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份珍贵档案的来历

2017-08-24李福杰

档案天地 2017年8期
关键词:邢台档案馆

李福杰

提起前南峪“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陈列馆”许多人都知道,可是谁又知道,从前南峪村是“抗大”总部所在地的确定,一直到争取陈列馆的建立,都与一份珍贵的档案资料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份珍贵的档案资料就是--抗大编审会编、抗大政治部1941年8月1日出版的——《抗大五周年纪念大会特辑》(以下简称《特辑》),现存于邢台县国家档案馆。据了解,该资料目前全国仅此一份,十分珍贵。

《特辑》原件是32开本的手刻(字)油印本,全书共180页,外面为棕色牛皮纸包皮,封面上半部分是抗大(校刊)24.(期)抗大五周年纪念大会特辑字样、下半部分为抗大五周年证章图片、落款为“抗大编审会编、抗大政治部1941年8月1日出版”。书内有本期要目:包括中共中央北方局、十八集团野战军政治部、朱德、彭德怀、左权、罗瑞卿的题词,罗(瑞卿)主任、滕(代远)副校长、何(长工)教育长、张(际春)主任、黄(欧东)政委的演讲词,部队、机关、学校、群众团体、群众的祝贺函电和祝贺歌声、大会通电、纪念特写、从图画中来看纪念大会等7项内容。

这份资料的获得,有着许多鲜为人知、曲折动人的故事。最初获得这本资料的,就是闻名邢台、受人尊敬爱戴的好老师、好领导——马志芹。

馬志芹,1935年出生于革命老区邢台县浆水镇坡子峪村,1952年参加革命工作,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浆水中学政治教员,邢台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副局长,邢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县委副书记,邢台市民政局局长,邢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厅级)。

20世纪60年代初,时任浆水中学政治老师的马志芹,自幼崇尚革命历史,胸怀建设家乡和报效祖国的大志。他不辞劳苦,费心尽力,走村串户,搜集、查找到了许多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浆水活动的有关档案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1967年,马志芹在他的姐夫,时任贵州省省委常委、省农林办主任、党组书记张玉环的老家中,找到了一箱抗日战争时期的文件资料,其中有一本抗大编审会编、抗大政治部1941年8月1日出版的《特辑》。据张玉环回忆,当时他在邢台城西游击区组织抗日武装工作,这本书是在他家住过的李志民(1906年出生,1987年去世,湖南省浏阳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曾任抗大领导)、郭林祥(1914年出生,江西省永丰县人,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原书记兼总政治部副主任。曾任延安抗大总校第二团团长)等有关抗大领导送给的,他视若珍宝,悉心收藏了起来。马志芹得到《特辑》后,上交给浆水中学档案室,学校用于搞传统教育,后又转交给前南峪村“抗大”纪念馆,由郭明臣(前南峪人,原邢台县浆水中学校长,退休后专门研究抗大历史)具体保管,1984年春天,时任县委办公室主任、党史办主任的周来聚(后任邢台县人大副主任,现已退休),了解到前南峪村有一份《特辑》十分珍贵,就反复给郭明臣等村干部做工作,动员他们将《特辑》上交国家,并移交到了邢台县档案馆保存。当时将《特辑》复印了3份,分别由县档案馆、县党史办和前南峪村保存。1984年6月18日,周来聚陪同邢台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带着一份《特辑》复印件,到北京301医院看望在此住院的原抗大老领导何长工。当何老得知是邢台县的人来看望他了,非常高兴,说道:你们是邢台的,老朋友了!浆水好啊,我的第二故乡呀!反扫荡时,我们在那里吃粮食、喝邢台的水,老区人民保护我们,我们没有忘啊!你们回去了一定代我问老区乡亲们好!当年何老已经84岁高龄,让他看了《特辑》复印件后,他依然清醒的肯定了该书就是抗大总部在前南峪时,为了纪念抗大五周年而专门出版的。并在《特辑》复印件封面亲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该书复印件现存于前南峪抗大陈列馆。2016年7月8日周来聚副主任冒着高温酷暑,专门来到县档案馆,就《特辑》一书的来历情况进行了说明,后根据本人的工作日记,就关于抗大总校在浆水前南峪的确认过程给县档案馆写了文字说明。

1997年,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由邢台县政府和前南峪村共同筹建前南峪“抗大”陈列馆时,《特辑》由县文化局借用,后存放在该局的文物保管所,种种原因无人知道它的下落。但是马志芹老师心里始终装着它,经多方打问,几经周折,功夫不负有心人, 2011年10月份的一天,他终于在县文物保管所找到了这本珍贵的档案资料。他给县文物保管的负责人说明了这是县档案馆的馆藏档案,应该还给档案馆保存。随后他立即骑自行车到县档案馆,找到有关负责人,把情况进行了说明,希望档案馆赶紧把这本资料收回保存。县档案馆当即安排人员将《特辑》取回入馆保存,并于2014年上报国家档案局,作为珍贵历史档案给以重点保护。

《特辑》编印出版的历史背景是:1941年6月1日,抗大迎来了五周年纪念日,为了全面总结“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的办学经验,为了宣传抗大创办5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绩和对抗日战争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也为了扩大抗大在国内外的政治影响,抗大总校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在前南峪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会议由张际春主任致开幕词,滕代远副校长做工作报告,何长工教育长致答谢词,野战政治部主任罗瑞卿讲话作指示。会场布置庄严肃穆,矗立在东山上的“太行之光”和西山上的“抗大万岁”八个大字,气势雄伟,遥遥相对,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会场门口鲜艳的抗大校旗冉冉升起。门口两侧耸立着抗大校徽的标志——骑马跃进的战士图像。门柱两旁分别写着“艰苦奋斗,英勇牺牲”八个大字,这是抗大的精神。朱德、彭德怀、左权、罗瑞卿等首长以及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为大会题词。邓小平、刘伯承、杨秀峰等首长在《新华日报》(华北版)发表了纪念文章。《新华日报》(华北版)特为校庆发表了社论并开辟专版,《解放日报》也刊发了对校庆盛况的报道。罗瑞卿还代表十八集团军总部专程赶来参加了庆祝大会。为纪念抗大五周年,抗大编审会编、抗大政治部1941年8月1日专门出版了《抗大五周年纪念大会特辑》一书,将抗大五周年纪念大会的重要文件资料和描写庆祝大会盛况的资料集印成册,予以保存,意义十分重大。

马志芹心里始终装着《特辑》、装着抗大。今年4月20日,他不顾年老体衰,抱病专程到我的办公室,就《特辑》的来历以及争取上级对前南峪抗大纪念碑、抗大陈列馆建设的重视和支持的详细过程,给我讲了将近2个小时。并希望我给他复制一份《特辑》,自己要好好珍藏。我复制好的《特辑》还没有顾得上给他送去,不幸的是,2016年5月13日他溘然病逝,永远离开了我们,时年81岁。

马志芹老师、周来聚、郭明臣老师、郭成志书记(前南峪村党委第一书记、全国劳模)等一些素有档案情节、热爱家乡、崇尚革命历史、有着强烈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的热心人,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以《特辑》和有关资料为依据,给有关部门和领导汇报,通过组织,不辞劳苦,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反复走访调查、考察认证,与当时在前南峪抗大工作过的许多老干部取得了联系,进行座谈了解,确认了1940年11月至1943年1月,“抗大”总部就设在邢台县山区前南峪村,并在此办学达2年之久这一段光辉而重要的历史,并催生了前南峪抗大陈列馆的诞生。

一本珍贵的档案资料失而复得,凝聚着马志芹老师等老一辈关心档案工作的心血和汗水,彰显了老前辈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令人敬佩和感动!感谢有马志芹这样的好老师、好领导关心支持档案事业!他虽然走了,但他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永远地留了下来,并值得我们档案工作者学习、继承和发扬。

(作者单位: 邢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猜你喜欢

邢台档案馆
河北省档案馆馆(省方志办)藏《永壁村保甲册》鉴赏
邢台学院详解“五名教职工擅自出国”事件
关于智慧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关系探讨
A preliminary study on Whether binding theory is adapted to the reflexive pronouns in Chinese and ziji‘self’in Chinese
when与while档案馆
微生态·霾城邢台:倒数第一的脱帽与“喝彩”
北京市第三届“档案馆日”活动预告
科隆档案馆突然坍塌
档案馆人应免费利用档案馆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