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测量的引导式网络教学模式探究
2017-08-24翟柏丽金程文越凡
翟柏丽+金程+文越凡
摘 要:本文以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在中学语文教学课外活动的案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采集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展开学习测量与学习分析,并不断跟进及时调整,构建了网络环境下的引导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与之相适应的个性化学习资源与帮扶;从引导式教学的特点、教学策略等方面深入分析,探讨网络环境下采用引导式教学模式的架构和运行的可能性,最后通过实证研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引导式教学有助于强化“针对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实现知识和方法策略的内化。最终使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直接获得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成为可能。
关键词:语言应用能力;学习测量;引导式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5-0017-05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和语言能力的提升,都是依靠传统的教师讲课和日常的应用来实现,许多边远地区存在严重的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优质教育资源除了教材、印刷品、多媒体课件之外,就没有更多的资源送达,虽然多媒体教学资源对提升教学效果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质量不高的状态。借助发达地区的优质教师资源、从教学入手,才是真正改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然而,实现起来却困难重重。
如今,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让教师和学生不出家门实现相互交流和教学已经不再是困难。然而,远距离的教学毕竟不同于面对面的教学,教师要通过网络准确把握学生的问题所在,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存在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本文根据网络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学习测量与学习分析,为利用网络教学的师生探索一个服务于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让发达地区的优质教师资源直接服务于边远地区的学生。
二、相关理论综述
1.引导式教学
引导式教学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最早被用于医学研究方面和促进功能障碍者的改善。在发达国家,通过将其融合在幼儿园、中小学文化课教育和康复训练当中,取得了不菲的成效,深受家长及社会欢迎。近年来,在我国也取得长足发展。[1]引导式教学主要以点拨式、启发式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帮助学习者弥补知识漏洞,重构并逐渐完善认知结构体系,最终促进其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的提高,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本文借助案例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独立思考,在完成案例练习的过程中进行实时的测量和评价,及时向学生推送与之相适应的系列案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的同时,不断发现和弥补知识漏洞。即通过案例引导,让学生在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知识到思维再到语用能力的提升。从而改良了传统语文教学实践,改变了以往死记硬背和盲目题海战术的问题。
2.学习测量
在2015年地平线报告的中期趋势和2016年地平线报告的短期趋势中均提出:日益关注学习测量。对学习测量的日益关注表明,人们对评估以及教育者用于评估、测量和记录学术准备、学习进展、技能的获取重新产生兴趣。[2]
不同学生会因为个体差异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和学习问题,而这些结果与问题的长期积累将会产生很大的后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通过一段时间后的一两次测试结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笼统而缺乏时效性,分析结果用于干预教学的周期过长,效果较差。
本文运用“信息通讯技术(简称ICT)”以静态测量与动态测量相结合的方式推断分析学习者技能水平层级,实时测量并为学生提供与其水平能力动态匹配的互动平台和量身定制的案例练习,为引导式教学提供了依据与前提。唯有针对不足,并用对方法,方能实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事实上,通过学习测量不仅能帮助学生量化自身的知识能力的薄弱环节,同时在不断的案例实践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找到自己的不足,实践中慢慢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学习分析技术
最早提出学习分析的定义是 EDUCAUSE的下一代学习挑战,它认为学习分析是使用数据和模型预测学生学习进程和绩效以及使用该信息进行干预。[3]而后这一定义在学术界也引发了学者的探讨。自2011年学习分析在地平线报告中出现以来,学习分析引起了更多研究者的热切关注,在信息时代大数据背景下由于其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学习分析这个名词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定义。[4]
本文根据ICT辅助记录被测试者在语言案例应用中的思维过程,将被测者习惯方法的隐性过程显性化,以获取他们对内涵概念的理解力和对现有知识的运用能力等,更好地把握不同学生的具体的学习情况,从而为每个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帮助学生养成高效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牢固地掌握与运用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三、网络环境下的引导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架构
本教学模式是在网络教学的环境中,通过学习测量与引导的方式,用案例的形式,在教师的任务引导下,学生完成探索性学习的过程。该模式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是以课外训练来完成课堂知识的内化。其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如图1所示:
四、網络环境下的引导式教学特点
1.有效运用网络教学优势,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语文教学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语用能力。在网络环境下搭建教学环境,有利于充分运用语文教学中的各类资源和丰富的教学手段。然而,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也容易步入误区:片面强调网络教学资源的表面作用和学生语文知识的丰富性和易得性,却忽视了知识学习向能力发展的重要性。所以,该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解决案例中的问题,自主思考与探究。这是知识转换为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学生的学习中,进行实时测量,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情况,为教师的引导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在下一轮的案例布置中,实现薄弱环节的重点引导,使实时干预教学成为可能,让学生在案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应用能力。
2.主导—主体相结合
素质教育倡导帮助学生增强和发展其主体性,使其逐步成长为社会生活的行为主体。网络教学中既要避免无为而治,将一切主动权交给学生,也反对把学生当成可随意填塞知识的“容器”,忽略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情感熏陶,这些都将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学生是知识的意义建构者,要求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 。
3.在过程性的引导中实现薄弱环节的针对性干预
教师依据学习测量结果,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学习资源及辅导方式并推送给学生,能有效地避免学生在网络资源的“海洋”中“漫游”而迷失方向。学生在完成教师下达的任务过程中,能有效地实现薄弱环节的针对性学习,也使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实现有效的干预。学生在个性化的案例引导下逐渐培养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能力,在完成案例作答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逐步实现薄弱环节的弥补。
五、案例应用与评测效果
1.案例资源的来源
以语文知识点为背景的应用案例,是本教学中专门为学生设计的特殊案例形式。它有两种形式:一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案例形式;二是根据课堂作业和考试试卷为蓝本的案例形式。无论是哪种形式,它们都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练习资源。与普通案例不同之处,在我们的案例中,设计了许多信息观察点,这些信息观察点又与语用能力建立了关联,通过信息观察点采集的数据,能客观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做题过程,折射出语用能力的情况。
2.可视化数据与能力评判的应用
学生在《国家通用语言运用能力的案例评价与提升途径研究》课题成果之一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完成案例练习,系统将自动记录学生在解决案例问题时所参考的观察点信息与先后的顺序,详细如图2所示:
图2中,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问题集中的观测点项(含干扰项)。该图形象地表现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关注的信息热点,其中第一遍在解答时遗漏了一个重要的关键信息,并关注了不该关注的干扰信息,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是很清晰,自然也不能做出正确的答案;返回之后,重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项,并将干扰条件排除在外,顺利完成解题,答案正确。整个过程,首先形象地反映了学生的做题过程,其次教师在直观的看图过程中,结合该案例的内容进行考察,能根据学生的解题过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可以从学生的答题选项与时间效率上统计分析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将之与同学的平均时间和效率比较,便于得出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水平。
3.实验效果
本实验选择在校高一年级学生为对象,以学校的语文作业、考试试卷和高考试卷为基本素材,建立了修改病句、修辞、阅读理解和诗歌鉴赏等四个模块,在具体的案例中根据语言应用能力的标准设置了观察点,作为数据采集的标准。为了全面调查基于测量的引导式教学模式是否对学生语用能力有一定的提升效果,该文还对学生分别进行了前测与后测的数据调查,(前测和后测由云南省泸水县一中学生完成,前测有53名学生完成问卷调查,后测有50名学生完成)并做了定量与定性的分析。
(1)定性分析
前测主要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语言能力掌握及方法策略的运用情况两个维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从图3中可以看出,学生在修改病句、修辞、阅读理解和诗歌鉴赏等四大能力模块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其中困难最大的是:“诗歌鉴赏”接近85%的学生存在问题。而在语文做题过程中显示高达74%的学生凭感觉做题。以上均表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很大问题,而且能力问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运用,大多数的时候是凭感觉做题。
后测中主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用能力变化情况做了调查。图4显示经过训练后有70%的人会经常整理自己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与策略,同时有62%的学生认为现在应对诗歌鉴赏时比过去的思路更清晰、相对有更加明确的作答方法。图5中接近90%的学生表示本引导式教学和利用网络学习的方式比传统纸笔练习的效果更佳,有利于提升解题思维,有86%的学生认为在本次培训中有一定收获,并希望继续训练。
(2)定量分析
此次实验包含三次测试训练,从系统采集学生的做题过程和做题用时分析得出:绝大多数学生在三次的测试训练中做题效率方面均得到了明显提高,用时有下降的趋势。
图6是顺序采集的4名学生在各次做题中,做对题目用时的平均值(图6中纵坐标以“分”为单位),经过三次训练后,大多数学生的都做到了“稳准短”。(学生一,平时成绩是比较好的学生,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用时中是下降的趋势,第三次出现异常,是其他同学的几十倍用时,估计属于做题过程离线做其他的事情去了,耽误了做题时间)
纵观总的趋势,三次训练中,不同学生在做对题目的前提下,用时都有下降的趋势,说明大家的做题效率不约而同地有所提高。
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教学策略问题
运用学习测量开展引导式的网络教學,关键是要处理好教、学分离的问题。因此,围绕教学分离的教学策略是本模式中非常重要的关键设计和运行重点。该文的实验学校是云南省泸水县一中,泸水县也是国家西部边疆贫困县之一,运用远程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当地的教学质量,是本教学实验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根据实际教学,总结了以下几个教学策略问题:
1.强化网络教学的学习氛围是改善“学习控制力”的关键环节
网络学习的控制力是一个较难控制的问题,特别是初中生玩电脑游戏历来被视为“洪水猛兽”。也证明了在网络教学中,中学生的学习控制力在电脑游戏中几乎是最弱的,甚至没有学习控制力可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解决的策略就是变个体学习为集中学习,靠集体学习的氛围来改善学生“学习控制力不高”的问题。
2.挑战“问题”是激发学生网络学习兴趣的“利器”
在网络上学习,如果单纯地播放課件,而缺乏交流互动,学习很容易陷入枯燥,也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虽然网络学习资源丰富,功能强大,学生却容易受到诱惑,不务“正业”的时间大于用来学习的时间,所以学习效率不高。以上均是影响网络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和家长限制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主要理由。而运用游戏的对抗性原理,将案例做成“问题”,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效率评价来竞争,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集中精力,抵制各种网络诱惑。
3.变教学“分离”为教学“互动”,是网络教学的重要手段
现行的多数网络教学,其效果远不如传统的课堂讲课,因为教学过程中缺乏“互动”。传统课堂上,教师能根据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网上授课要么播放事先录制的教学内容,要么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单向授课。教与学分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让学生动手解决问题,测量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过程信息,根据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展开针对性的引导式教学,能让教与学在网络上真正地互动起来。
4.问题引导,案例引导,理论引导,实现自我需求的引导
“教是为了不教”是教与学的最高境界。虽然网络讲课的效果不如传统课堂,受教学分离的“制约”,但是网络教学又具有资源丰富、教学形式个性化等优势,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换个“讲课”的方法。该文的引导式教学法,不是“全盘授予”地“讲”,而是提倡 “相机诱导”,通过问题引导、案例引导、理论引导,实现自我需求的引导,让学生勤练习,内化领悟其要点,营造自我需求。在任务目标范围内的集中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引导,能有效克服网络的诱惑,使学生在综合应用的前提下,实现自我探索的“不教”境界。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学习测量的引导式网络教学模式,是针对“网络教学分离”带来的问题,借助发达地区的优质教师资源,从教学入手,用“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通过测量的方法,获得学生的薄弱环节,营造学生学习的自我需求,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有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内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快乐体验学习过程并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实验证明,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将发达地区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网络的优势,在上述测量分析与引导教学的模式下,能较好地克服网络教学中的教学分离问题,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引导式教育[Z].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2AG16ngzJITxAcS6CBHuwUviUalrSTdbhpJzK2Uzaw-NdqJpTQDpGY-EGWR42pu3zrKLUH0NYf8ymXzv-ZemOINsUWE-SoIo3l7sCWEQgiBf0u3aM02QnQpojUHP5uv2lVLQw7shUdMoN6cjp5N9iiaa.
[2]金慧,刘迪,高玲慧,宋蕾.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6高等教育版)解读与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6(2).
[3]吴婧,杨福华,肖军玲. 学习分析技术研究综述[J].软件导刊(软件导刊),2014(10).
[4]高月,傅钢善.学习分析在我国教育领域的研究综述[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1).
[5]孔晶,郭玉翠,郭光武.技术支持的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6(4).
[6]王梓名.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
[7]左宪枝,陈雨.基于自适应学习系统的翻转课堂实践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6(10):18-22.
[8]熊凤梅.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3.
[9]余军午.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模式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9(4):42-43.
[10]杨玉宝,吴利红.泛在学习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应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 2016(7).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