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浅探
2017-08-24姜敏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除了要能够理解文章语句的表面意思,还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即作者想要表达的本意。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想要学生达到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提炼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无法办到的。这里所说的严密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也被称为理性的思辨能力,因此,指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是教师在小学阅读教学中需要完成的任务。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发挥必要的指导作用,还要重视让学生发挥阅读的自主性。为了让学生发挥在阅读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教学手段——“在这篇文章中你更加喜欢哪一句话,或者更加欣赏文中的那一段文字?”然后由学生随机的浏览完课文,从中随便选择出一段自己认为较好的文字就交给老师,就算草草的完成了任务,随之这节阅读课也就宣告结束。在这样抛开原有文本纹路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根本无法理清文章的主要脉络,久而久之也就无法形成基本的逻辑顺序思维意识。例如在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文《九寨沟》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这段话中的每一句都描写了一处景色,描写的非常到位。如果学生单独的止步于对每一句话的理解,而忽视对梳理其描述的先后顺序,那么就无法明了作者这样写的真正用意。
一、通过梳理文章脉络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小学中高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梳理工作,学生只有将文章的基本思路理顺,对文章的理解才能不仅仅流于表面。例如在课文《小草与大树》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首先让学生在细节上感悟对勇气和坚持的理解,然后再回归整体梳理文章的思路和脉络:先写家庭不幸,艰难谋生,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题目是小草与大树;再写立志写诗,遭遇打击,让学生思考什么叫抗争和勇气;最后寫反思权衡,开拓新路,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坚持和胜利。教师通过阅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导向,通过设置教学问题来让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表达顺序。作者通过描写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遭遇来向学生展示勇气和坚持的可贵,虽然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环境,但是我们却可以去向命运抗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来体现自身的价值。作者这样描写是为了让学生从夏洛蒂·勃朗特和她的姐妹身上学习到什么是生命的可贵之处,那就是勇气和坚持,用这种声音来提醒学生努力向上,实现自我价值。
二、通过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提高思辨性阅读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讲,由于学习经验和生活阅历较少,因此他们的知识经验还仅仅停留在表层,对事物的思考方式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学生在学习较为抽象和概念性的文章时,很难像成人一样从整体上去把握和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将抽象知识变为可视化这种教学特性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思维导图是由图形、线条和符号等方式构建出来的知识框架,通过这个框架教师就可以将抽象复杂的知识简单清晰地展现出来,从而方便学生进行学习。例如,笔者在运用思维导图来教学《大自然的文字》一文时,一位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就跑过来和我说:“老师,我昨天在预习这篇课文时感觉好难,但是今天看了您在黑板上话的思维导图,我一下子就理解力,现在都会背了呢!”
三、通过转变教学思路提高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
教师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就需要教师来灵活设计阅读课堂的教学环节,为学生辩证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拓展路径。例如,在教学《三亚落日》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借助百度地图,练习如何向其他同学来介绍三亚所处的地理位置,还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畅想自己是一名导演,那么如何将这篇文章拍摄成一部纪录片呢。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学习环节下功夫,创新教学方法,努力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样才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思维能力的差异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开展思辨性阅读,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保持开放的头脑是非常有帮助。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中能够不断地挑战自我认知,实现知识的不断增长。
姜敏,江苏连云港市大岭中心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