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打传销,拯救青年

2017-08-26胡印斌

民生周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毒瘤价值观大学生

胡印斌

有什么样的青年,就有什么样的未来。传销毒瘤不除,不只青年难以走上正途,知识的价值难以体现,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也将会被扭曲。

继山东青年李文星、张超误入传销组织,惨死天津静海之后,又有一个叫林华蓉的湖南女大学生不堪传销纠缠在湖北钟祥投河身亡。

近日,教育部、公安部、工商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四部门印发通知要求,决定开展为期三个月(8月15日—11月15日)的传销活动专项整治行动,予以严厉打击。

青年学生成为传销的“主流人群”,未免有点颠覆了人们的习惯认识。人们一般会认为,各种传销骗局的受害者都是知识缺乏的社会底层人士,身为有知识的青年,怎么可能轻易被骗?然而,现实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近十几年来,在传销组织围猎的目标中,大学生一直是重点群体。

据报道,2004年,“欧丽曼传销案”就涉及全国13所高校的近千名大学生,其中不乏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多名学生。2008年,南京铠鼎商贸有限公司诱骗大学生从事传销活动案件中,涉及江苏 33所高校 734名学生。甚至,传销还大张旗鼓进了大学校园。2015年前后,位于湖南长沙的中南大学新校区部分教学楼、雕塑等建筑物成为传销分子“膜拜圣地”。其中,不少传销组织的骨干成员、小头目,也是被洗脑后的大学生。

大学生为何深陷传销泥淖,成为传销组织者眼中的“小肥羊”?一方面,与其社会经验缺乏,心态浮躁,急于出人头地有关。大学生置身于一个普遍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不少人并不愿意踏踏实实从头做起,更愿意相信“一夜暴富”的神话。当财富、资本等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时,青年学生出现心态失衡,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在治理传销上的界定难题、职责不清、推诿宽纵等问题,不仅加剧了传销的日益猖獗,也传递给社会一个不良的信号。从以往的治理情况看,各地各部门治理力度仍不够大,治理机制存在诸多缺陷,往往是出事后才开展大规模的整治行动,缺乏常态化的打击态势,与“一抓了之”相对应的,则是“一散了之”,忽紧忽松的结果就是风头过后变本加厉。

事实上,从各地传销聚集地的布局即可看出各地治理的效果。长期以来,传销组织已经形成了“敏锐”的触觉,哪里“环境宽松”,人群就会流向哪里。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打击传销并非无可作为。关键是要措施得力、治理得当,并长期保持高压态势。

因此,若想拯救那些深陷传销的青年学生,除了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特别是大学和教育部门,要积极教育引导学生不要走上迷途之外,监管部门更要强力打击传销,理顺管理体制,坚决清除这一“经济邪教”,地方政府也应该守土有责,不仅要驱逐本地的传销组织,也要建立联动机制,务使传销组织不能再行“狡兔三窟”的伎俩。

有什么样的青年,就有什么样的未来。传销毒瘤不除,不只青年难以走上正途,知识的价值难以体现,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也将会被扭曲。

猜你喜欢

毒瘤价值观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暴力 亲密关系中的致命毒瘤
大学生之歌
ISIS的毒瘤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