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读法
2017-08-26张知微黄宗源
张知微++黄宗源
张知微(Scott Zhiwei Zhang)给黄宗源(Alan Z. Huang)的信
Hi Alan:
在偶然的情况下从家人处得到你的书《犀牛的故事》,虽然不是一本大部头,我却分了数次才读完,甚至在阅读的过程中,跳过了他人对你的解读。倒不是我有心不去读完整的故事,或者不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只是我固执地阅读作品和了解作者时,认为一切他人的解读都是存在偏见的。说起这个奇怪的习惯,或者叫方法论,我想是因为我难以理解,或者懒得去理解过分复杂和带有连带性的事物,遇到这些问题时,我往往用刀刃式的方式,把一切简化到三岁孩子也可以理解的程度。在视觉艺术中,观察、感受与思考,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一般来说,如果是观赏一个常规的艺术展览,也只需要观看作品,或看作者那不到三百字的自述。随着当代艺术语境的发展,这些自述对作品的介绍越来越少,而更多的是引发思索。我发现自己鲜少去真正读那些千篇一律的,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去解读艺术家与作品的、来自策展人和评论家的展览文章,毕竟他们的文章是为大众媒体服务的,而创作本身在现代艺术之后,是最私人化的事情(藝术史模糊的以工业革命作为界限,而我偏好用1917年杜尚的《泉》作为modern art的开端)。我觉得解读作品和了解作者是很接近侧写(profiling)的事情,好的侧写首先要拒绝先入为主的想法吧,所以我先是反复的翻看了你的绘画,然后试图从文章中寻找你逻辑思考的特征。
这些奇怪的方法,也许并不完全来源于我所学的艺术而更多来源于对人的阅读,而透过作品如果对作者有那么一点了解,是件不可思议的事。许多人说作品是不会说谎的,而我不认同,作品时常给出误导的信息,这让透过作品本身,对作者的揣测变得有趣。
关于画作
我简单地把书中的画作划分成了两个部分来看,一部分是章节“颓败”的后半部分和章节“画作”,另外是章节“犀牛系列”。
按照书的循序,从男孩对“恶”的认识起,看起来“变形”是对具体事物的绘画语言,其实,它形成了一幅幅极其复杂和完整的作品,而作品的物质感也是全书最强烈的。与第一部分中的其他作品相似,大多是对观者感光影像极为强烈的低调影像(指画面中暗比例较大,而一般主题以更亮的形式描绘),这种语言的力量早在卡拉瓦乔的作品中就最有力地体现过。结构的方法论像极了超现实主义中描写梦境的方法,而面貌本身却不相似。若是往中世纪的宗教画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身上追朔,也有迹可循,荷兰画家博斯(Hieronymus Bosch)的《人间乐园》曾经表现出了相似的特质与构建作品的思路(The Prado,Madrid)。极其丰富的想象、符号与形象的创造、类似《神曲》故事情节的内容,即使拿到当代艺术近似于反绘画和反陈述的语言环境下,仍让人难忘。
从你的系列画作中我找到了不多的几种材质,单色和多色的纸面绘画(drawing)和数码(digital illustration),这两种方式都是绘画创作中最直接的语言,也是各种不同视觉艺术语言,包括新媒体语言的第一道工序。如果不把画作当作最终换成的作品去观看,那这些画会引向什么样的作品呢?有着丰富的完整的细节、环境,戏剧化的灯光,又或者漫画(comic)式一步一步叙述情节的画作,如果是作为舞台剧的分镜,大约会衍生出十分精彩的短剧。
又或者,用更多更复杂的且充满真实感的传统绘画材料,自己和材料产生更紧密的联系,一定会对绘画语言产生更有趣的思考。上周北京嘉士德展出了一幅Rothko的画,几乎是整个预展我唯一逗留观看的作品。罗斯科虽然使用布面油画的方式来创作,却摒弃了几乎所有的绘画技法,十分直接的、有目的性的去构建画面。我在画前站了约十分钟,其实在美术馆或者画廊中,这让人觉得像一个世纪那么长。罗斯科是极其注重作品给观者所带来的感受的,他总会对美术馆、画廊及收藏展示者规定一些特别的展示方式,比如光线、墙体、空间等。嘉士德简陋的展示让我无法完全地感受到作品在创作时作者所想达到的效果,于是我尝试着把画作的绘画顺序拆分开来,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在脑海里模拟,仿佛自己重新画了一遍这张画。这个过程让我得知,作者预先设定了哪些部分的画面,哪些部分是即兴的发挥,何时认真,何时随意,甚至创作时作者的精神状态。对不同的绘画语言进行尝试和理解,让我比其他观者了解到了更多的信息,更容易做出猜想和判断,看似十分迷信、神秘。
关于写作及系统
对于论文、研究和故事的叙述我并不能拿出更好的意见,甚至无法做出最基本的判断,但我仍然在整本书,作为一个整体的角度看到了许多有趣的行为与思考。
对太平天国的兴趣。即使是我住在中国北京,相距现在数百年时间的事,我也不会去关心了解。如果结合你的画,我会奇怪的觉得这些看似语言现代的画十分古典。这些对遥不可及的事物的兴趣充满了冒险精神,不知道你会不会对与历史互相印证的古画、古董有兴趣。2016年初,我花了半年的时间完成一组我自己都觉得不符合当下艺术语境的绘画,其创作的源泉来自明、清时期的织绣。这些织绣特有的符号化蕴藏的文化和固定搭配的色彩带给人强烈的记忆点,如果是在当时,应该很流行吧。我从浮世绘、波普艺术和明、清织绣中取样进行了比较,发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三者发生的环境有些差距,大概这些民间的艺术形式是超越时间的。
如果对这些有兴趣的话,香港与纽约恰好是他们流通与研究的中心。而你在书文中展示出来的逻辑与系统,换作我会用在这样的地方。
我期待看到你更多的作品,无论何种语言及形式,并请代向家人问好。
Scott Zhiwei Zhang
feb 2017
黄宗源(Alan Huang)给张知微(Scott Zhiwei Zhang)的回信,蒋汉阳翻译
亲爱的知微哥哥:
我怀着强烈的喜悦和感激之情读了您的信。因为您是著名画家,也是著名画评家,您对我的小书《犀牛的故事》中的画作所给予的专业批评,让我深受鼓舞,也感到非常开心。谢谢您!
誠如您所推测的那样,耶罗米尼斯·博斯和卡拉瓦乔赋予我灵感,而我亦受到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尤其是萨尔瓦多·达利的影响。这些伟大艺术家们的杰作对我创造作品的构思和品质,有着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其作品中的色彩运用,还是他描绘人类情感的方式,卡尔瓦乔都是我最喜爱的艺术家,我被他那独特的明暗对比和强烈的色调使用所深深吸引,我喜欢他画作中由人物的面部表情所激起的情感。对耶罗米尼斯·博斯作品的形式特点,我一直都特别着迷。他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尝试运用超现实主义的绘画方法,比后来流行的超现实主义运动早了几百年,真是了不起;还有他在那奇异的宗教画像中所运用象征主义的方式,都让我惊叹不已。
就影响而言,尽管我偏爱超现实的、如梦般的意象,但在我的作品中也可寻得诸如人体比例均衡、明暗对比的古典艺术风格的影子。
我喜欢您评论说我的画作《一个男孩眼里的人性恶》受了但丁《神曲》的启发,但它的灵感主要源自于二十世纪英国艺术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
在这一点上,我还受惠于伟大的世界文学正典。我不仅读过《神曲》,而且还看过《失乐园》、《浮士德》、《伊利亚特》、《奥德赛》、《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及各式各样的文学经典作品。我想,文学为我构思画作带来了非常多的启示。
我对您的艺术计划,还有您如何从日本浮世绘、晚清刺绣和波普艺术中汲取灵感很感兴趣。我非常期待看到您的画作,因为从您的描述中,我能感觉到它是一个独特的、由各种风格组合而成的作品。
总之,听到像您这样的专业人士为我作品提出的批评,我感到非常高兴,也认识到自己所具备的潜力。您的评论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使我能在艺术技巧上继续精进。您的反馈富有洞见,也使我感到快乐。我读了您的信以后,对自己也更有信心了。
不知道您是否介意我在将来向您展示更多我的作品?我知道您很忙,但是您的评论和指导对我的努力是一种帮助。
您忠实的,
黄宗源
附:黄宗源泉的回信原文
March 1
Dear Scott,
I read your letter with great pleasure and appreciation. As such,I am very thankful for a person like you who gives me professional critique on my artworks and writings within my anthology.
I am quite inspired by Hieronymus Bosch and Caravaggio as you deduced as well as being influenced by Surrealist styles of art,particularly that of Salvador Dali. The works of great artists have heavily influenced the composition and qualities of my pieces.
Caravaggio is a favourite artist of mine both for the way he uses color in his works,and the way he depicts human emotion. I am fascinated by his usage of color tone,with a strong contrast between light colors and dark colors. I enjoy the emotions evoked by the facial expressions of the figures in his paintings. I am fascinated by the Formal Qualities of Bosch's works,with how he was the first surrealist centuries before the actual movement began and the way he uses symbolism in his fantastical religious imagery.
In terms of influences,classical styles of art such as bodily proportions,contrasting light and shade,have an influence of my works in spite of my preference for surreal dreamlike imagery.
While I do like your comments on how my painting Little Boy's Perception of Human Evils is inspired by Dante Alighieri's The Divine Comedy,it was largely inspired by the works of Francis Bacon,a 20th Century British artist.
On that note,I am also inspired by great classical works of literature and have read not only The Divine Comedy but also Paradise Lost,Faust,The Iliad,The Odyssey,Crime and Punishment,Brothers Karamazov and various classical works. Literature definitely shed light on the conceiving of my artistic work.
I am interested in your project and how you take inspiration from Japanese Ukiyoe,late Qing embroidery,and Pop Art in it. I look forward to seeing your project as I feel it is a unique combination of styles based on your description.
Overall,I am immensely pleased to hear a professional like you critique my works and recognize how I have some potential within me. Your comments give me great encouragement to continue to pursue my artistic skills. Your feedback has been such an insightful pleasure. I feel more confident in myself reading your letter.
In the future,would you mind if I show you more of my works?I know you must be very busy but your comments and guidance could help me in my endeavors.
Sincerely,
Alan Huang
張知微(Scott Zhiwei Zhang):1984年出生于安徽,现居北京。2002年,奥克兰大学视觉艺术系。2006年,Whitecliffe美术学院纯艺系摄影专业。2011年移居北京,先后任职中国国家地理影视中心艺术总监、今日美术馆副馆长。现从事艺术创作、学术研究,faber castell等多家画廊、平台艺术顾问。
黄宗源(Alan Huang):1999年出生于美国马里兰,现为香港学堂高三学生,出版过《犀牛的故事》(鹭江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