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之夏

2017-08-23阿犁

旅游 2017年6期
关键词:北京

阿犁

北京,历史上曾经是一座河湖纵横、清泉四溢、稻花飘香、禽鸟翔集的美丽城市。在数千年间,水,哺育了世世代代的北京人,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水文化,并塑造了历史中的水城北京。解读北京水系是了解这座文化底蕴浓厚的古都的另一种方式,也是通往北京历史、现代与未来的航道。

北方的江南

从高空俯视北京,穿流着京城的永定河、拒马河、温榆河、潮白河、洵河、北运河等等美丽的河流尽收眼底。不同于高空看到的铁路、高速路、国道等,河流的美丽在于它是生命的象征,每一条河流蜿蜒的河道两旁都必然有着葱葱绿绿的景象,让双眼不自觉地变得舒服起来。然而,北京这座众多河流穿越环绕的城市却是中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城市之一。今天当人们讨论如何解决北京水资源紧张的问题时,当南水北调这项中国最宏大的工程展开时,人们还是没有理解这座城市,北京究竟是否缺水?

从地质学的角度来说,北京并不是一座缺水的城市。大约在12-4亿年前,北京地区淹没在滔滔海湾中,历经数次沉没与浮出,直到2亿年前才大致形成今天这个地貌。到了距今一亿五千万年时,古老的北京大地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壳变动,炽热的火山岩浆喷发堆积出了燕山山脉的雏形。在这之后,燕山南麓又发生大面积地层断裂和沉降。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长河中,大自然鬼斧神工地在北京这片古老大地上刻下了一道道沟痕,赐予了北京天然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从气候学角度来说,北京按自然气候区划来划分,地区平均年降水600毫米,属于亚湿润地区。打开地图,会发现在中国同样的纬度城市中,北京是一座降水丰富的城市。这是因为北京西有太行,北有燕山,东靠大海,既有水汽的来源,又有降雨的地形。

除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与自然降水外,北京五大水系串联的水网也水量丰富,并均属海河流域。北京五大水系为:永定河水系、温榆河北运河水系(人工挖掘)、潮白河水系、拒马河水系和蓟运河水系,另有其他河流共计八十多条,总体流量丰富。

那么,北京到底缺不缺水呢?北京缺水,不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而是一个人口概念。在今天,北京贵为中国的首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除此之外,北京还是中国的“中心基地”——交通中心、金融中心、旅游中心、国际会议中心、体育中心、高等教育中心、全国IT业的中心……于是在众多中心的吸引下北京成为了一座拥有两千多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而且人口还在不断增加。因此,北京既缺水,也不缺水,将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国家的众多中心搬到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也会缺水。

水中的北京年轮

对于北京这座古都来说,北京之水就是北京的历史。透过北京之水解读这座城市时会发现,历史并不是“水中月”,它是真实的、可触摸的,北京之水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前生今世。

世界上任何城市,无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还是新兴建的城市,建城的第一需求就是水资源的保证,北京自然也是一座建立在众多水系中的城市。翻开落满岁月尘埃的史书,会发现北京自古就有一派水乡风情,是一座北方水城。无论历史如何演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北京的发展始终围绕着北京水系。北京因水而建、因水而兴,基本按照“水系-园林-皇城-都城”的轨迹运行,“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的民间传说也印证这一轨迹。

北京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也是一部治水史。从北方的重要边镇到全国的政治中心,北京自古就是水利建设的重点地区,留下的人工水道数不胜数。北京最早的水利工程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燕国,北京第一次成为王朝的都城,由此开始了北京水系的治理。

三国时期,魏国的守官刘靖于公元250年在梁山(今石景山)附近的永定河上修建戾陵堰,又在这座拦水坝的东部修建了车厢渠,使永定河的水沿八宝山北部东注,于蓟城北导入高梁河。到了辽代,北京被定为“南京”以后,水利工程有了新的发展。此时对宋战事连连,东北海上运来的粮草经北运河到达通州后,要快速运入南京。于是在萧太后的命令下,人们将通州至旧蓟城的一段舊河道加宽后与城墙壕相连,形成了萧太后运粮河。金定都中都后,漕运仍旧依莲花河水系而建,只是此时萧太后运粮河已日渐枯竭,难以满足中都的物资供给,于是金世宗下令开凿金口河,引永定河水来支持漕运。

到了元明清时期,北京成为了中国的政治中心。元朝,中国最伟大的水利专家郭守敬为北京水利建设打开了新的篇章,也为这座城市之后的封建帝都史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上升,人口也直线上升,在水资源丰富的北京,自然不会有饮用水的问题。此时北京的水利建设主要是为了防洪和满足城市扩建的需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的人类活动不断增强,特别是1949年以来对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次变更,使得北京水系的水文特征、河网密度、水体分布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保留到现在的河流仍然有30多条,总长达500多公里。北京还有一些河流因为城市的发展被改为地下河,比如西城区的赵登禹路下面就是一条河。

或许历史并不遥远,它在这座城市身上慢慢逝去,清晰可触。今天,当北京成为一座“世界地标建筑博览会”,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时,北京城依然由几百座桥组成,让人们沉浸在古老的水城之梦中。

水塑北京

如果说火是人类文明的开端,那么水则是人类文明存在的基础,在农业国家的中国更是如此。作为世界上最庞大的农业国家的首都,北京之水无疑是另一条隐形的城市脉络,述说着这座伟大的城市。

在历史中,北京市的水系非常发达,甚至称其为水城也不为过,船舶曾是北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北京中心地带在古代曾是湖泊群。北京的城区与郊区的联系常常是靠密布的河网,像通惠河、温榆河、潮白河上都能通船。曾经,从通州乘船可以一直开到密云城下,从通州顺着温榆可逆流而上,船一直能开到昌平的沙河。

水资源丰富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在北京漫长的历史中,这座城市最大的创伤不是朝代更替带来的战争,而是水患。战争不是每年都有,但水患却是北京的常态。永定河,北京的母亲河,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河流,让北京人又爱又恨。一方面北京城就是在永定河的冲积扇上建立起来的,而北京市后来的很多河流也都是在它的故道上发育而成;另一方面,永定河在古代阻碍着北京城的发展,永定河在历史上曾有“小黄河”之称和“无定河”的别名。泛滥无常的河水在数千年间一次次冲垮百姓的房屋,是北京频繁水患的第一“凶手”。在北京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中,这座城市就一直在与永定河作斗争。

频繁的水患阻碍着北京的城市发展,但丰富的水资源也让北京成为了中国与众不同的多朝古都。在元明清时期,中国最后的三个封建朝代由不同文明形式的蒙古人、汉人和满人所缔造。三个民族的文化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将都城设在北京。那么,为什么即使在忽必烈时期,这个中国地理版图最庞大的时期,都城依然选择在北京呢?其中的原因就是北京独一无二的水系。元、明、清三代每年差不多都有数百万吨漕粮源源不断地通过京杭大运河从江南运到北京。同时,京杭大运河将中国南北相连,将南方与北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方面联系在一起,从而确保国家的统一。可以说,京杭大运河是这三个朝代的重要生命线,没有它,北京就难以成为三个朝代的都城。

在漫长的历史中,北京的水为北京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灾难,带来了都城的荣耀,也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北京的水不仅仅是从物质上养育着这座城市,它还滋润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解读北京水系是了解这座城市的方式,也是通往北京历史、现代与未来的航道。

水中修建的北京城

H2O,水的化学分子式,一种人类可通过多种方式感受到的物质,人类的生命之源。世界上每一座城市的存在都依托在水资源之上,但很少有一座城市像北京这样,不仅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围绕着水,而且城市的建筑、功能作用、经济文化等等都围绕着水。水塑造着北京城的诞生与发展。当今天人们仰视北京那些辉煌的建筑时,当人们感叹北京灿烂的文明时,是否想过这座城市的一切都起源于身边那条默默流淌千年的河呢?

皇家园林 防洪治水

古都北京有着中国最多的皇家园林,每一个朝代,每一位皇帝似乎都希望通过修建皇家园林让后人记住他的丰功伟绩。于是,数百年前的北京像今天一样,一直都是个“大工地”。北京庞大的皇家园林群需要依靠数百年的国家财政才能修建完成,那么这种举国之力的工程是否只是皇帝们的后花园呢?通过解读北京之水会发现,那些皇家园林仅是表面现象而已,它们最大的价值是北京城赖以发展的水利设施。

北京众多园林的建造历史也是一部抵御洪水的历史。故宫是世界上最华丽的宫殿,也是皇帝的家,那又如何?洪水来临时将皇宫与茅草屋一同变成一片沼泽。在北京的历史中,洪水是常态,北京被淹也是常态。从金代至1949年,永定河共决口漫溢140次,且呈现出越来越频繁之势。尤其是在清王朝统治的268年中,决口多达68次,几乎每4年就会发生一次洪灾。光绪十六年(1890年)更发生了一次百年一遇的大水,伴随着暴雨,肆虐的洪水顺着永定河冲向北京。为了抵御洪水,北京城的各城门不得不暂时关闭。但当洪水平息后,人们想要开城门时却发现积水过深,城门居然打不开了。可想而知,这场洪水让原本就郁闷的光绪皇帝感想颇多。因此,不管是昏君还是明君,北京的防洪工程都是历朝历代的皇帝必不可少的重点工作。北京封建历史中最大的防洪工程之一,就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颐和园。颐和园的昆明湖除了可供观赏,还可以让水在这里储存起来,起到缓冲洪水的作用。而一座接一座的古桥,实际上还是控水闸,利用高低落差的不同,有序地限制着水的流量,让水慢慢地流淌。

皇家园林的修建也是为了北京城的扩建发展。打开北京地图,会发现众多皇家园林都修建在北京的海淀区。海淀区位于西山山脉与永定河冲积扇的连接处,属西山山脉地下潜水的溢出地。丰富的地下潜流在西山的东坡、山脚下的平原汨汨涌出,形成泉眼密布,沟渠纵横的一片水乡泽国。当时海淀区的水资源太过丰富,以至于坑塘遍地、蚊虫飞舞、树木无序、水草丛生,人类无法生存,只是一片蛮荒的无人区。

每一个地区的开发扩建第一基础是控制水资源,第二基础则是利用水資源,海淀区就是在这两个基础上诞生的。到了元代,随着水利学家郭守敬对北京水源的开发利用,海淀地区逐渐变得适于人们定居,并逐渐形成村庄。之后的几代皇帝相继在此修建皇家园林,使得海淀区成为了北京城扩建的重要区域。换个角度再看海淀区的皇家园林,抛开那些华丽的宫殿、秀丽的景色,会发现这些园林更本质的一面。

通惠河 贯通漕运

作为庞大帝国的首都,北京不同于中国其他城市。当忽必烈的铁骑踏入北京城后,比龙椅更重要的一件事摆在他面前——吃什么?

庞大的官僚体系、保卫政权的军队、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各式各样的人群都集中在北京。不同于今天的商业社会,封建时期的农业社会以自给自足的小农式经济为主体。北京聚集了庞大的人群,而北京周边的农田必然无法满足城市人口的需求。由于封建时期交通不便,交通成本极其巨大,如何才能解决北京人的吃饭问题呢?此外,生活在北京的人们所需要的一切都是这座城市自身难以完全解决的,更何况北京居住着众多帝王将相奢华至极的人群。

老北京有一句谚语:“北京城是从河上漂来的。”意思是说,建筑北京的各种材料主要是通过京杭大运河运抵北京。无论是元大都,还是明清北京城的修建,所需的大量木材和砖石,大多是通过大运河来运输。即使在今天,漕运依然是性价比最高的一种运输模式。

京杭大运河只到北京通州,距离北京城区还有一些距离,即使这样短的距离依靠陆地运输依然是个大问题。元世祖忽必烈将这个问题交给了水利学家郭守敬。郭守敬经反复研究考证,相中大都西北60里的神山(今昌平凤凰山)下的白浮泉。他提出先引泉水到西山脚下,再循西山山麓流转向东南,汇集沿途多条小河、山泉,将水引到瓮山泊(今昆明湖),再从和义门(今西直门)的北水关入城,汇入积水潭,经万宁桥(今后门桥)沿皇城东墙流出,最后到通州与大运河相通。说来简单,但当时的积水潭到今天通州的通惠河全长160里,落差非常小。没有落差,水源不动船也没法动。于是,郭守敬采取了“提闸过船”的办法,修建了20道闸门,一旦水积到高处,把船拉起来,就到下一道闸的河段,一道道闸走过去,解决了落差的问题。这段新的河流被忽必烈命名为通惠河,它将南北大运河漕运全线贯通,粮船可直达积水潭北岸。于是,积水潭成为北方漕运的终点码头。

通惠河工程完工后,漕运给积水潭带来了商业繁荣,沿岸百货聚集,形成了北京的物流中心和娱乐中心。沿岸建有米面市、缎子市、皮帽市、铁器市、柴炭市等,更密布着客栈会馆、酒楼茶肆。这也符合《周礼-考工记》提出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建都原则。

护城河 军事防卫

无论是楚汉争霸的韩信,还是三国时期蜀国的赵子龙,都只是中国数千年战争历史中的武将之一。封建历史有多久,战争就有多长。在漫长的战争史中,不同朝代的天才武将运筹帷幄,让这些血腥的战争变得充满智慧,并在数千年间被老百姓传颂。但是,冷兵器时期的战争或许也没有那么高深,可以很简单,比如说挖条护城河。在古代又没有空军,挖一条护城河,无需出城,站在城墙上射箭就行了,一切计谋都没用。

北京是多朝古都,在封建社会,如果都城沦陷,那么一个朝代也就结束了。打开古代的北京地图,会发现作为元、明、清都城的北京城,无一例外地镶有一个蓝色的边框,这个蓝色边框就是护城河。

北京的护城河较一般城市更为复杂,不仅城外有,而且城里也有,这同它作为多朝古都的特殊地位有关。北京现存的护城河基本上是明清时代遗留的。当时的北京,城市建设上以城中套城为格局。除了有内城、外城之分,内城里还有皇城和宫城(紫禁城)之分。有城必有池,因此也就形成了外城护城河、内城护城河、皇城护城河、宫城(紫禁城)护城河等多条护城河水系。

北京的护城河不是一潭死水,而是连接着北京各个水系,是北京水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北京护城河水源流向分为两支:一支从水关铁闸入城,流入积水潭、什刹海、北海公园的太液池以及皇宫大内的金水河等,成为城内河湖水道的总入口;另一支则沿城向东,经安定门,绕城过东直门、朝阳门至东便门外,再向东流入与大运河相连接的通惠河。表面上看,护城河毫无疑问是一种军事行为,是皇帝为了保卫政权的一种防御设施,与普通老百姓关系不大。但是,世间总是有那么多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故事,北京护城河就是其中之一。明朝时,北京护城河已初具规模,沿皇城护城河建有许多桥、阁,同时河流也为两岸带来了茂盛的植被带。以护城河为核心,形成了风光旖旎的景观带。明代诗人陈惊赋诗描述护城河:“河流细绕禁城边,疏凿清流不记年。好是南风吹薄暮,藕花飘香白鸥眠。”最重要的是,这是京城百姓可以游玩的景观。封建王朝等级制度森严,皇帝与民同乐那是说书人的故事。明清时期,城内皇家园林不许老百姓进入,于是城外的护城河河道自然就成为了老北京人游乐的好去处。每年夏季的农历七月十五为祭祀先人的中元节,护城河是老百姓放河灯、赏河灯的地方。每到冬季,护城河都开辟冰上运输线,设冰床供老百姓游玩。

水中诞生的北京文化

水从物质上决定着北京城市的发展,也在精神层面塑造着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性格。北京人爱水,上至帝王,下至草民,对北京之水的情感塑造了灿烂的北京水文化。帝王爱水,但爱的是江南之水,于是中国农业文明中最庞大的水体改造工程开始了,只为一个江南水乡梦。北京文人爱水,他们透过北京之水诗意的栖居,写下那些饱含着内心情感的诗句,使北京成为中国文化中心。北京平民爱水,他们爱得简简单单,没有修饰,只有内心最真诚的喜悦,他们才是北京水文化的创造主体……

皇帝的江南水乡梦

从13世纪开始,北京就成为了中国的都城。国都的选定并不是按照皇帝的喜好,都城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是个大命题。那么,皇帝们喜爱北京这座城市吗?说来有趣,元明清三个朝代,分别由来自草原的蒙古铁骑、南方的农民起义军、东北山林的满族猎手轮流做皇帝。元明清的统治者选择定都北京,但又都莫名其妙地有着江南水乡情怀,这种情怀在清朝时达到巅峰。

从元朝开始,大量物质财富顺着京杭大运河源源而来。与此同时,顺着运河水而来的还有为数众多的江南士人与名流,他们带来了江南水乡的文化记忆与赏鉴趣味。尤其是明代之后,江南士人在北京城市文化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直接塑造了北京城市文化中对“江南水乡”的城市想象。由此,北京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对江南水乡有着极度的迷恋。既然无法身处江南,那么就尽可能地把北京改造成江南水乡。所幸北京有着充足的水资源,于是北京城跨越数百年的改造工程开始了。

不提元朝的“牧马江南”,明朝的统治者朱棣为了满足追随他北上的南方大臣的思乡之情,下令在积水潭周边种植稻米、莲藕,并建观耕亭等,开始了山寨江南水乡景色的序幕。如果说明朝原本就是由南方起义军打下的天下,江南水乡情结可以理解,但清朝的东北满族皇帝也如此就值得玩味了。北京的清朝园林史就是一部硕大的山寨江南水乡史,其中乾隆皇帝修建的清漪园更是达到了极致。自幼接受汉文化教育的乾隆和他的祖父康熙皇帝一样,曾六次下江南考察民情,有着浓厚的江南水乡情结,但和康熙相比,乾隆對江南的风光景色似乎爱之更深。然而,北京就是北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变成江南,因此乾隆皇帝就把江南水乡最经典的景色杭州西湖在北京复制。于是中国出现了第二座西湖,清漪园诞生了。

在清漪园修建的第一年,宫廷画师董邦达曾经奉旨南下杭州,绘制了一幅西湖全景图,这幅图就是清漪园的修建图纸。杭州西湖上有苏堤,清漪园昆明湖上有西堤,西湖苏堤上有六座桥,清漪园西堤上也修建了六座桥,就连沿西堤栽种的柳树也和苏堤相同。从整体布局上看,两者几乎一模一样。杭州西湖景区,孤山在北,西湖在南,湖面西部有苏堤。北京清漪园,万寿山在北,昆明湖在南,湖面西部有西堤。

其实,皇帝们的水乡梦既是个人向往江南文化的梦境,也是作为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之水乡梦。

文人的水中诗意

水既塑造了伟大的中国农耕物质文明,也塑造了丰富的精神文明。水文化不仅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同时也是居住文明的见证者。作为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的北京,不仅仅只有皇帝,还有着数不清的书生文人。北京文人千千万,但都是中国农耕文化孕育出的才子。而中国的农耕文化依水而生,伴水而在,随水而长。因此,北京文人对水情有独钟。水对于北京的文人来说,已不是简简单单的饮用水或景观水这么简单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浸透在北京文人的血脉之中。

北京的书生文人可不是现代古装剧中那种贫民子弟十年寒窗、一朝状元故事中的主人公。在封建时期,没有义务教育,想识字是需要花费很多银两的。只有王爷大臣或富商的孩子才有读书的机会,才有成为文人的可能。在封建时期的北京,有钱人不一定有文化,但有文化的人一定有钱。有了钱,有了文化,自然想要有更高雅的享受。作为文化中心的北京,众多富有的文人们和皇帝一样爱水。无论是王爷,还是富甲天下的商人,不管府邸离河道有多远,都会千方百计地把河水引入家中。在元明清七百年间,北京众多文人以水作为表达自己诗意的媒介,修建了众多私家园林。比较著名的如城南名宦廉希宪的万柳堂,通惠河上有元都水监张经历的双清亭,城东齐化门外有道士吴闲闲的漱芳亭等等。其中最著名的非纳兰性德在玉泉山附近修建的渌水亭莫属,纳兰性德把自己的著作也题为《渌水亭杂识》。

在水流环绕的私家园林中,文人们将自己的理想与渴望透过北京之水凝结在诗句之中。他们取流水清澈、淡洎明志之意,以水为伴,在此疗养休闲、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并邀客燕集、雅会诗书。如《析津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匏瓜亭在燕之阳春门外,去城十里。亭之大,不过寻丈。又匏瓜乃野人篱落间物,非珍奇可玩之景。然而士大夫竞为歌、诗,吟咏叹赏,长篇短章,累千百万言犹未已。”

北京的水系形成了文人群体聚集的文化空间,他们将北京之水变成了诗意的栖居地,透过北京之水写出那些代表着中国水文明的千古诗句。

百姓的水城信仰

同样的北京,同样的水,皇帝可以做一个水乡之梦,文人可以诗意地栖息,那么平民百姓又能做些什么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漫长的历史中,北京之水承载着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塑造着最丰富、最朴实的北京民间水文化。北京民间水文化的基础是水为老百姓带来物质财富。众所周知,中国南北方最明显的差异之一是南方米、北方面,而北京身为北方城市却盛产水稻。北京玉泉山泉水所滋润的京西稻赫赫有名,甚至“打败”了南方的水稻,成为了朝廷专用的“御米”。除了水稻这种南方最常见的农作物外,北京可能还是古代中国北方莲藕种植最多的城市。莲藕种植需要湿地,而北京的河湖湿地曾占平原面积的30%以上。湿地除了盛产莲藕之外,还是鱼虾的福地,野生动物的天堂,因此北京自古除了农民,还有渔民与猎户。

丰富的水资源为北京老百姓带来了充足的物质保证,之后又赋予了北京浓郁的民间水文化。老百姓的水文化不同于皇帝与文人的水文化,少了形式主义,增添了人们质朴的渴望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漫长的历史中,北京老百姓自发形成了具有浓郁民俗气息的水文化——龙王庙。

在农业社会,无论谁做皇帝,对于北京城的老百姓来说依然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风调雨顺是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因此龙王远比皇帝更值得敬畏。为了表达对掌管“兴云布雨”的龙王的敬畏,北京老百姓在北京修建了一座又一座龙王庙。在北京,除了皇帝在皇家园林中修建的官方龙王庙之外,在北京城里、城外、深山里,甚至山顶上都有龙王庙。根据北京市档案馆编著的《北京寺庙历史资料》记载,1949年前北京城区和近郊登记在册的龙王庙、龙王堂多达八十余座。北京老百姓修建了众多龙王庙,但是有谁见过龙王呢?有谁知道龙王喜欢什么建筑风格的庙宇呢?如同大多数民间文化的形成原因一样,老百姓通过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把自己对龙王的想象力展现在龙王庙中,形成了北京民间水文化的主要建筑。

每年初春,在播种前老百姓都会到龙王庙中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庙会文化。来龙王庙祈求龙王保佑的人多了,自然也带来了商机,小商小贩们也来龙王庙展开一年中最大的商业活动。商贩们在龙王庙庙会中销售各种农业用具、生活用具、牲畜等等,还有江湖艺人来此卖艺,说书人说书。同时,龙王庙并不是初春的一次庙会后就失去作用,如果在农作物生长期间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老百姓就会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有的龙王庙如果“灵验”,很多老百姓就会来到庙中不再向龙王祈求农业生产方面的愿望,而是祈求升官发财或健康长寿等等其他愿望。

船行北京 慈禧水道

我向北京朋友抱怨我的北京之旅都仿佛只在陆上,北京的朋友向我推荐了慈禧水道,坐船游北京。他说慈禧水道是北京最古老的水上旅游线,浓缩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水景文化,而且不堵车。

当我来到“皇帝船”码头时,已有很多游人陆续登船了。一艘漂亮的龙舟,不到五分钟就坐满了游客。或许是因为坐在船上,被水汽所环绕,感觉凉爽了很多。

导游是个小姑娘,但嗓门不小,游船开动后她拿着喇叭开始为游客讲解慈禧水道:“慈禧水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始于乾隆,盛于光绪。从乾隆十六年至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去世,这二百多年间,共有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六位皇帝及慈禧太后走过这条水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和慈禧在两天时间先后驾崩,由于隆裕是光绪的皇后,曾经被慈禧软禁在颐和园玉澜堂,为了回避玉澜堂这个伤心地,隆裕太后宣布永不游幸颐和园。从那時起到2008年,“慈禧水道”正好断航一个世纪。2008年,中国迎来奥运年,尘封百年的慈禧水道终于开通了……”坐在船头,任晨风吹乱我的长发,听着导游的解说,瞬间很有皇后的感觉。

沿长河航行,百年尘封的历史,在一条水道中缓缓呈现。慈禧水道或许是中国历史韵味最浓厚的一条水道,也是一条美丽的自然风光水道。在此之前,北京在我眼里是一座双面城市,既有无数国际化的地标建筑,什么鸟巢啊,央视大楼啊等等,同时又有着故宫、天坛等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传统建筑,但唯一让我感受不到的是迷人的自然风光。而此刻,我坐在游船上,遥远的皇城故事引人遐思,两旁秀丽的自然景色更让人心动,垂柳、花坛、阁楼……仿佛穿越到了旧时的古都。

第一站 动物园

很快,游船就来到了慈禧水道的第一个景点——动物园。龙舟很快停靠在动物园的码头边,我还在犹豫是否上岸游览。我是来感受北京历史文化的,为什么要去现代化的动物园呢?“难道清朝就有动物园了吗?”我有些无趣地询问导游,没想到导游说:“当然有啊,不过清朝的时候称为万牲园,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近代公共动物园。1907年7月19日,万牲园对外开放,最初的展品是南洋大臣兼两江总督端方自德国购回的部分动物及全国各地抚督送献清朝政府的动物。当时万牲园门票售价为铜元八枚,孩童、跟役减半……”我不禁神思恍惚了,估计全国也只有北京这座神奇的城市才会在清朝时期就有动物园。

或许是因为历史悠久,北京动物园和其他现代化的动物园不一样,更像是动物园与园林的结合体。园中既有着各式各样的动物展馆,也有着园林式的风景。弯曲的河道穿过动物园,各种高大林木挡住了炎炎烈日,却挡不住熊猫馆、企鹅馆、海洋馆的人气,欢笑的孩子从身边跑过……

上船继续前行,河面起了微风,吹得岸边的柳树像妩媚的舞娘一般,将沉重的历史变得温柔而多情。慈禧水道是皇帝的龙脉,是北京城的中央水系,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都是依此河而修建。上游是玉泉山、昆明湖,中游是北海、中南海和故宫,下游流向通州和天津,是北京城的立都之本。没有这条中央水系,就没有今天的北京城。

第二站 五塔寺

从动物园一路驶向五塔寺,船上的小孩还没有从游览动物园的兴奋中回过神,大声辩论着各种动物的特征。五塔寺临河而建,下了船就到了。导游在一旁解说:“五塔寺又名真觉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印度高僧班迪来华,明成祖与他谈经论法十分投机,封他为大国师,授予金印,并为他建了此寺。建成后的五塔寺前临长河,侧面西山,成为当时京城士人重阳登高、清明踏青的去处。清王朝建立后,乾隆为给其母做寿曾两次重修五塔寺……”虽然我并不信仰佛教,但漫步在寺院中的几棵数百年的大树下,很容易就会产生敬畏之感。古老的寺院,指向历史深处的大树,午后刺眼的阳光,一瞬间我仿佛与历史在此相遇。

继续前行,我发现河道中的水变得越来越清了。虽然是午后,但我并没有感到燥热,仿佛慈禧水道中的天气和北京路面的天气不是一体的。坐船行驶在慈禧水道游览北京真是一种享受,远比坐出租车游览北京舒服多了。在风景如画的河道中,不禁感慨慈禧还真会享受啊。转念一想,慈禧去颐和园既不需要挤地铁,又不用堵车,为什么慈禧会专门开辟一条水道呢?为什么不坐轿子呢?我犯了一个错误,跑去询问导游,那个导游小姑娘很激动地说:“我正要为各位说明其中的原因呢……”,顿时船上游客都微笑着望着我,仿佛我是导游的托儿一样。

原来慈禧坐轿子去时,只能看到颐和园景色的十分之一。而乘舟游幸,远山似画,如入仙境,游船穿行于亭台楼阁之间,船在云中走,人在画中游。慈禧一生曾32次去颐和园,都由此乘船。除慈禧外,还有光绪皇帝、皇后、珍妃及阿哥、格格等才可随驾乘船。慈禧水道上的秀美景色,除清朝皇亲国戚外,没人看见过。想不到,不经意间我就感受到了慈禧太后才有的待遇。

第三站 紫竹院

慢慢地,河道两岸的景色越来越漂亮了,因为龙舟驶进了紫竹院。紫竹院原是一片蓄水湖,是高梁河的发源地,因园内西北部有明清时期庙宇“佛荫紫竹院”而得名。全园占地47.35公顷,其中水面约占三分之一。南长河、双紫渠穿园而过,形成三湖两岛一堤一河一渠的基本格局。

在明代,紫竹院建有庙宇和码头,是皇帝乘船到西郊出游的必经之路。因广源闸上是座不能启闭的石桥,船只无法通行。帝后嫔妃乘龙舟游览西郊必须在此下船过闸桥,然后再换乘闸桥上游的船只。在经过几百年的修建完善后,今天的紫竹院园内依山水之势新建有竹景园、筠石苑、水竹坞、松筠涧、斑竹麓等景点,这些景致多以竹为主题,引种全国各地名竹品种于其中。除了竹子,紫竹院的荷花也相当有名。品种很多,长得秀丽挺拔,芳香怡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微风吹起,柳叶与荷花相伴挥动,池水荡漾泛起点点波澜,让人恍若置身画中。

美丽的紫竹院是皇家园林,老百姓自然不能进入。即使不能进入,在岸边看看风景也好,但这个愿望在古代也无法实现。导游在旁继续解说:“在封建时期,老百姓不仅仅是不能靠近紫竹院,整个慈禧水道都不能靠近。慈禧水道是中国唯一一条皇家专用的水道,除皇帝、皇后、王公贵族之外,寻常百姓不可以在这条河里打鱼、行船或在河边洗衣。慈禧乘船时两岸都是威风凛凛的御林军列队护卫,共有八旗前锋营护军7800人,步军兵丁6230人。所谓皇家水道就是百姓们就算只在岸上观看也是滔天大罪,因为皇后、妃子的美丽面容除了皇帝以外,外人看了就是对皇帝的大不敬,是要砍头的……”还好是现代,不然我今天都要被杀多少次头了。

第四站 颐和园

离开紫竹院,继续前行,最后一站就是颐和园“南如意”码头了。前往颐和园的水道水质越來越好,都变得清澈见底了,仿佛矿泉水一般。我还从没有在中国任何一座城市中见过这样清澈见底的河道,不知道要花费多大的精力才能将一座现代化城市中的河道治理成这样。河道两岸有人在钓鱼,有人干脆下河游泳,岸边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硕大的警示牌,上面写着禁止钓鱼游泳。想一想也觉得挺有意思,阻止钓鱼游泳的最好方法就是让慈禧水道变成臭水沟,那就肯定不会有人钓鱼游泳了,不然这样清澈见底的河道简直就是在引诱人们“犯罪”。

登上颐和园的码头,慈禧水道的航程就此结束。颐和园位于京西北郊,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园林,更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结晶。美丽的颐和园是由慈禧太后挪用大量海军军费在被焚毁的清漪园上重建起来的。“颐”是保养的意思,“和”是气和之谓,由清光绪帝亲自题笔,此后颐和园便成为了皇家避暑娱乐的场所。从颐和园成为皇家园林的那一天开始,数百年间,除了皇室与王公贵族欣赏过它的美丽,再没有人能看到它。直至1924年,中国最后一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后,这里才正式辟为公园,从而结束了它皇家所有的历史。

望着颐和园开阔的湖面,以及远方秀丽的景色,我明白,我的北京水上之旅才刚刚开始。

猜你喜欢

北京
Excerpt from Pygmalion
北京X7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想上北京华联
北京,北京
寻味北京
北京赢了
从北京到巴塞罗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