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尖塞北?百味融通

2017-08-26高旭天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马奶莜面羊肉

在网络上,能找到各种版本的“中国美食地图”——就是在一张行政区划图上,标注出各省区市的代表性美食。图上的内蒙古,一般列的是手把肉、奶酒、奶茶这几项。

要让内蒙古人自己评判,这些美食地图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偌大的内蒙古,东中西部拿得出手的好吃的岂止这些?内蒙古自古就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融之地,东边临着东三省,中间挨着晋冀,西边靠近陕甘宁,千百年来人物荟萃、风俗相移,最集中的体现,莫过于饮食习俗的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舌尖上的体验,须得浓墨重彩地一表。

草原羊肉——除却巫山不是云

内蒙古最具代表性的食材,首推羊肉。羊肉的做法,首推炖着吃,唯此最能吃出其天然香美。不论农区还是牧区,也不论城里还是乡下,弄只上好的白条羊,炖上一大锅羊肉,总是招待亲朋的上佳之选。

在外人面前,总有内蒙古人如此夸耀:我们这儿的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拉的都是六味地黄丸,纯纯的绿色食品!虽然这话有些夸张,但内蒙古的羊肉的确是让人越吃越爱、越吃越想。

传统的手把肉,就是一把咸盐五味俱全,现杀的羊卸成大块,用凉水煮,开锅之后,肉一变色即可捞出,用蒙古刀片下一块,肉里还冒着血丝儿。看似粗糙的做法,其实深得烹羊之要,有人对它发怵,可也有人就是钟爱这种割鲜而食的范儿。

现在内蒙古各地的炖羊肉,大抵是在传统手把肉的基础上做些改良:吃不了太生的,就多炖它几个钟头;不想太膻,就多加葱、姜、辣椒等调料;想口感更丰富,就配上韭菜花、辣椒酱等蘸料——这些改良,已带有明显的农区烹饪特征,蒙汉文化的交融,不经意间在炖羊肉上体现出来。

在具体做法上,全区各地又各具特色:和林炖羊肉是加入土豆、粉条和豆腐一起燉,汤汤水水盛作一碗;巴彦淖尔地区则要炖上数个小时,炖到肉烂脱骨方能出锅;四子王旗有“冰煮羊”,以冰块代水,热胀冷缩之下,羊肉会倍加鲜嫩;鄂尔多斯地区则是选用当地绒山羊,只加少许水作引子,把肉里的水分煮干,使肉香更浓,号称“一碗水炖熟一只羊”……但这毕竟只是大同之中的小异,还不至于引出像豆腐脑、粽子“甜咸之争”那样的争端。

除了清水炖,内蒙古地区的羊肉吃法,还有涮羊肉和羊肉烧麦。涮羊肉的起源,据说是古时蒙古军队遇到紧急军情,火头军来不及煮羊肉,急中生智把羊肉片成薄片煮。从起源上讲,涮羊肉就是蒙古族人发明的“快餐”。

涮羊肉诞生在草原,吃出名气和花样却是在北京城。老北京有“八月羊进城”的说法,每到这时,就有大群大群的羊被人从草原一路赶进城。“涮肉何处嫩?要数东来顺。”东来顺能够名扬四海,除了极为考究的刀工、锅具、蘸料、酱菜,最关键的还在于选用一岁龄的乌珠穆沁绵羊,而且只选取羊身上几个最好的部位。整盘的肉片一下子拨进滚水,待到翻滚得差不多了,周围所有筷子就都迫不及待地围拢过来,没两下子,肉就捞尽了。正所谓“围炉聚饮欢呼处,百味消融小斧中”,比起手执利刃大啖手把肉,这又是不一样的画风。

可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内蒙古人已不满足于传统的清水涮肉,转而爱上了从巴蜀地区移植过来的红汤。不得不承认,那百十味香辣料炒出来的锅底,和草原羊肉是天生的绝配。最好的羊肉在咱这儿,谁也比不了,别处的吃法再好,还不是为咱做嫁衣?很多内蒙古人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如果到了区外,吃别处的羊,总觉得吃不出那个最香的味道,免不了生出“除去巫山不是云”的感慨。

农家饭菜——看着土来吃着香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农家菜,大多其貌不扬。比如最常吃的烩菜,暗黄暗黄的,似乎勾不起人的食欲,其实那是各种食材在一个锅里咕嘟久了的结果,看着虽土,吃着可香。烩菜的食材真是太丰富了:肉有五花肉、排骨、腌肉、烧肉,菜有鲜白菜、酸菜、豆角、茄子、南瓜、豆腐、粉条……肉和菜自由组合,连吃十天半个月都不会重样。

可不管花样怎么变,有一样东西,总是在锅里占据着“半壁江山”。这样东西就是土豆。内蒙古中西部种出的土豆个大味美,吃起来又面又沙,而烩菜的精髓,就在于充分发挥土豆的特性。待到火候足时,菜汤早已收干,吸饱了汤汁的土豆则碎成若隐若现的小块,靠着自身的淀粉把一整锅肉和菜团成了半糊状。这时筷子就不太好用了,巧一点的吃法是舀起一大勺吸溜进嘴里,只觉得绵软糊口、香味浓郁,似乎每一片腌肉、每一丝酸菜都裹满了沙沙的土豆泥。

在当地的餐桌上,土豆的能量还不止于此。加进面条卤子,揉进莜面里,填进包子馅儿,甚至舂成粘糕,简直无处不在、无所不能。而在土豆身上集中体现的,无疑是内蒙古中西部农家菜的“土”。

看似土得掉渣的吃食,未必不会成为万众追捧的“明星”。关于这一点,西贝莜面村的创始人贾国龙最有发言权。从1988年在临河市开起不足20平方米的小吃店,到后来生意做大,历经赔赔赚赚,贾国龙最终悟到,挖掘特色才是餐饮业的王道。1999年,他把位于北京、生意冷清的海鲜酒楼改成了莜面村,主打莜面和西北特色菜。没想到,乡土风大获成功,新店日进斗金。这以后,西贝莜面村开到全国各大城市,一步步成长为拥有近百家门店的连锁品牌。

来西贝的食客,图的是特色,尝的是新鲜。在上海等一线城市,一份莜面窝窝只有十几个莜面卷,用巴掌大的笼屉装,让普普通通的莜面在人们眼里成了奇巧、稀罕的吃食。经西贝之手,河套地区走出的家常便饭获得了“高大上”的新形象。

宴饮祝酒——举杯切切莫相忘

还记得小学课本里老舍先生的《草原》描绘的宴饮场面吗?“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看这热闹的场面,少了酒,还能热闹得起来吗?爱喝酒、酒量大,是外地人给内蒙古人打上的标签。其实,内蒙古人的酒量哪有那么邪乎,有酒量大的,也有不能喝的,只是性情厚道,不愿在喝酒上跟人藏心眼儿罢了。

蒙古族历来热情好客,上马、下马、迎接、送别时都要敬酒。几百年的文化交融,让“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欢”的观念深入到内蒙古人的骨髓。酒杯里,蕴含着草原人民的待客之道,每一杯酒都代表着真诚滚烫的心。

主人手捧哈达,斟满美酒,唱起热情洋溢的祝酒歌——这便是人们熟知的蒙古族传统敬酒方式。这时,客人应当双手接过酒碗,表示接受主人的情意。喝多喝少,就看自己的酒量和雅兴了。

人们印象中草原上的大碗饮酒,像电视剧《成吉思汗》里的宴饮,捧起硕大的酒碗一饮而尽,那喝的不是白酒,是酸马奶。蒙古语里最早没有专门的“酒”这个字,千百年来,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一直以酸马奶为酒。将新鲜马奶装入皮囊中,用一根木棍不停搅拌,马奶会逐渐发酵变酸,产生微量的酒精。这样的酒,自然更可以放量豪饮。但酸马奶也不是那么容易喝下的,要是没有心理准备,准被酸得一喝一呲牙,再喝一捂脸,那种酸爽,让人又爱又怕。

如今,马奶酒已经淡出酒场,被白酒取代。草原上酿造白酒的历史也很悠久,现在,每个盟市都有数种地产酒,都是取当地最好的水,用当地最好的粮,是草原人民最纯最美的

馈赠。

“主人好客手抓羊,乳酒酥油色色香。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说到底,草原上喝酒,只是个形式,图的是把酒言欢的热烈氛围,寄托的是宾主之间的深厚情谊。

(责任编辑/高旭天)

猜你喜欢

马奶莜面羊肉
邮 差
“扒羊肉”
酸马奶片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开春食羊肉,滋补健体
冬补一宝 羊肉
蒙医酸马奶疗法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爽滑劲道的牛肉时蔬炒莜面
赵匡胤:一文钱逼倒英雄汉
马奶、酸马奶的食疗和医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