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行为影响因素Meto分析

2017-08-25陈鹤阳

现代情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元分析移动图书馆影响因素

陈鹤阳

[摘要]为解决不同学者对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在程度和方向上的差异,探索影响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行为普适性的因素,综合已有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行为32篇实证研究共8725个独立样本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元分析方法,从四个方面即知识内容特性、技术媒介特性、情境特性和个体特性考虑影响采纳行为的变量。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感知质量、任务一技术匹配、感知易用性、兼容性、可访问性、主观规范、自我效能、创新精神是影响用户采纳意愿的主要因素,感知成本则对采纳意愿有显著的阻碍作用。同时,针对研究结果,结合移动图书馆应用情境从知识内容构建、系统技术保障、营销推广和用户引导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行为的策略。

[关键词]元分析;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行为;影响因素;行为意愿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改进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借助移动技术将资源集成到移动设备环境中,正如D.B.Needham等人认为移动图书馆作为为移动设备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工具,是人们利用移动设备如手机或手持终端开展移动学习的一项活动,用户可以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获取任何所需的资源,它的出现使得用户的移动学习更加具有可移植性、即时性、连接性、普遍性和适应性。尽管移动图书馆的出现为用户获取资源和利用提供了便利,但从整体的使用以及诸多实证研究表明,移动图书馆的采纳率并不高,而这种新型的服务模式其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用户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的高低將直接关系到图书馆新型服务模式未来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探究和分析影响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行为的因素,从而提高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采纳率,促进图书馆新型服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行为的研究备受学术界和实务工作者的关注,很多学者对其展开了丰富的探索,但梳理和归纳现有各项独立研究发现,有关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行为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大的偏差和争议,甚至存在相悖的情况,譬如Jen-Hung Huang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用户采纳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感知娱乐和感知移动价值,而Sung-Jin Kim的研究则认为,感知娱乐对用户采纳行为没有显著影响。结论的差异以及结论碎片化的态势主要是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均以自身兴趣为出发点,仅仅是从局部对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并没有系统、全面的整合。鉴于此,如何从结论不一的同类研究中科学、全面、客观的整合、归纳和总结出具有普适性、可靠性的结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拟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元分析,对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行为领域大量同类且相互独立的研究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不仅能够满足传统文献综述的定性分析,同时也能够对各项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定量综合,从而得到影响移动图书馆采纳行为因素的一般性结论,对存在争议的研究结论进行尝试性解释,同时,也有利于我们识别和预测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行为影响因素未来的研究方向。

1理论基础

1.1移动图书馆采纳行为界定

E.M.Rogers认为采纳行为是用户对一项创新信息技术的接受行为,是用户对采纳对象信息技术创新的行为决策。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是指用户对传统图书馆提供的创新服务与应用技术的接受行为,是认知、考察的初始行为过程。

1.2理论研究框架模型

近年来,围绕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行为开展了丰富的实证研究,但对影响用户采纳行为的一般性因素为何并未达成共识。很多学者利用信息系统/技术采纳及其扩展模型为理论基础,如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Model,TAM)及其扩展式TAM2、TAM3、技术一任务适配模型(Task-Technology Fit Theory,TTF)、计划行为理论TPB以及技术接受和应用整合模型(Unified Theory of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来分析和解释影响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行为的因素,为定量整合分析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料。不同学者对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行为的研究持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意愿或行为主要由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决定,它与用户的采纳意愿或行为之间具有强相关关系。但也有学者否定了此关系,认为感知易用性(perceivedease of use,PEOU)是主要影响用户采纳使用意愿的关键因素。当再引入性别、经验等调节变量时,PU与PEOU对使用意愿或行为的结果又会发生变化,如T.T Goh、杨艳妮。还有的学者利用UTAUT模型分析用户采纳行为,如S.Saravani和贺伟,但这两者的研究中努力期望对用户采纳意愿的影响截然相反。基于上述分析,考虑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行为是用户与移动图书馆知识内容、信息技术之间的交互行为,在借鉴已有研究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移动图书馆的应用情境,依据用户采纳行为的内在机制,从移动图书馆的技术媒介特性、采纳情境特性、知识内容特性和用户个体特性四个维度构建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行为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1.2.1知识内容特性

知识内容特性是衡量移动图书馆提供的知识资源是否对用户有用、是否与用户所需匹配,是否满足用户利用的标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移动图书馆能够随时随地随需的为用户提供学习和科研的帮助,当用户感受到移动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和功能时会更加促使它们采纳移动图书馆。其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感知有用性、感知质量和任务一技术匹配。感知有用性是技术接受模型的核心变量之一,Davids认为感知有用性是个体使用的新技术/新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工作绩效。移动图书馆情境下,感知有用性体现在其能够使用户随时随地访问图书馆各项资源,查询个人信息等服务。N.Aharony和E.Mtshali&T.Lyamu分别以以色列图书馆工作人员与LIS学生和Capital University用户为对象,分析其对移动图书馆的采纳意愿,两者的研究均证明了感知有用性对采纳行为意愿的显著影响。M.Jaradat对Jordanian public Universities的研究中指出,感知有用性是决定用户采纳行为的关键因素,并且其不受性别、年龄和月开销的影响。国内学者赵玉明等、王文韬等对国内高校在校生进行了实证调查也认为感知有用性是促进用户采纳行为的因素。感知质量是用户对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优势的评估和判定。Delone,W.H.和Mclean,E.R.研究认为感知质量对IS采纳有重要的影响,由于移动设备是移动图书馆应用的载体,而移动图书馆应用心理上被认为是图书馆服务的不同来源,其质量是由硬件(移动设备)的质量和软件(移动应用)质量组成的,换句话说移动图书馆的感知质量包含两个部分即系统质量和信息质量。范晓春对高校大学生的研究发现信息质量通过感知有用性影响其采纳意愿,信息质量高则用户感知有用性的程度就高,进而促进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采纳使用。赵杨在其研究中将感知质量分为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三个方面,并验证了感知质量对用户采纳行为的显著影响,尤其是信息质量的强相关关系。由此,将感知质量作为采纳行为变量的前件具有合理性。任务一技术匹配是Goodhue(1995)提出的任务一技术适配模型中的核心变量,是用来了解信息技术与个人绩效之间的联系,当信息技术为用户的任务提供支持时能够有效的解释技术是如何对其产生影响的。V.Sunnnthar et al对泰国4个学术图书馆的用户进行调查时发现,任务一技术匹配通过绩效期望显著影响用户的采纳行为。J.Zhang在对清华大学MBA研究生移动图书馆采纳意愿研究中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但是,甘春梅等对大学本科生移动图书馆使用行为研究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认为任务一技术匹配对采纳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仍需要元分析进一步的验证。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1感知有用性对采纳行为意愿有正向影响

H2感知质量对采纳行为意愿有正向影响

H3任务一技术匹配对采纳行为意愿有正向影响

1.2.2技术媒介特性

移动图书馆的应用是用户与系统之间的交互,用户体验的真实感受直接影响用户的采纳行为。感知易用性是用户体验最直接的反映,是用户感受到的使用某一信息系统的难易程度。在移动图书馆采纳行为研究中,感知易用性是移动图书馆采纳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感知有用性的前置变量。文献均验证了感知易用性对用户采纳意愿的显著影响。詹玮等人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对三网融合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进行了研究,认为感知易用性对行为意愿有影响,并且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也有显著影响。已有研究中很多将界面特性作为感知易用性的主要体现,Lindgaard认为界面特性主要包括屏幕的设计、术语和导航,涵盖了信息的呈现方式、表达方式和组织方式。良好的界面特性能够减少用户的搜索努力,促进有效的搜索和识别。明均仁指出界面特征通过感知易用性影响用户行为意愿。兼容性和可访问性体现了移动图书馆的系统特性,用户所持移动设备的品牌、型号、服务网络不同体现出对移动图书馆的兼容性也不尽相同,李恩科等对高校大学生移动图书馆采纳意愿的研究中指出,移动设备的兼容性对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可访问性体现为用户访问移动图书馆时的稳定性和响应性以及用户能否顺利、准确地获取资源、阅读资源和下载资源。文献的研究分别通过可访问性和可获取性验证了其对采纳意愿的正向影响关系。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4感知易用性对采纳行为意愿有正向影响

H5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影响

H6兼容性对采纳行为意愿有正向影响

H7可访问性对采纳行为意愿有正向影响

1.2.3情境特性

Aizen&Fishbein(1985)提出计划行为理论并将行为主观规范作为行为意向的影响变量预测用户的决策行为,广泛应用于用户行为研究中。移动图书馆情境下,主观规范主要是指用户对于是否采纳移动图书馆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也就是说用户的决策行为受周围重要的个人、团体或组织行为的影响。当用户尊重的老师、周围的朋友都在使用移动图书馆时,那么用户极有可能受它们影响而采纳移动图书馆,根据以往的研究Venkatesh&Morris认为主观规范对个体使用IS/IT有重要影响。S.Saravani对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公立大学移动图书馆的研究中指出主观规范对采纳行为意愿有显著影响。何鹏飞在对北京和重庆11所高校移动图书馆使用情况的研究中发现,社群影响是行为意愿的主要因素,高校师生的采纳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它们在乎的人的影响如老师、朋友、同学等,它们对移动图书馆支持或反对的态度都会引起用户心理、情感和行为的变化。文献在对约旦公立大学用户的实证研究中拒绝了主观规范对行为意愿的相关性,认为两者之间没有显著正向关系,因此,两者的关系需要元分析来进一步验证。感知信任是用户与移动图书馆系统建立过程中关系发展的核心,用户在采纳和利用移动图书馆的过程中存在安全和隐私的顾虑,如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商是否能够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是否能够保障用户的利益不受损害,这些要素都会对用户行为产生影响。徐承欢等从顾客承诺与创新扩散的视角对用户移动图书馆意愿的研究中指出,信任通过情感承诺显著影响使用意愿。感知成本是移动图书馆使用情境下,用户利用移动终端浏览、检索、访问和下载移动图书馆提供的资源,但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流量费用,并且在利用的过程中会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都是用户所要承担的成本。已有学者如Amberg等和Hu等将感知成本纳入模型中预测用户采纳行为。刘岩芳等对高校用户的研究中指出感知成本对采纳意愿有负向显著影响,感知成本越高,越会阻碍用户的采纳行为。对学生和图书馆工作人员两个群体的研究中发现,两个群体在感知成本对采纳意愿均成负向影响关系。朱多刚的研究中也验证了感知成本对采纳移动图书馆的态度成消极影响。明均仁等对高校师生移动图书馆参与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感知成本与行为意愿之间不存在负向相关关系,用户认为其感知成本在其承受范围内。对于研究结论中存在冲突的变量需用元分析来进一步分析和解释,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8主观规范对采纳行为意愿有正向影响

H9感知成本对采纳行为意愿有负向影响

H10感知信任对采纳行为意愿有正向影响

1.2.4个体特性

目前,移动图书馆对于用户来说是传统图书馆提供的一种服务创新,用户对其的认知程度仍然较低,用户个体特性的差异会对用户采纳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移动图书馆情境下,自我效能是用户对自身能力的认知,是社会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评估和判断自身是否能够掌握移动图书馆的各项功能和服务。以性别为调节变量对大学生采纳行为的分析指出,自我效能對行为意愿均有显著影响,且女性的自我效能比男性的更加显著。根据Bandura的研究认为个体形成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式是从以往的使用经验中构建的。Hartzel在一项关于软件采用的研究中表明,在经历了更复杂的任务过程之后,女性自我效能的增加量超过男性。Pickettt也认为对信息系统有着丰富经验的用户能够发现系统的各项创新服务功能。T.TGoh的研究指出以往经验能够提高用户自我效能,从而促进用户的采纳行为。可能影响和预测用户对移动图书馆采纳行为的另一个要素就是个人创新。Rogers将“个体创新性”视为与其他人相比,更早采用创新技术/系统的程度。具有较高创新性的用户,对新技术充满好奇心,更愿意采纳新技术,并且个体创新精神能够进一步激发用户克服困难的信心,提升用户易用性感知,指出个体创新对行为意愿的正向影响,同时也证明了个体创新精神对感知易用性的显著影响。宋文杰等对南京高校与公共图书馆的用户调查发现个体创新对行为意愿有正向影响。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11自我效能对采纳行为意愿有正向影响

H12使用经验对采纳行为意愿有正向影响

H13个体创新对采纳行为意愿有正向影响

H14使用经验对自我效能有正向影响

H15个体创新对感知易用性有正向影响

2 Meta分析

元分析方法是Glass(1976)提出的对同一课题不同的研究结论进行再分析的过程,是对已有研究的概括和综合,以求利用已有研究资源,达成共识,从而进一步的理论发现和建构,促进研究纵深发展的研究方法。它的重要性体现在能够为某领域的研究积累必要的知识,用定量的方法更加细致、精准地总结各个独立研究的结果,通过增大样本量提高统计效能,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整合,以effect-size效果量表示整合的结果。其完整的分析步骤如图2所示:

2.1文献搜集与筛选

为了确保研究的可信性和完整性,搜集多种来源形式的国内外相关实证文献纳入到元分析中,以“mobilelibrary”、“mobile library app”、“library mobileservice”、分别与“adopt*”、“accept*”为主题词在Web0f Science、EBSCO Host、Scopus、Proquest等数据库中进行组配检索;以“移动图书馆”、“移动图书馆app”、“图书馆移动服务”分别与“采纳”、“接受”为主题词在CNKI、万方数据库中进行组配检索,并对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回溯检索,共检索相关文献253篇,剔除重复文献,利用标题与摘要做初步的篩选和评估共得到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92篇。

针对上述收集到的92篇文献,按照如下标准进行筛选与剔除:①必须是以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行为为对象的实证研究;②必须确保样本的独立性,对用同一数据样本中英文重复发表或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重复研究,保留其一;③必须以采纳行为或采纳意向为因变量;④必须含有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r、样本量或者相关系数r与标准误se,或者相关系数r与p值,或者t检验与样本量等能够计算出相关系数的数据;⑤剔除文献中描述不清、变量设计不可整理的文献。经过严格筛选,最后共获得32篇独立的实证文献。

2.2文献的整理与编码

对纳入元分析的文献进行描述项和效应值得整理与编码,提取所需的数据,包括作者、年代、题名、文献来源等描述性信息和变量个数、样本量、相关系数、t值、p值等。详细的编码信息如表1所示:

2.3结果分析

2.3.1异质性检验

异质性检验是元分析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检验和判断纳入研究是否具有同质性,也是效应量合并值假设检验的前提,依据分析结果才能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模型。通常情况下,异质性检验采用Q检验,若Q检验显著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反之,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但仍需注意一点,Q检验的功效不高,当其P值在临界值附近,应同时采用两种模型,以保证元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Q检验如表2所示。感知信任和使用经验的Q检验不显著(P值分别为0.386和缺失),其余均存在一定的异质性(P<0.05)。Q检验不显著的假设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式分析,但由于两者的r2为0,采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式的结果相同,固选择采用与其他假设一样的分析模型即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

2.3.2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影响因素元分析

研究模型中各假设效应值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四个不同维度特性下的变量得到了验证,在知识内容特性中,感知有用性、感知质量效应值分别为0.427和0.418,且p值小于0.001,与采纳意愿具有显著正相关,任务一技术匹配的效应值为0.451,p值0.0016,与采纳意愿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关系。因此,验证了H1、H2、H3假设。技术媒介特性中,感知易用性、兼容性和可访问性对采纳意愿均存在显著作用,尽管可访问性的相关性较弱,但也达到了显著水平。H4、H5、H6、H7获得验证。情境特性中,主观规范(r=0.486,p<0.001)与采纳意愿具有显著正向相关关系,感知信任(r=0.104,p>0.05)与采纳意愿的关系不显著,拒绝了原假设,感知成本(r=-0.1889,p<0.001)对采纳意愿有较强的负向影响,总的来说,假设H8、H10得到验证,H9不成立。个体特性中,自我效能(r=0.572,p<0.001)、创新精神(r=0.558,p<0.05)对采纳意愿有显著影响,自我效能的p值小于0.001,相比创新精神,其对采纳意愿的影响更强。使用经验(r=0.351,p>0.05)未得到验证,说明使用经验对采纳意愿的影响不显著,拒绝了原假设。创新精神对感知易用性(r=0.0.58,p<0.05)具有中等强度的正向影响,使用经验对自我效能(r=0.451,p<0.05)的相关性也呈中等强度。因此,假设H11、H13、H14、H15得到验证,H12不成立。整体来看,四个不同维度的变量即感知有用性、感知质量、任务一技术匹配、感知易用性、主观规范、自我效能、创新精神对采纳意愿具有正向强相关关系,兼容性具有中等强度相关关系,感知成本对采纳意愿有负向强相关关系,感知信任、使用经验对用户的采纳意愿不产生影响。总的来说,除了H9和H12不成立外,其他假设均获得验证。

2.4发表偏倚

发表偏倚(publication bias)是指在资料收集、分析解释、发表和综述时任何可能导致结论系统地偏离真实结果的情况。发表偏倚的出现会导致元分析结果的不准确,甚至会产生效应量偏倚,因此,为了判断搜集的文献是否具有偏倚需对其进行Egger法检验,根据识别回归截距与0之间是否具有显著性判断文献的发表偏倚,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除了H9、H12、H15由于参数不够无法完成Egger检验以外,其余项P值均大于0.05,说明没有显著差异,不存在发表偏倚,元分析结果也不会受偏倚影响。

3结论与启示

3.1研究结论

根据元分析结果可知,按重要程度对用户采纳行为影响的因素主要是个体特性的自我效能和创新精神,个体自我效能高和高创新精神的用户更愿意尝试新的服务,会主动关注图书馆创新服务。其次是主观规范和感知易用性,用户受周围人群影响的程度较大,如果用户周围熟悉的同学、老师采用移动图书馆服务会大大提高用户的采纳率,同时,移动图书馆的设计越简单明了,操作越方便越能促进用户采纳。然后是任务一技术匹配,用户利用移动图书馆是为了获取所需的资源,所需即所用的原则,所以内容上的匹配也是影响用户采纳的重要因素。假设H9和H12未得到支持,说明用户采纳行为不受感知信任和使用经验的影响,可能的原因:①元分析纳入的文献中调查的对象多以在校师生为主,采纳移动图书馆服务过程中并不涉及非常重要的个人信息如身份证件号码等具有严格法律意义的信息,多以学号注册为主,降低了用户重要隐私内容泄露的风险;②很多高校为了提高移动图书馆的使用率,已将通识课与移动图书馆对接,通过移动图书馆来完成课程学习,这样也降低了用户对移动图书馆风险的警惕;③移动图书馆的应用已经成为用户学习的一部分,有无经验与否都不会影響其对采纳行为的决策,但是使用经验会通过自我效能促进用户采纳行为意愿。

3.2研究启示

从利益相关性的视角分析,认为移动图书馆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移动图书馆的提供商、移动图书馆的管理者、移动图书馆的使用者即用户。依据元分析的结果,从利益相关性的角度出发,围绕影响因素的四个方面提出了提高采纳率的相关建议

1)移动图书馆知识内容构建

移动图书馆知识内容构建应突出有用性和内容质量,能够为用户提供一般性和个性化的服务,从而增强用户对移动图书馆有用性的认知。同时,知识内容构建形式要丰富多样,不仅能够提供资源的浏览、检索、下载等服务,同时也要为用户提供音频、视频、教程等多种形式的资源内容,保证用户所需即所用的资源利用原则,为用户按需选择性的定制服务,提高资源相关性的匹配度,降低用户的时间成本,从而提升移动图书的服务质量。另外,移动图书馆可以通过嵌入社交网络提高知识服务内容的交互性,如开通@功能,共同兴趣、共同群组问建立等服务。

2)移动图书馆系统技术保障

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感知易用性对用户采纳意愿有很大的影响,系统操作越简单,用户越容易了解和使用,其采纳意愿就会越强烈。因此,应综合各种移动设备的特性,取其共性结合移动图书馆实际应用情境,从登陆、操作、术语、导航等各个方面提高系统界面的易用性和专业性,系统导航的指向性,使用户对系统操作更加清晰。另外,为了适应用户的社交习惯,可以将移动图书馆的访问界面与其他社交app对接,如QQ、微博、博客、微信等绑定,提高系统接口的兼容性,实现一键链接,从而提升用户的服务体验效果,促进用户采纳行为决策。

3)移动图书馆营销推广

利用用户对所处环境和周围重要人士文化价值观影响的心理,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如先对有威望的教师进行重点推介,让他们认可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必要性以及对其教学、科研、工作支持的重要性,通过口碑传播、信誉传播提升移动图书馆的采纳率;另外,还需通过营造营销环境提高知晓度,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和微博等多种途径推广,并为用户提供体验活动,提升用户的兴趣度,从而促进移动图书馆采纳。

4)移动图书馆用户引导策略

用户引导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认知度,从而激发用户的需求。通过营销推广等手段激发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意愿,尤其是对那些具有较高创新精神的用户,更愿意尝试和挑战新技术和新服务。通过用户引导策略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使用户意识到移动图书馆服务是互联网新媒介环境下获取知识服务的最佳途径和工具,提高用户对移动图书馆使用的保有率。

4研究不足

本文的研究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元分析文献剔除和纳入过程中,存在无法获取数据或无法获取能够转换成效应量的文献,可能会出现数据不全造成的偏差;②文化差异可能会对采纳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考虑元分析纳入文献以中文文献为主,并未对用户的文化差异作一区分,因此文化差异是否对采纳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是未来值得探讨的问题。

猜你喜欢

元分析移动图书馆影响因素
移动图书馆服务发展探究
百年通图 再创辉煌
高校移动图书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