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母亲形象的嬗变

2017-08-23万诗琪

魅力中国 2017年20期
关键词:现代文学文学作品时代

万诗琪

摘要:母亲代表着生命的源泉,母亲的伟大永远值得我们的歌颂。在许多的文学作品当中,我们都能看到母亲的形象。母亲的形象多种多样,既有慈爱,也有严厉,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近现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作品中母亲的形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在不断改变,代表了社会与时代的发展。我们通过对于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总结不同的母亲形象,进而探讨中国现代文学母亲形象的嬗变。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母亲

引言

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母爱是世间最真挚的爱,这也就使得母亲始终是文学作品当中的永恒主题之一,永远值得我们去歌颂。一提到母亲,我们总会联想到“慈祥、无私、博爱”等形容词[1]。这一方面说明了文学作品当中的母亲已经不再是局限于个体的具体形象,而是代表了整个人类对于母亲的感情与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经常阅读到的大部分文学作品当中母亲的形象更多时候是一种形式化之后的意象。然而实际上,母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象与载体,这一形象并不是静止的[1]。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或者是从古代到现代,母亲的形象是在不断发生改变的。

近代以来,由于传统的封建社会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剧烈而深远的变化。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能够生动而详实的记录时代的不同特征。因此,中国现代文学自诞生以来,就始终和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2]。一般认为,中国现代文学起始于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结束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三十年间,深受西方影响的现代文学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兴起与发展[3]。在传统文学中,母亲的形象几乎没有改变过,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剪发待宾”等,这都代表了封建时代中“贤妻良母”这一对于母亲甚至全体女性的要求。只有在现代的近一百多年时间内,随着母亲和女性社会地位和命运的转变,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才真正多样化和丰满起来[4]。

一、神圣的母亲形象

从“五四”时代开始,中国的女性不再局限于家庭之中而开始逐渐走向社会,女性作家的出现更是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之后女性地位的提高,是反封建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胜利[5]。这时的女性作家大多都有歌颂母亲的作品,通过表现母亲的美好、圣洁与高尚,来宣扬爱与美的哲学思想,塑造了充满诗意的情感世界[6]。冰心在她的作品当中就反复歌颂了真善美的母亲形象,在《繁星》中写到“母亲,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母亲呵!你是那春光么”,在《春水》中写到“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更通过小说《我的母亲》描绘出了温柔慈爱、宁静达观、勤于治家、喜欢读书的一个可敬可爱的母亲[7];石评梅在《母亲》中写到“母爱是我们永久倚凭的柱梁”;苏雪林的《棘心》也在不停地诉说对母亲的万般思念,以此“纪念我最爱的母亲”。另外,在这一时期的男作家笔下,母亲的形象同样是神圣而光辉的。例如鲁迅在《补天》里以神话女娲补天中的女娲为原型,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丽、光彩、崇高、伟大的母亲神话。

在这一时期,新文化思潮的冲击使得许多青年走上社会,然而又在暴风雨一般的社会变革中饱受挫折。在精神迷茫、情感焦渴的时代环境下,人类在无助、仿徨时渴求安全感和依靠的本能使得青年们寻求母亲这一形象,也就使得母亲成为了庇佑与呵护的象征,此时的母亲形象也就上升为一种神圣的信仰,成为了用来拯救众生的力量。

二、苦难的母亲形象

由于近现代中国社会不断动荡,人民群众生活在苦难之中,展现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也就成为了文学创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8]。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忧患意识,他们以同情的笔触,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悲惨事例来书写社会底层生存者的挣扎与哀痛,展现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与不幸,以此作为武器,向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发出血泪控诉。女性在封建时代就被压制于社会的底层,饱受苦难的母亲们受到的压迫最深,束缚也最紧。因此在新文化初期对于母亲的歌颂与怀想之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母亲核心形象转向了苦难。

三、解放的母亲形象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先进思想不断传播,有大量的女性一改传统的温柔软弱特点,开始变得坚强,积极自强、追求进步。并且随着社会时代的急剧变化,国家面临生死存亡,母亲这一形象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在民族大义上,都以一种获得解放的崭新姿态建立起来。

丁玲《母亲》中所描述的曼贞,就是一个解放的母亲形象。她不顾反对和嘲讽,以非凡的勇气一边抚养女儿一边求学,最终从一个软弱而受压迫的传统女子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坚强的母亲。萧红《生死场》中的王婆,儿子被杀后,她也曾痛苦不堪,但在痛苦带来的仇恨中,懂得了要生存就要斗争的道理,母亲的身份让她一步步由麻木走向了觉醒[2]。叶圣陶《夜》中的老母亲,在女儿女婿遇害之后,不再膽小迷茫,主动担当起了抚养孤儿的责任。老舍《四世同堂》中的韵梅,虽然是传统母亲的形象,但也以坚韧和尽责的态度赢得了的敬重与认同,在动荡的社会里“她也是一种战士!”。靳以《母女》当中的母亲更是直接投入了战场,在救护工作中自豪宣布“我死了一个儿子,来了许多儿女,他们都管我叫妈妈”[6]。

此时的母亲形象,除了传统中本已经常描述与塑造的博爱、温柔等母性优点之外,还被加入了坚忍不拔、艰苦奋斗、坚贞不屈等美德,从而有了更加深层次的内涵[4]。一直以来,父亲的强大和母亲的柔弱几乎成为了定律,而这一时期的母亲形象则由依赖家庭变为社会独立,不仅仅只是家庭的保姆,更成为了社会的支柱。这代表着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解放,体现着新时代背景下母亲形象的重新树立。

结语

中国现代文学当中的母亲形象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从最初代表爱与美的神圣形象,到后来社会背景下的苦难形象,再到后来思想获得解放后的新形象,其所代表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演化,甚至成为了社会发展的缩影。对这些母亲的形象进行梳理、总结与分析,并且探讨其所代表的社会背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秀丽.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D]. 山东大学, 2009.

[2]刘晓娜. 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嬗变[D]. 兰州大学, 2007.

[3]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4]朱文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初探[D]. 西北大学, 2005.

[5]杨义. 文化冲突与审美选择[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6]陈广录. 中国现代文学母亲形象表现的模式与嬗变[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hs):11-15.

[7]马丽娜. 20世纪中国文学中母亲形象的研究[D]. 山西大学, 2010.

[8]杨爱芹. 书写与重塑——浅谈现代女性文学中母亲形象的嬗变[J]. 理论月刊, 2004(8):113-115.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文学作品时代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现代文学传统问题及其当代阐释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文学作品与数学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融合·演变:现代文学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分析
语境顺应视角下的鲁迅《故乡》的翻译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