肉、苏尼特羊肉、察哈尔羊肉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我国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锡林郭勒盟成功引进了大庄园、元盛等国内领军企业投资建设,实现了地标产品和商业品牌的“强强联合”,让“从好羊到好肉,从好品质到好品牌”变成了现实。
斯日古楞说:“我们现在卖牲畜可不像过去,等着二道贩子过来收或者自己把牛羊拉到冷库。我们和大庄园公司有合同,一到约定的日期,企业拉牲畜的车就开过来了,价格也有保障。”
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和完善,不仅为企业建立起了稳定的原料基地,保证了原料的品质,也加快了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进程,实现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牧业增效、牧民增收。如今,全盟盟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0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41家,全盟80%的农牧民从中受益。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锡林郭勒盟正在聚合各类优势资源,阔步前进,一个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责任编辑/王英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