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馆人应免费利用档案馆馆藏

2006-12-06郭东升宋秀华

北京档案 2006年2期
关键词:市县馆藏档案馆

郭东升 宋秀华

笔者鼓吹档案馆人免费利用档案馆馆藏,实是鼓吹在全国范围内培育一支庞大的、足以让世人刮目相看的档案馆文化人队伍。在以人为本的今日社会,这样的队伍绝对是使档案馆文化实现繁荣发达的本钱。

欲使档案馆文化繁荣发达,自然先要讲档案馆文化人队伍,要培育档案馆文化人队伍,又先要讲档案馆人免费利用档案馆馆藏,道理何在呢?笔者以为,档案馆人免费利用档案馆馆藏是培育建设档案馆文化人队伍的物质基础,或者说是培育建设档案馆文化人队伍的首要人文环境。为什么呢?因为要建设培育一支国家规模的档案馆文化人队伍,最起码应该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文化人;二是要让这些人参加档案馆文化实践,而且是长期的、不间断的、广泛而深入地参加档案馆文化建设的实践。这两个起码条件之中,第一条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档案馆界文化人芳草萋萋,其间亦不乏社会文化名流者;第二条,参加档案馆文化实践,便不能让人十分乐观。其形势可用两多两少来概括:大馆多,小馆少;集体活动多,“单打独斗”少。笔者对《中国档案报》正刊2005年1至9月份关于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开展档案展览、编辑档案文献电视片、编撰出版档案图书等档案文化活动的报道内容做了一个统计,除中央档案馆、一史馆、二史馆的报道外,省级综合档案馆的报道19个,占省级综合档案馆总数的61%。市县两级综合档案馆59个,约占市县综合档案馆总数的1.9%,59个档案馆中县级档案馆只有20个,在全国县级综合档案馆中只能占百分之零点几的比数。关于档案文化个人单打独斗的报道,只有两例,一农民与一研究馆员。当然,《中国档案报》对各级档案部门和个人的档案文化活动的报道是非比例性的,也绝不会是全国档案馆人档案文化活动的全部,若以以上比例数字来估算各级档案馆人的档案馆文化活动数据并不科学。但是,《中国档案报》的报道毕竟是一面镜子,已经把全国档案馆文化实践中的两多两少问题反映得十分清楚了。

繁荣档案馆文化,仅仅靠中央、省级档案馆文化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市县级档案馆文化人的广泛参与档案文化实践才是我国档案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据《中国档案》杂志近几年对各省报道公布的档案工作的数据统计,21个省级档案馆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122人,其市县两级专业技术人员共9164人,市县两级档案馆专业技术人员超过省级8倍。21省中之河南省,市县两级者超过省级28倍,山东省之比例也有21倍还多。中央馆、省馆与市县两级档案馆人、档案技术人员在人数上如此悬殊,也从一方面表明,若没有市县两级档案馆人广泛地参与创造档案馆文化,全国规模的档案馆文化建设是称不上繁荣发达的。

市县两级档案馆人参加档案文化实践,最重要的条件,我们甚至可以说其先决条件是对档案馆藏的利用。中央馆、一史馆、二史馆、上海馆、北京馆的档案文化创新成果都那么多,无疑是首先得益于非常便利的(自然包括免费的)利用自身丰富珍贵的馆藏。上海市档案馆2003年馆藏是2340133卷,其中历史档案就有1320579卷,市县级档案馆有哪一个能比得了呢?一般县级档案馆馆藏以三五万卷者居多,有些省份的县级档案馆馆藏平均只几千份案卷。大馆小馆之间历史档案的馆藏就更加悬殊。前述21省市区档案工作统计数据显示,县级馆历史档案平均过万卷的省只有一个,平均过千卷的有几个,平均几百卷的占大多数,少数省的县级馆历史档案平均只有几十份案卷。县级档案馆文化人要凭本馆馆藏在历史文化创新上有所作为,那可真叫此路难、难于上青天了!而现如今,偏偏是社会历史文化需求有日愈火爆之势,且许多时候,许多文化活动筹备、举办过程中,各方皆视档案馆文化人为中坚,择其难题,给予重担托付之。对此,笔者是颇有感触的。

比如山东省临清市举办的庆祝临清解放60周年暨建市60周年庆祝活动。活动题目之一是编写出版一本《临清古今名人》。市里用笔者为档案馆方面撰稿人选,交代了6位人物传记的撰稿任务。其中之一名叫何家振,《聊城人物大辞典》称其为清末民国初之临清人,做过知县、知府,当过省长、中央政府大员等,本市资料只见此辞典寥寥数语。寻访辞条作者,辞典经手主编已辞世。无奈之下,笔者便写信请各有关可能提供档案信息的大馆帮助,结果一无所获。一次编撰会议上笔者发言说:“为写何家振,查了本市档案馆、图书馆,还查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没有查到传主的丁点资料,我怕完不成这个任务……”,市领导立即打断道:“在这事上谁有你们档案界有优势,你要是完不成任务,换别人不是更完不成了吗?”这话让笔者又吃惊又激动,这就是档案馆文化人今日的社会形象吗?

当然,这次人物撰写,笔者还有另一种感慨。为搜集传主资料,笔者向4个省市档案馆及几个县档案馆写信请求查询,只有湖北省档案馆一家回了信,其余问讯通通是石沉大海。且几个省级大馆,据《中国档案》“各省报道”栏目的介绍,其服务社会的水平都是相当出色的,如何独独笔者无缘稍稍领略其服务风采?笔者想来想去,便想到服务费用上。一定是笔者只求查询没有寄上服务费用的缘故,一定是不见费用,按照馆规工作人员便不能启动服务程序的缘故。想来,在全国文化热不断升温的今天,有笔者如此境遇者在全国档案馆界朋友中定然不少,有感于此对档案馆向档案馆人收费提出质疑者定然不少。

说实在话,档案馆对档案馆文化人收费,束缚、限制、阻碍了档案馆文化人的文化实践。档案馆对档案馆文化人收费,客观上形成档案馆向档案馆文化人泼冷水,扼杀其实践档案馆文化的热情。要建设全国规模的档案馆文化人队伍,此项弊端就非要割除不可。我国档案界名流姜之茂先生曾愤笔疾书《档案馆,你让我“休闲”不起》(见《中国档案》2004.10),大声疾呼“笔者对档案馆利用收费持反对态度”,痛陈档案馆收费诸多弊端。

笔者看来,我们档案馆界坚持档案利用收费还有两个硬邦邦的理由,一是收费可避免受众带来的无谓磨损,二是倾心洋为中用,与外国档案馆档案利用收费相攀比。这两个理由用来对档案馆文化人收费则是绝难站住脚的。因为档案馆文化人不会因档案利用免费而给档案带来无谓磨损,此其一。其二,西方国家私有制档案馆各自为政,我们国家公有制档案馆全国一盘棋,档案馆界同仁公认天下档案馆人是一家,一家人之间的服务还要收费服务吗?本家研究本家保管资料还要付利用费吗?

档案文化实质上就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人依托档案资源而精心加工创作各类作品的总和。她需要有两只翅膀远走高飞,一个是集体创作,一个是个人创作。档案文化创作是与文学创作相通的,在许多情况下,她更需要依重于个人创作。在这里,笔者可以大胆地说,档案文化界的个人创作至少要与集体创作平分秋色,甚至于个人作品三分天下有其二,才能有档案文化的发达与繁荣。读2005年10月下旬《人民日报》,河南宝丰一小县竟有近千个民间演出团体,5万多从业艺人,占到了民间艺人的一半。该县村村有剧团,户户有演员,全县一年创收就是3亿元。联想到档案界,笔者是多么希望本事业圈内馆馆有创作组,室室有作家,创作团体三千三,作家队伍数十万。我们档案馆界应该要的是这些,而不应该审毫厘之小计,忘天下之大数。档案馆向档案馆文化人收费,三千馆一齐努力,五十年也收不到3个亿的,只能白白把国家整整三代的文化人才耽误了!时乎时,不再来,抓住社会档案文化需求看好的时机,我们的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对档案馆人、对档案人实行完全的免费利用吧,这是关乎我档案文化繁荣发达的一项重要战略!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清市档案馆

猜你喜欢

市县馆藏档案馆
馆藏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市县传真
市县传真
市县动态
市县动态
太仓市数字档案馆成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when与while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