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的有效衔接路径研究

2017-08-25盛莹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企业培训创新驱动高校教育

盛莹

摘 要: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校教育与企业创新培训的有效衔接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教育发生的深刻变化,使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更加明确、有效,企业在创新发展战略的要求下,只有主动出击,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创新资源,才能实现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创新驱动;高校教育;企业培训;衔接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8-0147-03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它对高校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校教育如何同企业培训有效衔接,将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科研创新优势同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履行社会服务的职能,实现双方信息共享、人才互通、利益双赢,成为一个现实而必要问题。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办学思路没有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得到及时的调整,导致高校出现人才积压与企业实用技能人才匱乏的矛盾。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校发展指导思想提出明确的要求,传统的办学理念得到快速转变。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发展理念的转变

首先,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育的灵活性、创新性。计划经济时期高等教育严格受政府管控,缺乏办学自主权,出现了办学理念单一,重复办学的局面,人才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局面。直到20世纪80年代,民办高校的兴起到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建立,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开始实现精准定位,各级各类高校依据育人性、灵活性、服务性、创新性的功能,逐渐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将高校作为“知识工厂”,改变了过去仅对学生传授知识的理念,开始注重素质、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企业提供资金、场地、设备,学校提供人才、技术,实现了教育的开放性,知识技能性,资源的共享性。其次,突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理念,实现了向“以育人为本”的转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在今后十年里,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并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就是“以人为资本”,在教育过程中遵循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将育人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的知、情、意和谐共进,建构人性培育的有效机制,培养出学识与能力并进的技能型人才。最后,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封闭性,实现了向“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化大学理念的转变。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各国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发展的趋势,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也成为高校的主要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必须适应全球化进程,拥有全球化视野,在开放、自由、多元、包容的环境下,培养社会需要的国家化人才。

(二)发展模式的转变

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过,为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办学原则。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也开始了巨大的转变,由原来的政府“管控发展”开始转向政府宏观调控下的“自主发展”。首先,观念上的转变,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因循守旧,不注重推陈出新的发展模式,实施以质量为主导,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切入口,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为目标,建立了应用性、实效性、交叉性的办学模式。其次,管理模式上的转变,改变了过去“一刀切”“重复办学”的局面,实施政府统筹管理下的条块有机结合的新体制,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重点学科,实现一流学科建设,并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健全、完善,组织管理、专业优化、课程改革、师资建设、评价体系等各项规章制度。最后,实践模式上的转变,改变了过去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现状,出现了“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一线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新局面。各大高校在打造特色学科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了以地方经济需求为前提的特色专业群、课程群,培育了一批既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增强了高校服务地方的能力。

(三)服务社会方式的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与高校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转变服务社会方式,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发展的必经之路;教育部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围绕国家和区域重点产业建成一批高质量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一批校企联动的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其对产业链价值的贡献力和产业群竞争力的提升作用。”高校不再仅仅是传承知识,而且面对教育部新形势下的新要求,许多高校开始寻求多方面的社会服务方式,主动肩负起了着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新责任。一方面,高校积极发挥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也就是说,高校在服务自身的同时,也为积极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技术和新人才。首先,高校与企业建立了人才合作机制,通过新产品的开发、技术成果的转让,为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次,由于实用创新技能型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因素,因此高校在进行知识传承的同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了一批批实用技能型创新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也面向社会环境和政府开展服务。高校为地方政府提供政策理论、智力的支持。例如: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政校协同创新等多种方式,建立新型高校智库、科研合作基地、决策信息数据库等,面向社会重大理论与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积极开展研究,很好地实现了为社会的服务。

二、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国家间的竞争由资源转向人才,如何充分发挥人才的综合素质、如何使人力资源升值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许多品牌企业将培训作为留住人才、提升人才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一些企业管理者存在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企业培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相距甚远。

(一)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

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对于企业经营的各种要素的更新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提高员工个人素质、激发员工潜能已经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是,我国许多企业管理者只注重短期效益,没有随着市场的变化应用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规划调整企业制度,更没有认识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即使引入一些培训,也只是流于形式,尤其是在培训制度上,缺乏一套较为灵活、科学、规范的培训制度,仅仅是管理层或人力资源部的主观臆断,缺乏详细的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也没有从员工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从而出现了培训供应与培训需求的错位。在考核中,缺乏完善健全的评价考核体系,仅仅只是将培训作为一项工作任务完成,后续管理缺失。因此,只有通过调整自身管理模式、转变观念,应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及时调整企业制度、组织结构、人员配置等,从而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实现企业的稳步发展。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培训体制机制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指出:“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经济发展尚未真正转到依靠创新的轨道。”现今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首先,在制定员工培训规划和制度时,没有深入调查研究,脱离群众,同时一些企业在发展中,缺乏创新机制,机械地模仿大型成功企业培训方式,很少对自身战略管理模型进行优势分析,更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调整培训体制机制,导致培训结束后,收效甚微。其次,在培训评估体系中,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及时系统地跟踪统计分析、效果衡量数据,导致培训的效果检验仅仅出现在培训过程中,培训与企业收益脱节。同时,由于缺乏培训的有效分析,无法对下一次培训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例如培训师的选择、培训课程的增减、培训方式的改进,受训者应该在业务上有哪些改进,职位上应该有哪些调换等,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培训体制机制,而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

(三)缺乏较为灵活、创新的培训模式

培训的实质是为了提升员工的综合素养和知识技能,培训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集体荣誉感的获得和岗位专业技能两个方面。但是在实际培训中,许多企业缺乏自身企业的特色和人文关怀,没有充分考虑成人学习特点,更没有将企业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设计培训课程,培训内容过于专业化、知识化、枯燥化,培训模式单一化、简单化。例如,讲授法的大量运用,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一人讲多人听,没有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培训方法,缺乏针对性,忽略了员工积极性的调动,培训过程演变为经验的传授和模式化的训练。许多时候,企业和培训师没有及时沟通,耽误了培训收益的最佳时间,出现培训模式死板与企业实际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同时,一些企业相关的保障、激励体制薄弱,员工看不到希望,就会出现员工积极主动性缺乏,人才流失严重,员工培训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或者收效甚微。

三、高校教育与企业培训有机结合的路径

(一)主动出击,深化创新意识,寻求最佳合作点

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的经济增长应该由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企业经营的各种要素必将得到极大的更新。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指出:“明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會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网络,建设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因此,充分利用高校的有效资源,实现与企业培训的有机结合,才能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实现经济的飞速增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研发的主力军,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我国创新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利用高校有力的教育资源,举办各级各类企业培训进修班,向他们传授最新的创新管理理念。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所以,企业管理者只要更新观念,积极建设符合自身发展的良好的企业文化,运用创新的观念影响员工、激励员工,增强企业凝聚力,就会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大环境下,企业与高校主动出击,深化创新意识,寻求最佳合作点,实现双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学校以企业需求为目的,构建新型教学、科研合作模式

首先,打破思维定式,构建开放的教学体系。学校应积极面向企业,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把企业需要的课程纳入其中,构建和开发符合企业创新发展需要的开放式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吸引企业高级人才参与实践课程教学,逐渐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同时,构建有利于服务企业的教学考核体系,激励教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科技新型人才,积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学校依据有利创新、有利服务的原则,建立和完善适应企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管理体系,创建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其次,转变研究范式,构建服务型的科研体系。学校应建立应用性科学研究的导向机制,完善科研评价制度,积极引导教师与科研人员面向企业经济发展中的管理问题、技术等问题,集中学科资源优势,组建团队,开展创新、对策等能满足企业发展的应用型研究。同时,建立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制定尊重创造、尊重价值、尊重劳动的转化制度,打通科研成果向企业、社会有效转化的渠道,使高校的先进的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成企业的生产力,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发展。

(三)企业以创新为导向,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在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企业想要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就必须进行技术变革,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来实现。但是受企业本质属性的制约,在技术创新和变革方面有着天然的不足,而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基地,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企业的创新发展必然要借助高校的科技创新优势来完成。首先,企业针对创新人才需求,积极与高校共建培养基地。企业应瞄准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积极主动与学校协商,争取按照共赢的原则,为企业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也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其次,企业针对自身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吸引高校专业人才,科学合理地利用他们的知识储备和创新技能,按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积极与学校建立人才交流制度,为企业争取国际、国内前沿创新技术服务。

最后,企业针对重大技术攻关难题、发展瓶颈等问题,积极与高校共建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双方根据自身需求和优势,按照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取长补短的原则,共同投资,创新管理体制机制,通过打造新型的研究基地、实验室等合作方式,一方面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增强高校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国网,2010-07-30.

[2] 顾明远.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高等教育研究,2010,(3):7.

[3] 陆正林,顾永安.应用型大学若干问题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12):5-10.

[4] 曹兴,余亘菲.大学科技创新与技术创业利益分配模型及其比例研究[J].科学决策,2012,(4):1-14.

[5] 李洪亮,李永平,张秀.企校合作实训基地双向嵌入合作模式研究[J].高教论坛,2011,(4):36-18.

[6] 李蓉,陈志刚.“双一流”创建背景下的高校大部制改革建设研究[J].江苏高教,2016,(6):43-46.

[责任编辑 吴 迪]

猜你喜欢

企业培训创新驱动高校教育
知识管理下的企业培训模式改革研究
加强培训供给侧改革,提高有效培训供给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谈谈企业培训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
高校教师走进企业培训的技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