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农架 迈入国家公园时代

2017-08-23

旅游 2017年6期
关键词:神农架试点公园

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神农架正式迈入生态保护与科学管理的国家公园时代,开启了最高等级生态保护模式。

神农架林区是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制的,直属湖北省管辖,是我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总面积3253平方公里,辖6镇2乡,总人口近8万人。

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整合了神农架林区现有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4个“国字头”保护地,北至红坪镇,南至下谷乡、木鱼镇,西至九湖镇,东至宋洛乡中岭村。在行政上地处神农架林区九湖镇、下谷乡、木鱼镇、红坪镇和宋洛乡5个乡镇的行政管辖区域,总面积1170平方公里,占神农架林区总面积的35.97%。

神农架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长江三峡库区的绿色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也是北京市贯彻落实《北京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工作实施方案》《北京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规划》的要求,特刊此文。

资源禀赋全球少有

全球性生物多样性王国。神农架是全球14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关键地区之一,是中国16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拥有被称为“地球之肺”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泥碳藓湿地生态系统和被称为“地球免疫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拥有全球中纬度地区保存完好的北亚热带原始森林。神农架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是世界生物活化石聚集地和古老、珍稀、特有物种避难所,其自然资源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复制性全球少有,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早在1990年,神农架就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世界人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11年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国家战略和行動计划》中,神农架地区被列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32个优先区之一。

世界地史变迁博物馆。神农架记载着16亿年来地球沧海桑田变迁的历史,地表出露中包括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所有地层单元、地质纪年、山岳奇观、岩溶地貌和古冰川侵蚀遗迹,拥有中元古界、新元古界的标准地质剖面,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动植物化石群。2013年,神农架成功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被国际专家赞誉为代表了世界地质公园发展的新模式、新方向、新成就。

世界自然遗产地。神农架在生物多样性、珍稀濒危动植物栖息地、生态系统类型、生物演化等方面明显有别于世界上其他山岳,成为全球同纬度山地生态系统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世界上落叶木本植物丰富的地区。2016年7月,神农架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指出,湖北神农架保留了中国中部最大的原始森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三大区域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带谱,为大量珍稀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也是世界上广泛引种的园艺物种原生地。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在植物多样性方面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上的空白。

神农架成功申创世界自然遗产后,成为我国首个、全球第二个同时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人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三大保护制度共同录入的“三冠王”遗产地。同时,神农架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和世界名山。

景观资源独具一格

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有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针叶林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裸岩石质地生态系统和洞穴生态系统。

珍稀濒危动植物丰富。这里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关键栖息地,拥有高等植物3684种,脊椎动物544种,昆虫4318种,地区特有植物116种,古老、孑遗植物243种;神农架是川金丝猴地理分布的最东端。白熊、白蛇、白獐、白麂等白化动物更添加了几分神秘。

生态地位重要。神农架与武陵山脉咫尺共扼长江三峡,是记录地球地质事件和环境变迁的地质史书,是集成亚热带至寒温带的气候标尺,是长江和汉水在湖北境内的分水岭、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

生态功能独特。神农架是中国长江三峡库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和天然绿色屏障。每年可蓄水30余亿立方米,每年可少向长江三峡库区排放泥沙700多万吨,每年可向大气释放氧气1620万吨,吸收二氧化碳1830万吨,吸收大气灰尘5280多万吨,吸收大气中的有毒气体850万吨。

景观资源独具一格。这里汇集山水风光大成。拥有着完整而独特的生态系统,地文、水文、生物、气象景观博大而丰富,景观价值突出。这里是地质博物馆,中国中部天然水塔,南北气象万花筒,动植物的大观园,是科学探秘的殿堂。众多垄断性的世界景观资源,构成了公园内风格独特的6大景区,分别是以独特的高山景观为特色的神农顶景区、以生态休闲科普为特色的官门山景区、以神农文化为特色的神农坛景区、以巴人文化和天然溶洞为特色的天生桥景区、以原始森林为特色的天燕景区和以亚高山湿地为特色的大九湖景区。景区吸引了国内外游人来这里旅游、度假、避暑、疗养。另外,让世人魂牵梦绕的野人、白化动物等自然之谜,与百慕大三角、埃及金字塔、撒哈拉大沙漠、珠穆朗玛峰共同演绎了北纬31°的传奇。

文化底蕴深厚。神农架是中华栽培作物的起源地之一,作为亚洲古老故事的集中保存地,炎帝神农氏搭架采药的传说十分丰富,保存至今的古老民风民俗使其成为探索楚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研究室,上个世纪80年代发现的首部汉民族创世史诗《黑暗传》震撼世界。

品牌效应日益突出

神农架被纳入首批9个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神农架林区继行政建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之后,神农架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第一,国家战略需要。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指出,神农架作为国家层面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属秦巴生物多样性维护类型,其发展方向是减少林木采伐,恢复山地植被,保护野生动植物。在神农架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既是湖北省委省政府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湖北省委省政府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和确保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的政治担当,更是保障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安全的需要,符合国家战略规划,体现了国家意志。

第二,世代传承需要。在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明确提出“神农架要彰显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价值”。省长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作出了“支持神农架林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工作部署和庄严承诺。随后,常务副省长、副书记多次带队到国家发改委汇报争取,赢得了国家发改委对湖北神农架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多年来,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勇于承担绿色使命,积极践行绿色责任,切实加强生态保护立法,积极探索绿色发展路径,法治基础良好,实践经验丰富,为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神农架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实现重要自然遗产“国家所有、全民共享、时代传承”的现实需要和必由之路。

第三,品牌聚焦需要。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整合了2个正县级保护管理机构,整合了神农架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大九湖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神农架世界名山5个世界级品牌,以及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4个“国字头”保护地和神农架省风景名胜区、神农架大九湖省湿地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保护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遗产名录聚集地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中国为首家,目前也是唯一的一家。

神农架因资源禀赋独特、保护价值重要、科研价值巨大、景观价值突出,在2014年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荐中,无论是国家部委推荐环节,还是专家评审环节,神农架均名列前茅。在神农架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国家战略、时代传承、品牌聚焦的完美结合和体现,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统筹神农架的国际国内品牌,发挥品牌聚焦效应,有利于打造世界国家公园精品,让神農架这个金字招牌更好地走向世界。

步入绿色崛起快车道

神农架山林广袤,基于耕地面积、人口数量、抗灾能力等因素限制,第一产业不可能成为主导产业;基于生态保护、生产成本、资源有限性等因素限制,第二产业只能作为过渡性产业和补充性产业;只有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发展游憩活动,才是破解神农架保护与发展矛盾的最佳选择。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神农架实现产业转型,绿色崛起的必然之路和唯一选择。

顺应历史潮流。神农架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持问题导向、规划先行,遵循生态保护内在规律,尊重生态系统特点,以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加强对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实现重要自然资源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努力把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建设成为国家公园的典范,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神农架经验。

明确远景目标。神农架将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题,以神农架金丝猴、高山湿地生态系统及北亚热带山地垂直植被带谱的完整保护为核心,构建“大保护、大科研、大监测”及社区共享机制,实现神农架旅游业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到生态旅游与科普科教旅游的转型升级,实现统一、规范、高效、和谐的管理服务,将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建设成为全人类的“自然课堂”、全球国家公园精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示范地。

优化管理体制。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内设14个职能科室,下设3个直属事业单位,1个森林公安局,另设4个派出机构,深入推进扁平化、精心化管理。大九湖管理区负责大九湖高山湿地生态保护管理,含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大九湖省湿地保护区和部分神农架风景名胜区在内。神农顶管理区负责含神农顶在内的高山地质、森林资源和金丝猴主要活动区域管理,合神农架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大部分和国家地质公园局部和部分神农架风景名胜区。老君山管理区负责秦岭冷杉为主的暗针叶阔叶混交林管理,合神农架国家自然保护区局部和国家地质公园局部。木鱼管理区负责合官门山在内的高山峡谷地貌和木鱼林场、温水林场等森林资源管理,合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局部。

细化功能分区。将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划分为更加科学的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

严格保护区主要包括神农架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大九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原始森林保护区、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部分自然景观保护区及生态保护区。严格保护区的面积为608平方米,占神农架国家公园试点区面积的52.0%。严格保护区原则上禁止游人进入,因科学研究确需进入的,应当征得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的同意;禁止在严格保护区内建设任何开发性的建筑物、构筑物;严格保护区范围内的其他保护地类型按照对应的法律法规管理;禁止开展任何开发建设活动,建设任何生产经营设施。

生态保育区主要包括神农架国家自然保护区部分实验区、大九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部分实验区、其他森林、湿地保育区,风景名胜区的部分自然景观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及风景恢复区。生态保育区的面积为489平方千米,占神农架国家公园试点区面积的41.8%。生态保育区只允许建设保护、科研监测类型的建筑物、构筑物;生态保育区的生境及植被恢复在遵照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允许适度的人工干预;生态保育区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自然资源或自然景观的生产设施。

游憩展示区主要包括神农架国家自然保护区部分实验区、大九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部分实验区、风景名胜区的部分风景游览区、其他景区、公路沿线等。游憩展示区的面积为48平方米,占神农架国家公园试点区面积的4.1%。游憩展示区细分为专业游憩展示区、大众生态旅游区;专业游憩展示区,只允许少量游客进入,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基础上,允许少量基础设施建设,禁止大规模的开发;大众生态旅游区在环境评估的基础上,可适当设置观光、游憩、度假、娱乐、饮食、住宿等设施。

传统利用区主要包括以下乡镇、村所在区域,基本农田区域,森林、水资源的有限利用区域。传统利用区的面积为25平方米,占神农架国家公园试点区面积的2.1%。在传统利用区内,引导社区居民对森林资源开展非损伤性的可持续利用;控制区域内建筑风格;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引导社区居民的行为;对小水电利用实行减量化管理。

科学利用资源。一是推进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构建自然资源网格化管理模式,合理划分边界清晰、大小适当的管理网格,制定统一的工作标准,落实每个网格的管理责任人员,建立管理、监督、考评机制。完善信息指挥、视频监控、巡检监控、无人机巡航等管护系统,建立资源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管护信息平台,集成神农架国家公园一张图。优化空中有飞机、山上有哨所、路口有探头、林内有巡护的四维管理措施。二是实施森林保护与恢复工程。加强生态公益林保育,实施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全面禁止商品性采伐,实现休养生息。完善封山育林措施,加大中幼林抚育力度。提升森林防火水平和应急能力,保障森林资源安全。健全监测预警体系、检疫检查体系和控灾减灾体系,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三是科学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采用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到2020年,恢复大九湖泥炭藓沼泽湿地5000亩,恢复湿地植被和湿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效益。将构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体系。重点实施大九湖湿地生态移民搬迁、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大九湖湿地监测与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等项目。四是加强地质资源保护。完善地质遗迹保护设施,保护和恢复重点地质遗迹的完整性。加强自然博物馆的管理,避免岩石标本、工艺品的制作对地质资源造成破坏。掌握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制定有效的地质灾害鉴定和控制措施。五是科学开发保护水资源。充公考虑水资源条件和水环境承载力,加强与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水功能区划等衔接,进一步突出和完善水资源、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安排,实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做好污染源防治工作,避免对水体造成污染,加强对河湖水域岸线的保护与管理,做好山洪灾害和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河湖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应依法履行审批手续。加强水源地保护、水污染防治,完善水环境质量监控系统,严格管理水资源利用审批手续。对手续完备的小水电站,已建成运营且有生态水放流设施的水电项目,督促落实生态水放流,进行实时视频监测,确保绿水长流。对公路沿线、景点景区、生态低效的小水电站制定关停计划,逐步关停209国道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景点景区和生态效益低下的电站,实行小水电的减量化管理。

科学修复生态。历时8年,共争取资金近6亿元,完成大九湖湿地保护与恢复一期、二期工程,完成大九湖水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基本完成湿地公园457户生态移民整体搬迁,对搬迁户连续两年实行每户3000元新能源替代补贴。科学管护104万亩天然林、4860亩国有生态公益林,森林覆盖率由75%上升到96%。旗舰物种金丝猴由1989年的3群501只,增长到目前的8群1280只。

推进绿色发展。以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开展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资源非消耗性、非损伤性利用,将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中药文化、祭祀文化等融入旅游,促进生态旅游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成功申创国家5A旅游景区。建成神农架游客集散中心和大九湖游客换乘中心。举办3届生态文化旅游论坛。全力推进坪阡盐道古镇项目建设,供电、供水、污水处理等城镇功能基本完善。神农架以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为核心,带动全N40%的乡镇和群众发展适度的生态旅游产业,从参与旅游、服务旅游中受益,旅游产业直接从业人员5000余人,间接从业人员23000余人,近3万人通过旅游扶贫脱贫致富,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拉动区域经济近40亿元,成为神农架林区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加强舆论宣传。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和湖北省发改委等省直12个部门在湖北省新闻发布中心共同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向全社会及新闻媒体通报了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相关情况。举行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仪式,在省内主流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新增省委宣传部为湖北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联席会议成员,指导开展试点改革对外宣传工作,适时召开试点工作新闻发布会,协调中央驻鄂和省内新闻媒体及时做好相关宣传报道,安排省直主要新闻媒体开设“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改革”专栏,积极为试点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同时,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责任迅速上肩,拟定了系统、全面的区内、省内、省外宣传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做好宣传舆论引导。

突出探索创新。国家公园在国际上已是一种成熟成型的保护地模式,但在国内还是新生事物。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属于试点阶段,涉及部门多、利益冲突多、职责交叉多,面临着机构重组合并、人员分流安置、生态移民搬迁、产业退出补偿等诸多难题,无经验可循,无模式可鉴,无政策可依。所以坚持探索创新是推进试点工作的不二法门。神农架坚持边试点,边总结,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初步形成了国家公园新体制。完成了相关保护管理机构、人员和职责整合,率先组建了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在体制改革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下一步解决多头交叉和碎片化管理等问题奠定了基础。2016年11月17日,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揭牌。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有关机构整合、职责调整、人员编制划转等工作陆续到位。总体来看,整合成立的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没有增加人员编制,全部划转原有管理机构的人员编制;没有提升机构规格,2个正县级机构整合为1个;相比整合之前,共计减少了17个内设机构、2个派出机构和直属事业单位、1名正县级领导职数和23名科级领导职数。这种实实在在以“大部制”改革为导向的“精兵简政”式改革体现了林区党委政府推进神农架国家公园建设的决心,也体现了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全体干部职工为了国家战略敢于牺牲自我的勇气。

二是初步形成了生态管护新机制。完成了相关保护地区域、资源、功能的整合,实施了分区管理和网格化管理,提高了管理保护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提升了保护管理效能。按照保护对象敏感度、濒危度、分布特征,构建科学的功能分区、管理分区和网格化管理有机结合的生态资源保护管理新模式。将1170平方公里的试点区划分为大九湖、神农顶、木鱼和老君山四个管理分区,分别设立管理处,推进扁平化管理。同时,根据山水系分布、保护工作、管理政策的需要按照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传统利用区实行分区和网格化管理,将试点区划分17个网格管理单元。

三是初步形成了科研监测新格局。整合原有的科研机构、研究基地等机构、职能、人员,设立神农架国家公园直属机构科学研究院。建立“一院五中心四基地”科研监测体系,搭建了国际国内合作交流平台。实施基础与应用研究,挖掘自然资源的保护价值,释义稀缺资源濒危机制与典型生态系统演替过程,探索资源利用途径,实时掌握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趋势,科学评估保护成效。成立学术委员会,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的人才队伍培养机制,逐步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复合型科研队伍。强化科研合作与成果共享,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示范,科技、监测支撑保护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四是初步形成了社区共建共管共享新模式。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减量聚居、环境友好”的原则,科学构建居民点。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改革和精准扶贫、异地搬迁等相结合,核心保护区内居民逐步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就近安置到交通便利的村镇;分散的居民点实行相对集中安置,扶持发展替代生计,确保生态移民搬迁的居民搬得出、稳得住、不回流、能致富。建立社区共管的“人员参与”模式、特许经营的“资产参与”模式、文化补贴的“文化参与”模式以及联曹管理的模式,为社区与国家公园的互利共赢提供路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区共建共管共享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五是初步形成了品牌价值聚焦新效应。主办或承办了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年会、首届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研讨会等主题会议3次。被住建部定为2017年全国首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日主会场。拟组织召开神农架国家公园首届论坛。与国内外8家地质公园缔结姊妹公园。先后建成金丝猴研究基地、自然展览馆、湿地科普馆、大熊猫馆等科普科教基地。编制完成《神农谷是怎样形成的》《自然界中的水》等精品科普课程,出版《华中屋脊》《神农架地质之旅》等特色趣味科普读物,荣获2015年地质公园科普教育集体一等奖。联合央视10套、湖北卫视、美国迪斯尼公司拍摄《探秘螺圈套》《探秘金丝猴》等自然科普纪录片,《聂隐娘》《大脚印》等故事题材电影全球公映。

冲刺首批中国国家公园

2017年是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收官之年,也是深化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的关键之年,更是全国9个试点区的大考之年。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目标是:一年打牢基础,两年完成试点,远期全域推进。神农架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严格按照国家批复的试点实施方案,始终将有利于生态系统完整性、原真性保护,有利于提高保护管理效能,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试点改革的根本方向,推动试点朝着统一、规范、高效的改革方向推进,并确保试点取得实效。

2017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加力推动试点任务落实落地。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问题意识、攻坚意识,严格按照试点实施方案、13项年度工作任务和2017年工作要点,真抓实干,锐意改革,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二是着力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理顺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与林区政府的关系,合理区分管理职责,实现职责明确、权责对等、事权均衡;完成《神农架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批复;稳妥推进《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立法工作;妥善研究解决生态移民搬迁、小水电站关停等其他重点难点问题。三是切实加强督促检查。高标准做好迎接环保部组织的专项督查和年底前国家组织的第三方评估等相关准备工作;各成员单位将按照省政府办公厅[2016]46号专题会议纪要明确的职责分工,开展专项督查,跟踪问效,推动落实。四是系统梳理总结试点经验。神农架林区政府和国家公园管理局将逐一对照试点方案明确的任务要求,梳理总结试点进展情况,归纳提炼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文化保护、管理机构设立、运行机制创新等方面经验;提出对统一规范管理、建立财政保障、明确产权归属、完善法律制度4个方面体制,以及标准规范、规划管理、特许经营、社区发展、人才保障、公众参与、监督管理、交流合作8个方面运行机制的具体建议,形成试点综合报告初稿。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将抽调人员组成专班,在初稿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梳理总结试点工作的经验和不足,以及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的意见建议,完成试点综合报告编制,经省政府审定后按程序上报国家发改委。

2017年是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冲刺之年、大考之年、决胜之年。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围绕“权责划分更加明晰、功能区域深度优化、稀缺资源科学保护、资源管理更加高效、保护成果纵深延展、社區发展持续和谐”六大改革目标,解放思想、探索创新、锐意进取,努力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湖北经验”,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湖北智慧和中部经验。力争将神农架建设成为集生态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游憩休闲、社区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精品国家公园,努力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园。

猜你喜欢

神农架试点公园
神农架进入最美季节
在公园里玩
PCT协作式检索和审查(CS&E)试点将于2019年3月1日重启
开车去公园
国资委力推国企改革“十项试点”
一见如故
探秘神农架 第二集 潮涨潮落潮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