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制活力源自何处

2017-08-26褚松燕

人民论坛 2017年23期
关键词:持续性源泉

褚松燕

【摘要】国家治理的基础在于人民,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取决于也体现在体制的活力上。政治认同、包容性、社会弹性既是体制活力的体现,也是体制活力的源泉,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在明确我国体制相较于其他政治文明的优势的同时,从政治认同、包容性、社会弹性三方面着手,保持体制活力的持续性。

【关键词】中国体制活力 源泉 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在人类社会发展所处的世界大背景和时代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已经构成全球亮丽的风景线。对中国的体制及其活力情况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国际社会对中国提出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战略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和更加稳定的预期,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治理有效性的了解,而且有助于我国在冷静总结自身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国家稳定优质发展。

中国体制承接传统优势,对接现代特点,正在成为现代政治的典范

一般地,体制的活力是与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相联系的,而在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已经成为常态的全球化时代,稳定是动态的,发展是比较的,换言之,流动性增强了比较性,不确定性动摇了稳定性,一国体制的活力程度不仅取决于该国自己的历史对比,而且取决于同一时代国家间的比较。笔者认为,衡量一国的体制活力,可以从政治整合性、经济和文化的包容性、社会的有序流动性或弹性来衡量。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发展谱系中,发达国家显然是国家有效治理的榜样,其有效治理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欧美17世纪以来探索而成的以政党政治为基础的西方式代议制民主政体。议会中的争论抽象出来,就是不同利益的选民群体之间的利益争夺与妥协,相应地,与之相联系的就是多利益争夺与妥协的规则的重视。不容忽视的是,宗教信仰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国家建构中也发挥了政治整合的重要作用,甚至是这些国家的建国基础。简言之,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整合主要建立在基于利益规则和宗教信仰基础上,其政治也就更多地具有利益政治的特征。而在中东地区,宗教,或者更准确地说,一个宗教共同体的成员身份,才是身份认同的最终决定因素,因此,中东地区的大多数国家都将宗教身份认同与政治整合等同起来。

相较而言,中国的政治整合并不过多强调利益,而是强调认同,且在认同中并不过多强调身份,而是强调基于文化共同体的政治价值。这种整合方式就决定了中国的政治更多地是从政治价值的共鸣入手,更多地是通过协商来确认价值,继而围绕价值来确定体制和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就是生动的例子。中国有着丰厚的治国理政的历史遗产,无论是舟水之论,还是为政之辩,其破题均在于价值共鸣,或者说是价值优先序的共鸣,而不在于利益的争夺。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中国的政治整合不重视人民或不同人群的利益,也不等于说中国的政治整合不重视规则。而是在价值确定的基础之上,在一定价值和信念的指导下,形成对待和处理人民共同利益以及不同人群利益实现的具体规则,而规则也更多地体现为形式多样的协商和意见的沟通。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当前的体制就与中国的传统体制之间形成了连续性,但是改变了两千多年王朝统治模式下的天地君亲师的价值排序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整合价值体系,正在树立起传统政治价值体系与世界文明对接的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政治信念为基础的政治整合价值体系。现实中,我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长期实践,以及各级政府在立法和行政领域与民协商的实践,都是认同政治的体现。因此,中国的体制特点首先在于价值认同,其次是基于价值认同的规则和制度稳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体制承接传统优势,对接现代特点,正在成为认同政治的典范。也正是认同政治,使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保持了政府的强大团结力,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福祉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体制是包容性发展的践行者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失败国家/失效国家的研究逐渐增多,美国学者德隆·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罗宾逊从漫长时空和制度演进层面分析國家兴衰和国富国穷,认为国家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采取的是掠夺排斥的汲取性制度而非共决共享的包容性制度,国家之所以繁荣则在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具有包容性。按照这两位学者的观点,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具有包容性,而这些国家包容性制度的建立具有偶然性。但是,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黄金发展时期和确立了福利国家政策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制度体系的僵化程度开始强化,同时,某些领域的包容性又趋于泛滥,从而导致了这些国家的应激反应——制度内敛。目前欧洲法国、德国等国家所面临的难民问题和国内少数族裔权益问题,以及美国“美国优先”的全球利益分配策略和“美国人优先”导向的就业政策等,都是包容性不足的表现。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制度总是在不断变迁的,会随着时势而体现出包容性有无和大小的变化。但如果包容性能够内化为一个国家民众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内在特点,那么,这个特点终将会把国家拉到包容性发展的轨道上来。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经历的王朝兴衰、外族入侵、民族融合等形成了中国人民和而不同和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从而使包容性已经内化为中国人的特性。尽管在一些历史阶段,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个别时段,这种包容性被压缩了,出现过包容性不足的制度和政策,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海纳百川的包容性特性又得到了极大发挥。也正是因为具有包容性,中国成为幸存至今的文明古国。具体来说,当前中国体制的包容性首先体现在对市场作用的不断认知和拓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用政府刀刃向内的改革来创造创新创业的制度空间。其次体现在政府不断加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决策者与适度开放的有序公众参与相结合,不断提升政策质量,由此形成了一个鼓励创新、宽容试错、敢于纠错的政策空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体现,在于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包容和融合性上。中国在历史上的王朝更迭就经历过不同文明和宗教信仰的碰撞,并形成了“以文化之”的文化融合力。

中国体制是弹性社会的捍卫者

一个具有体制活力的国家,其社会也是有弹性的,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结构具有平衡性,二是有跨越社会结构的纵向流动性。

社会稳定则国家稳定,而社会稳定首先要求社会结构的稳定,但社会结构的稳定并不能是人为设置的静态稳定,而是具有良性动态变动的稳定,也就是说,社会结构需要具有动态平衡性。而社会结构的动态平衡性首先就体现在收入分配的平衡上。在一定意义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就是这些国家的人民不断突破僵化的社会结构的历史,而我国告别王朝家天下统治的过程中,僵化的社会结构被打破也是一个重要领域。但正如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所指出的,现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并没有解决分配公平问题,只会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皮凯蒂的观点实际上反映出发达国家收入分配已经失衡,从而导致社会结构的僵化,而社会结构一旦僵化,整个社会将失去发展的动力。不仅如此,已经有研究表明,西方发达国家跨越社会结构的纵向流动性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差,有研究表明,在当今美国,个人改变出生时社会阶级属性的难度要高于欧洲,而BBC跟拍49年的纪录片《56 UP》也揭露了在英国,社会阶级难以跨越的事实。跨越社会结构的纵向流动性变差,其结果是加剧社会结构的僵化,并将社会结构的僵化进一步固化,其结果将成为马克思所警示的阶级冲突和由此而来的社会动荡。

相较而言,中国一直有保持社会弹性的传统,但有这种传统并不意味着社会就会因此而稳定发展。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因贫富差距过大和社会纵向流动变差而导致王朝更替的故事。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首先以恢复高考打开了社会纵向流动的空间,同时又用市场竞争打开了社会横向流动的空间。随着社会和国家财富的积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编织社会保障网来缩小贫富差距,用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由此保持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弹性。不仅如此,执政党始终注意拉近执政精英与民众之间的距离,从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体制改革历程来看,公务员队伍呈现出开放和透明态势,政府对民众诉求的回应性和与民众的沟通互动也都在不同程度地加强,这反过来也有利于保持社会结构的弹性。

从政治认同、包容性、社会弹性三方面发力,进一步激活体制活力

国家治理的基础在于人民,而核心主体在于执政者和政府。政治认同、包容性、社会弹性既是体制活力的体现,也是体制活力的源泉,正因为如此,我们要进一步激活体制活力的源泉,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在增强价值认同的同时切实加强制度认同的凝聚力。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的民族主义并不能充分提供凝聚认同的向心力,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和相关政策才是国家认同的可持续来源。因此,我们需要切实加强公民教育,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政府制度供给和执行力度,特别是通过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司法实践,保护民营经济发展和公民合法权利,树立社会对法治的坚定信仰。

二是进一步拓展体制的包容性。当前,我国体制包容性上面临的显著挑战是制度化参与机制和渠道还并不能满足持续增长的公众参与需求。亨廷顿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表明,在公众参与需求持续增长,而国家未建立好参与机制的情况下,会造成“体制过载”,其结果就是社会动荡和不稳定,甚至会将国家推向失败和崩溃。值得注意的是,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民众的财富增长较快,文化素养程度也大幅提高,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承担公共利益责任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一般而言,有稳定收入的群体属于有恒产者,他们的参与诉求往往也是建设性的、稳定性的诉求,我们还需要为社会公众疏通和搭建有效的公共事务参与渠道,增强体制的吸纳性,引导公众的有序参与,通过协商和沟通,将公众的有序参与转化为强大政府的团结力和国家凝聚力。

此外,对于中华文明传承的文化包容性,不仅需要注意国内主流价值观对亚文化和亚价值观的包容和各民族间的包容,而且需要注意,随着中国国力的显著提升,中国对外国人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对不同种族和文化传统人群越来越包容。但是,我们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包容不等于无限制、无节制的接纳。目前,西方的经济自由、民主制度和文化多元体系正遭遇挑战,我们还需要运用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形成的有鉴别的学习能力和有辨别的包容能力,提出更为凝练的核心价值观,增强经济上的影响力、政治上感召力和文化上吸引力,以拓展我国体制的包容性。

三是切实增强社会弹性。近年来,社会上关于“寒门难出贵子”的讨论日益增多,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尽管2012年到2015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总体上是呈下降趋势,但一直没有低于0.4,尽管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在缩小,但城乡收入倍差也一直没有低于2.6。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切实采取有效举措来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如在简政放权增強创业就业的同时,切实加强财税领域的改革,运用税收杠杆来调节收入分配制度,提升社会中等收入人群占总人口的比重。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结构平衡是动态的,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是动态的,我们还需要分析和评估目前的社会纵向流动情况,如当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生源家庭的城乡分布和家庭收入情况等,同时收集、分析和评估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将实际情况与民众的自我社会地位评价和心理预期进行比对,在此基础上考虑政策震荡区间,一方面加强政策对社会纵向流动的调节力度,另一方面以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引导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向政府各领域的政策基线靠拢,保持社会流动和社会活力。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责编/孙娜 美编/李祥峰

猜你喜欢

持续性源泉
轻型无人机起落架摆振问题简析
什么是HPV持续性感染
超市也是快乐的源泉
哲理漫画
管理层能力能够降低股价崩盘风险吗
欢喜冤家放大招
动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