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唐山大地震中医疗救护
2017-08-24陈晔
陈晔
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1周年。唐山大地震后,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都踊跃支援唐山的抗震救灾,其中石家庄派出多批医疗救护队。
位于石家庄市东郊的石煤机厂,当年归属煤炭部,派出了五人组成的医疗救护队,还有一支几十人的电工组成的队伍到灾区帮助唐山矿恢复生产。41年过去,救护队的人在哪儿呢?当偶然听说还能找到他们,出于敬意,我就想拜访这些参加过抗震救灾的煤炭人。
在石家庄市煤机街一个老旧的生活区,见到了今年88岁的救护队队长王德印。他的屋子很简单,水泥地,依然是建时的样子,没有装修,家具也是旧的,老伴前几年去世了,他独自生活,儿女们每天过来照顾他。88岁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记忆清晰,口齿清楚,回忆起当年救护的事,老人如数家珍,很激动。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三点,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大地震的当日,石家庄派出第一批救援队,飞赴灾区。其后,石家庄市卫生局又组织了第二批救护队。第二批救护队以石家庄煤机厂、华北制药厂、车辆厂、棉三等几个市内的大型企业医护人员组成。
王德印是山东人,1944年14岁参加的八路军,学习战地救护,一直在野战军医院工作,担任看护员、副班长、班长、看护长,参加过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解放石家庄和大西南等战役,仗打到哪里野战医院就到哪里,随军走遍大江南北。建国后,部队送他上学深造,1959年转业到北京煤炭部下属单位,因爱人在石家庄工作,同年调到煤炭部所属的石煤机厂,先后担任卫生所所长、卫生科科长,也是该厂医院的第一任院长。
1976年7月29日一早,身为卫生科科长的王德印接到石家庄市卫生局的紧急电话,“马上组织医疗队,晚上八点集合,你带队!”卫生局还明确要求,唐山籍人氏不能参加,女同志不能参加,实在没有人也可以,带一天的干粮。他立即向厂领导汇报情况,领导马上批准,并当即定了人员名单,有杨振业、何春志、闫来宾、魏富平一共五人,其中兩个还是年轻人,杨振业更是刚刚结婚。救护队除了杨振业其余都是部队转业的军人,何春志任内科医师,其他人是护士。王德印担任队长。
几个人回家匆忙收拾一些东西,带了一天的干粮和水。王德印爱人给他烙了几张饼,水装在军用水壶里。其他企业的人也是带上自己的个人用品及医疗器械、药品在市卫生局集合。集合后坐上一辆敞篷的大汽车,马不停蹄地赶赴灾区。天气热,车上人多,没有多少空隙,带的一军壶水根本不够喝。车上颠簸得也不能休息,困了就闭上眼睛休息一下,在颠簸和燥热中向唐山方向行进。一车的人心情沉重,王德印在野战医院工作过多年,救护过战场上受伤的伤员,明白救护的意义。但大多数人对地震是什么样子没有概念。
赶赴唐山途中,路上没有耽搁,只是在接近保定的时候让大家下车方便了一下,便继续往唐山方向赶;过了天津,路上是地震裂开的口子,车速慢了,另外要给军车让行,就这样走走停停,到了唐山已是夜里。一路颠簸没有睡觉,抵达灾区后全车人员在车上或者下车找个地方铺上雨衣就睡了,杨振业睡下时挨着一个人,早晨醒来发觉身边躺着的是一个死去的老太太。
30日早晨天亮后,他们见到地震后的唐山一片废墟,公路上有很大很多的裂口,车行缓慢。王德印老人沉重地说,“我是当兵的,也没见过类似的场面,打仗吧,顶多一个村子墙倒屋塌,过唐山市,墙倒屋塌不像样子,有的地方更是夷为平地!”“铁路上的铁轨扭成了麻花儿。人们脸上的表情是悲伤凝重的。”
到了唐山,根据救灾指挥部的安排部署,他们分到了地震中心丰南县,负责两个村的医疗救护。30日晚上,他们抵达所属村庄。村子里的房子也塌了,没有地方住,他们住在大野地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地上铺些草,草上再铺块塑料布就当床。没有电,晚上就靠手电筒照明。走前,厂里发给每人一件雨衣,过去的雨衣厚是帆布的,既能防雨,又能临时铺在地上休息。地震后,又下了大雨,雨衣派上了大用场。
到丰南的最初几天,根据指挥部的分工,他们这个小组负责重伤员的护送,由医疗队变成救护队,每天将重伤员护送到唐山机场,送不出去的就地包扎治疗;重伤员都用卡车送走,有的时候一天几趟,药品也很快用完了。
唐山矿在地震中受到损失,因为同属煤炭部,煤炭部下达支援唐山矿重建任务,企业派出几十名电工在唐山矿帮助恢复生产,有一辆车专门送运物资,单位给他们捎过来一些药品、雨衣、罐头等食品、急救包和常备物品。
随后几天,村里的重伤员都陆续走了,轻伤员包扎后,开始家园重建工作,清理废墟,逐渐恢复生产。他们每天上下午到村里巡视一次,消毒,为轻伤员换药。从驻地到村里,过一条河,需要蹚水过去。地震后,水是脏的,空气中弥漫着尸体腐烂后的气味,飞机在天上喷撒药水消毒,这种味道好长时间消不下去,令人作呕。驻地的帐篷搭在一块儿开阔地,身子底下永远是潮湿的,帐篷用塑料布和木棍支起来的,搭得不严紧,经常有青蛙跳进帐篷里,蚊子多,咬得难以入睡。地震后,村里的水不能喝,也没有菜,吃喝供应不上,医疗救护队集中住在一起,村里抽出专人给做饭;杨振业记得吃过两次炖猪肉,是村里将地震砸得半死不活的猪杀了给救援医疗救护队改善生活。企业也惦记着他们几个,往唐山矿送物资的车过来时送来一些方便吃的罐头和酒。那时候物资都是无偿的,酒不是让喝的,而是没有酒精,代替酒精消毒的。
日子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一天天过去。期间,杨振业得了痢疾,输液几天还是好不了,浑身无力,正好企业往唐山送物资的车过来,回石治疗后又赶回灾区。一个月后,上级通知他们可以撤离了,他们搭乘单位往唐山矿运送物资的大解放汽车返回石家庄。
从唐山回来,厂子弟学校请王德印去给学生们讲抗震救灾的实况。除此之外,他没再和别人讲述,觉得就是应该做的,没必要宣传,就是人生一种经历。本世纪初所在企业出版大事记,记录了这一事件。王德印老人至今保存着这本小册子。特意将记录他们参加抗震救灾的这一页标上记号。
参加唐山大地震医疗救护对他们来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他们要回来时,唐山正在重建家园,但是生产生活基本上恢复,市面上也有了买卖。王德印想买个东西做纪念,在街上转了转,买了四个唐山陶瓷碗,一家人一直使用这几个碗吃饭。几十年过去,还有一个碗保留完好,而且还在使用。今年七十岁的杨振业一直在石煤机医院工作到退休,他回忆说他在唐山救灾的时候,爱人正怀孕,他牵挂着家里,家里也牵挂他。救灾结束的当年,他的儿子呱呱落地,所以对这一段经历印象特别深刻。
从唐山送到石家庄的伤员分配到市里的各个医院,其中石煤机厂医院也有。1976年,职工医院已经有了X光机,杨振业是医院放射科最早学习X光机的,他为在厂医院治疗的唐山大地震中的伤员检查骨头恢复情况,继续为唐山地震中的伤员服务。其他三位同志在企业职工医院工作几年后,先后离开了企业,其中一位已经患肺癌去世,其他两位队员也因时间久远联系中断,只有王德印和杨振业干到离休和退休,但是,据王德印队长说,在唐山抗震救灾的日子里,救护队每一个人都坚守岗位,忠于职守,牢记使命,克服困难,坚持到上级命令离开的那一天。
41年过去,他们还记得在野地帐篷里的一些细节:没有灯,天气晴朗的夜晚,天热蚊咬,无法入睡,他们就数天上的星星。如今,他们都进入了老年人的行列,均已两鬓白发。
王德印老人说,“唐山地震后全国人民支援,快速反应,体现了一种不惧灾难勇敢坚强的抗震精神,只要有共产党的领导就能很快重建家园,就能应对一切灾难!”
而今,唐山市已经建成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他们几个离开唐山后,再也没有回去过。杨振业有一年去秦皇岛路过唐山,没有停车,想去看看,没能遂愿。88岁的王德印队长想回去,但已经上了年岁,仅限于在小区周围遛弯,不再出远门。七十岁的杨振业虽满头白发但还返聘在厂职工医院,他在放射战线上工作了也整整41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4年退休后13年来一直在医疗战线上继续发扬抗震精神为社区百姓服务。
(作者单位:冀中能源集团石煤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