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数学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2017-08-25胡友杰
胡友杰
摘 要:当前由于时代的需求,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个性化被放在了首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而布置高效的作业成了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关键词:精选作业;优化评价标准
就当前中学数学作业设计进行了调查,发现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作业量大,学生除了要完成课本习题外,还有大量各种各样的习题册,导致身心疲惫,白天课堂上注意力分散;②作业敷衍,学生迫于压力,要么抄袭他人作业,要么置中间推理演算过程于不顾,胡乱地写一通,换来一个按时交作业的表象;③作业收效低,学生写作业和教师改作业终日疲惫不堪,却收效甚微。面对全社会一致呼吁为中学生减负的大环境,许多教师都在探索着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增强作业实效的途径。笔者也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一点初见成效的教学策略。以下我将详细阐述。
一、关于数学作业题的布置
1.目的明确
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练习册中,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数学作业题,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而且练得恰到好处。
2.作业量不宜过大
学生不喜欢做作业,原因之一是量太多。但有的老师就是喜欢搞“题海术”,追求面面俱到,多多益善,认为多做做没坏处,随意、超量的作业,难道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难道不会导致学生不愿做作业甚至不完成作业?如果真是那样,作业的意义何在?甚至影响学生休息,哪来精力把握课堂。就“量”而言,认真地多做一些题,的确有提高数学成绩的效果。但是光靠“题海”取胜,学生负担过重,事倍功半。而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就决定了数学作业不能过滥,更不能简单地以熟求巧,而必须精选,这是减负的重要手段。
3.作业要精选
教师在作业布置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学困生要提供基础性作业,不宜有难度。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提供有挑战性的作业,可以添加一些新的信息,激励他们去钻研和探究。我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坚持个性差异,把每天的作业分成三个层次,基础题,中档题和提高题。基础题适合基础较弱的学生完成,并要求做课本相应习题;中档题,中等学生可以去完成,并能熟练数学技能;提高题,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在基础题和中档题中自己选择适量的题目并完成提高题。这样有利于成绩好的学生提高解题技巧。
这样做的好处有以下幾点:第一,可以使学困生更加关注基础,量力而行,不必为每天完不成作业或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某科作业而烦恼;第二,可保证每个习题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学生做完后能从此题中总结一类题的通法,从而减少了学生的作业负担;第三,优秀的学生对作业有所选择对于已经很熟悉的基础题或中档题完全可以放掉,只需要根据自己的水平完成不太熟悉的题目,并进行适当的提高,思维能力有所增强;中档学生也不甘落后,有了分层布置作业后,对于提高题也敢于尝试了,更重要的是班内的交流和探究的气氛热烈了!
二、优化作业评判标准
我认为作业的评价功能应注重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其评价方式应该提倡多元化评价、过程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不能用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标准。所谓优化作业评判标准,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针对学生在教师留作业时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大胆规定:学生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只要在会做的题做完后,回答下列问题,就算完成了作业。
1.本次作业中,你独立完成的题有哪些?还有哪些不会?
2.本次作业中,你不会做的题分析出问题所在了没?
3.本次作业你巩固了哪些所学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
通过问题1能使教师清晰地了解单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及时有效的指导。
设计问题2是因为那些基础扎实、推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做完一道题后,往往会产生一定正确的自信。即便遇上一时解不开的题,也一定能分析出缺少了某步的推理。而某步的推理,恰恰是解题的关键,即为问题2中所说的“问题所在”。这对部分学生来说,需要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但正是因为问题2的设定,使学生对不会做的题不做变成了一种“正当行为”,再也不会有人抄袭作业。在这种宽松的气氛中,学生大都能静下心来,抱着研究的心态,去分析问题所在,甚至在分析的过程中,使问题获解而得到意外的收获。这能培养学生的是求实精神,摒弃了自欺欺人的不良学风。至于问题3,它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对所用技能、方法的巩固。
我们都知道,对学生减负决不能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我们要争取一方面实现“量的减负”,另一方面要有“质的增效”,它对学生而言,完成作业是成功,个别题目没完成,但明确了哪儿卡壳也是成功。在这宽松和谐的气氛中,他们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对教师而言,在批改作业前,先浏览一下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情况,首先做到对该生心中有数,然后有针对性地选题详判,大部分题目则可略判,从而大大节省了处理作业的时间,以便为研究教学、精选作业题投入更大的精力。
而自从这种方法实行以来,上述两条教学策略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把对两条策略的兴趣,逐渐转变成为对数学的兴趣。笔者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有许多证据支持学生所发生的这种积极变化。以下只是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成绩一直不太好的某学生说:“老师,我以前的作业怕做不完,就老是抄袭其他同学的,渐渐的什么都不会了,现在我自己通过认真的去做,慢慢的好多题目我都会了”而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却有另一番积极的评论。如一位学生说:“我最欣赏老师让我们找问题所在这一条,它不仅有效杜绝了抄袭别人作业和凑结论的做法,而且还诱导我们由浅入深地分析问题,时间长了好多题目我都能快速的找到解题突破口。”学生的学习风气、思维习惯也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少数优秀学生在难题面前表现出的那种跃跃欲试、坚韧不拔、必欲攻克而后快的钻研精神,更属难能可贵,我认为这大概就是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其实总的来说两条策略的核心就是“精练”与“熟思”,而且思考愈深刻,练习就可以愈精巧。因此,能否使全体学生对每次的数学作业都进行深刻的思考,逐渐养成良好思维习惯,是两条策略能否实现既“减负”又“增效”的关键。当然实践中,总有个别学生钻“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的空子,而不去认真分析症结,这是两条策略尚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用心的对待作业的布置与评价,以便完善现有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杨培谊,于鸿.中学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M].北京:北京学院出版社,1993.
[2]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
[3]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