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笔记两则

2017-08-26倪章荣

书屋 2017年8期
关键词:故园君主

倪章荣

读蒲宁

接触蒲宁的作品是缘于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是1982年的冬天,我随婶娘到她的娘家湖北公安县拉家渡去买棉花以完成家里的上交任务(那个时候,棉花、生猪之类的上交任务很重,完不成任务的农户都要高价到外面收购,然后低价卖给国家)。有一天,婶娘带我到镇上去玩,在镇上的文具店里,我买了两本以前没看过的书,一本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蒲宁中短篇小说集《故园》,另一本是重庆出版社出版的沉樱女士翻译的《女性三部曲》(选了德国作家穆特福开、美国作家赫斯登、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各自一个具有浓厚浪漫色彩的情爱小说)。这两本书我都十分喜爱,尤其是《故园》。在此之前,我不知道蒲宁是谁,看到这本书才知道他是一个流亡法国的俄罗斯作家,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故园》里的十二篇中短篇小说,我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蒲宁小说篇幅都不长,故事都很简单,人物也很普通,短篇四五千字,中篇四五万字。如他的经典短篇《昏暗的林荫幽径》,作品大约只有四千字左右,叙述一位破落地主、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远行,在一个客栈休息时,与被他抛弃的昔日恋人客栈老板相遇的故事。女人在当年的少爷离家出走后,便领了一张解放证结束了农奴生活,出来自己谋生了。女人一直独身,物资生活虽然还不错,但心里一直怨恨少爷的无情无义。男主人公与一个他认为门当户对的女人结婚后,很爱他的妻子、他的家庭,可他的妻子却背叛了他,抛弃了他,儿子也成为一个无赖、一个挥金如土的败家子。男主人公认为这是他应得的报应。他后悔自己抛弃了眼前这个女人,抛弃了他一生的幸福。喝过茶之后,男主人公便坐着马车离开了。整个小说几乎都是由对话构成,没有情节,更谈不上细节,只有感受,一种痛彻心扉的痛通过漫不经心的对话表达出来,深深地感染了阅读者。再如中篇《米嘉之恋》(又译《米佳的爱情》),故事梗概是这样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米嘉和戏剧学校学生卡佳是一对恋人,可是,卡佳为了当名演员而投入校长的怀抱。米嘉因为嫉妒而痛苦,决定离开情人卡佳到乡下去。在故乡的庄园,风景的变换没有让他淡忘卡佳,反而让他深陷情欲的牢笼,他孤独地等待着卡佳的来信。苦闷中,在庄园管家的怂恿下,他和庄园女工发生了肉体关系。之后,卡佳在一封迟来的信中拒绝了米嘉的爱,最终米嘉在绝望中饮弹身亡。作品沿袭了蒲宁的一贯风格:文字细腻优美,氛围哀婉凄凉。我被蒲宁作品中散发出来的凄美的景象与淡淡的忧伤深深吸引,仿佛跟着主人公走进了那样一个黄昏,那样一座果园。不仅我喜欢,我弟弟也特别喜欢。

第二年5月的一天,弟弟拿着刚刚买到的第五期《小说月报》对我说,这篇《遍地月光》怎么与蒲宁的《通宵晚霞》几乎一样?我接过杂志,看到发在头条位置的《遍地月光》的作者是一位名气不小的作家,有点不敢相信。看过之后我不得不承认,《遍地月光》与《通宵晚霞》几乎一模一样,语言、结构、情节完全相同,不同的是晚霞变成了月光。我和弟弟都准备向《小说月报》揭发这件事,因我们家离镇上比较远,寄信要去镇上,有二十里路程呢,当时农活又多,就拖下来了。好像是5月底吧(或许是7月,记不太清了),我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湖南省作家协会召开会议,批评那位抄袭了蒲宁作品的作家,整整一个版面都是这个内容,有综述,有发言,有那位作家的检讨。那位作家的检讨很诚恳,我想可能真的是鬼迷心窍了吧,像他这样一位已经名气很大的作家,不应该有这种行为的。谁知若干年后,这位名作家又抄袭了别人的小说,依然是一家名气很大的选刊选载后被读者发现的。不过,这次不是短篇而是中篇,不是蒲宁而是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作家。我无语了。

后来,那本《故园》在乡政府弄丢,这本书的丢失让我心里疼痛了十多年。在這十多年时间里,不管到哪里去,我都要到书店找蒲宁的作品,尤其是《故园》。可惜,一直没有如意。直到上世纪末才在广东一家特价书店买到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蒲宁的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又译《阿尔谢尼耶夫的青春年华》),后来又在长沙的特价书店买到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蒲宁中短篇小说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米佳的爱情》(中短篇小说选)等等。可是,就是没有买到那本《故园》。后来,我寄款到安徽文艺出版社购买了三卷《蒲宁文集》(全套是五卷,因为缺货,没能买齐),有了网购之后,我又在网上购买了五卷本的《蒲宁文集》。前不久,我突然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发现了《故园》,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了回来。我捧着这本薄薄的已经有些陈旧的书,就像见到了久违的亲人一般。我实在是太喜欢蒲宁的作品了,《故园》是我购买的第一本蒲宁的著作,是它让我认识了蒲宁,我对它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特殊的情感。

蒲宁的作品我都喜欢,无论是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还是散文、诗歌。我不懂诗,但我凭感觉,他的诗也是写得相当出色,如他的《十月的黎明》:“夜变得苍白了,弯弯的月亮/像把煅红的镰刀/向小河边落去,牧场上/睡意犹浓的寒雾/泛出暗淡的银光。默默的芦苇/吸足了水分,腾起氤氲的潮气/晨风吹得芦苇沙沙生响……”多美的意境,多么生动的描写,让我们生出对故土对岁月的无限怀念。《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蒲宁的一部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927年至1933年。这部小说以主人公阿尔谢尼耶夫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基本线索,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着重表达“我”对大自然、故乡、亲情、爱情和周围世界的感受,表现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和心路历程。从阿尔谢尼耶夫少年时代对德国小姑娘安海茵的带孩子气的初恋,到他与奥廖尔《呼声报》编辑阿维洛娃的亲近,最后是他与女主人公丽卡的充满幸福与痛苦、欢乐与悲伤的恋情。这一切都构成了他青春时代最难忘的生活篇章。长篇与他的中短篇的风格一致,都是凄美的氛围与淡淡的忧伤,都会让读者不知不觉地陷入其中。

比较起来,我更喜欢蒲宁的中短篇小说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三五千字便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似曾相识的境地,语言之美更是让人惊叹折服:“翻腾着的云雾闪射着圣光般的异彩奇光,从我身边飘过,在悬崖下变成了一团团起伏的蒸汽。坎坷的、无垠的、平原般的云海,宛如一个丘陵起伏的银白色的国度在我的眼前展现……此时此刻,我奔放的心灵,我全部的愁思和欢乐——对她的思念、春天、无限欢乐的青春,全都飞向远方——向云层的南端,向迷离的天际,向一湾明亮的蓝蓝的海水闪闪发光的地方……”(《一个小小的爱情故事》)“我久久地感到围绕着我的那种亲切的、无定的幸福正在袭击我——那种幸福是可怕的,又是巨大的,这是在走进生活时,一切人的感情都要受到的冲击。我突然被触动了……那些深藏在心中的绵绵情话使我泪不自禁。我靠在一棵被雨水打湿的白杨树干上留神听着,树叶的低诉时有所闻,好像在寻找什么人来安慰我,我默默地流着泪,幸福极了……”(《通宵晚霞》)

蒲宁是一个不刻意追求所谓技巧的作家,他的作品真挚、朴素、简单、流畅,它传递给我们的是作品之外的一些东西。这也符合我的阅读取向——我读文学作品,要么读它的思想,思想会促进我思考;要么读它的氛围,氛围会让我产生快感。蒲宁的作品属于后者,在他的作品里,我们总能找到某种共鸣,无论是年轻的时候还是年老以后。

读马基亚维里

马基亚维里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谁,但说起《君主论》来,不少人还是不陌生的,至少在网上浏览过有关这部书的介绍与评论。尼可罗·马基亚维里生于1469年,卒于1527年,是意大利著名的政治理论家、音乐家、诗人,曾多次担任外交官等公职。他的著作很多,涉及政治学、军事学、音乐、戏剧、诗歌等领域,皆有不俗的成就。可是,我只读过他的一本书,就是《君主论》。

我是强忍住恶心与愤怒读完这部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著作的(无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百部著作还是二十部著作或十部著作,《君主论》都名列前茅)。没想到,西方世界还有如此卑鄙下流、阴险毒辣的文化人。《君主论》每一个字眼里都流露着谄媚与血腥的气息,它就是一本邪恶教科书,一本独裁者的《圣经》,一本西方世界的《厚黑学》(它比《厚黑学》更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因而也显得更高明)。中国历史上马基亚维里似的人物多如牛毛,如秦二世时期指鹿为马的赵高、武则天时期编写“罗织学”的来俊臣、唐玄宗时期“口有蜜、腹有剑“的李林甫……他們相比马基亚维里来,手段更为毒辣,方式更为奇特,但都缺乏马基亚维里的理论基础,所以无法影响世界历史进程(对中国的影响还是巨大的)。《君主论》问世五百多年来,遭受到了“冰火两重天”的境遇——极度的崇拜和坚决的反对。莎士比亚在谈到《君主论》时,称作者为“凶残的马基亚维里”;卢梭说《君主论》是“共和党人的教科书”(马基亚维里为共和党人);培根则说马基亚维里的《君主论》“使后人得益匪浅”;恩格斯更是称赞“马基亚维里是政治家、历史家、诗人,同时又是值得一提的近代军事著作家”。据说,克伦威尔一直珍藏着一部《君主论》的手抄本;法国国王亨利三世和亨利四世被暗杀时,身边都有一本《君主论》;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一直将《君主论》作为自己决策的依据;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把《君主论》作为自己每天睡觉前的必读书;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之后,英国人在他的车里发现了一本写满批注的《君主论》;希特勒一直把《君主论》放在桌上、床边;墨索里尼认为《君主论》是政治家的最高指南;斯大林也是《君主论》的热爱者和马基亚维里的崇拜者……

《君主论》是马基亚维里献给当时的佛罗伦萨的统治者洛伦佐·德·梅迪奇的投名状。马基亚维里出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加入反对美第奇家族统治的共和党,起义成功后担任佛罗伦萨共和国掌管军事外交的十人委员会秘书,负责起草政府文件和佛罗伦萨防务,并出使意大利各国和法、德等国。1513年美第奇家族复辟,马基亚维里遭逮捕和监禁。恢复自由后,长期隐居庄园。对权力的向往让马基亚维里不顾廉耻,利用自己精通权术与写作的才能,向他昔日的敌人献计献策。马基亚维里在书的卷首“献辞”中厚颜无耻地写道:“当我通过敬献给您一些礼物以表示我的衷心的时候,倾我之所有也找不到什么比我对于伟人之事迹的知识更令我心爱、更珍贵的礼物了,那是我从对现代事物的长期经验和对古代事物的不断研读中获得的……现在我把它浓缩为一本小书,并敬献给殿下您。……恳请殿下您体谅我敬献这本书的心情,接受这个小小的礼物。如果殿下您思考和阅读了这本书,您将从中了解我对您的无与伦比的热望:盼望您达到命运之神和您其他的品质所允许达到的伟大地位。如果殿下您与此同时从您那至高无上的巅峰俯瞰这些卑微的地方,您将发现,我是多么不幸地经受着命运之巨大而不断的折磨。”

《君主论》的中心思想就是教唆统治者不择手段地攫取权力、千方百计地维护权力,为了权力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他告诉君主如何慷他人之慨,如何让人民惧怕,认为人都是自私和可怕的,随时都有可能推翻统治者,因此统治者不能仁慈,不能仅仅没收他们的财产,还要从肉体上消灭他们。他主张要么和人民做朋友,要么毫不留情地消灭他们。

下面,我在这部短短五六万字的著作中,选择几章简短分析或摘录其要点:

第三章“论混合的君主国”。该章分析了混合君主国如何对新征服的领土进行统治的问题。马基亚维里提出了他的一系列建议,比如君主御驾亲征、派兵殖民、削弱强大势力等等,他还列举了法国两次失去米兰的教训。之后,他告诉统治者:“君主对人们要么爱抚他们,要么除掉他们,因为他们对于轻微的冒犯能够施以报复,但是对于严重的伤害却无能为力;因此,君主加之于人的伤害应该是一种他用不着惧怕会引来报复的那种伤害。”意思很明显,就是告诉统治者,对于人们决不能心慈手软,必须斩草除根。

第八章“论那些通过犯罪的方式攫取君主国的人们”。该章讲述了古今两个典型案例:古代的阿加托克雷谋杀所有元老院成员和富人,顺利成为君主。马基亚维里同时代的奥利韦罗托谋杀了城里的头面人物包括抚养他成人教育的舅父,同样成为君主。他认为,这两个统治者之所以在进行了如此的阴谋和屠杀之后,还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在于他们巧妙地使用了残暴手段,意即先多杀后逐步少杀的方式。他在列举了上述两人是如何利用阴谋和屠杀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事实之后,告诉统治者:“在夺取一个国家的时候,占领者应该审度所有一切对他来说有必要去犯的罪行,而且要毕其功于一役,以免自己不得不每日每时不断地重复这些罪行。”就是说,在夺取政权之初要大肆杀人,杀得人们害怕反抗,才能确保其统治地位。

第十六章“论慷慨与吝啬”。马基亚维里认为慷慨固然是好品德,但君主不适合慷慨。要慷慨也只能慷他人之慨。他说:“君主最应避讳的就是被人轻视或憎恨,而慷慨却会带来这两者。”

第十七章“论残忍与仁慈,被人爱戴是否强于使人畏惧”。马基亚维里认为受人爱戴和使人畏惧这两者是很谁兼顾的,如果必须做出选择,则令人畏惧比受人爱戴要安全得多。因为人们都是忘恩负义、趋利避害的小人。人们冒犯一个自己爱戴的人比冒犯一个自己畏惧的人更少顾虑。他的结论是:“人们爱戴君主,是基于自己的意志,而感到畏惧则是基于君主的意志,所以明智的君主应该立足于自己的意志而不是他人的意志。”

第十八章“论君主应该如何守信”。马基亚维里认为君主在遵守信义于己不利的时候,他决不应该遵守信义,但他务必装出一副遵守信义的样子。君主“必须知道世界上有两种斗争方法:一种是运用法律,另一种是运用武力。第一种是人类特有的,第二种是野兽特有的。但是,因为第一种常常不足以应事,从而必须求助于第二种。因此,君主必须懂得如何善加运用野兽和人类的两种斗争方法”。

第二十五章“论人类事务中命运的力量有多大以及如何对抗它”。马基亚维里说:“我确实断定:迅猛胜于谨慎,因为命运之神是一个女子,如果想控制她,就必须攻击她、战胜她。”

我想,即便没有读过《君主论》的人,也知道这是一本怎样的书了。不少人为《君主论》辩护,认为马基亚维里是在揭露君主的虚伪和权力的恐怖。我却觉得这种辩解完全无法成立。不错,《君主论》客观上是揭露了统治者的虚伪和残暴,但这决不是马基亚维里的本意,看过他书中对统治者的苦口婆心的教导就知道了,甚至不用看完全书,只要看了该书的“献辞”就应该了解马基亚维里是怎样的一个人。《君主论》是一本臭名昭著的书,马基亚维里则是一个罪大恶极之人。不能说他的书是邪恶的根源,但至少起到了帮凶的作用。不过,马基亚维里的谄媚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他因谄媚做了点小官不久,共和党推翻了美第奇家族统治,马基亚维里作为共和国的叛徒被捕入狱,在牢里过了十四年,最后郁郁而亡,也算是报应。

猜你喜欢

故园君主
《故园》《园中》《闻风寻梅图》《趣》
山月
嫦娥的思念
遥怜故园菊花开
五张羊皮
当代皇室
和谐君主帝喾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李轶贤
呆若木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