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举措探析
2017-08-23杨海玲
杨海玲
摘要:高校的就业服务工作体系、队伍建设初步实现专职化,规章制度日益完善,信息化技术平台基本普及,但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容乐观,就业指导与服务成效不佳。究其深层次原因,高校的就业工作理念、管理架构、服务模式等方面不能与时俱进,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人才市场需求改变、学生就业观念调整不能同步改进,尤其是在管理、教育及服务工作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意愿和需求,背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导致工作思路脱离学生实际。
关键词:高校职业指导;现状;问题;对策
引言
就业创业形式也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党出台了新的就业政策,要加大力度促进就业创业,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始终不渝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政策也应该改变完善,对于创业要进行扶持,让就业创业变得更加灵活,不断加强对于就业创业的支持。新政策的出现也对高校就业创业的改革提出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要求。在如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新媒体的出现已不仅仅是学生获得信息并且在新媒体中进行交流的平台,而是已经上升为一种大环境态势。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分析
本文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近三年的调查发现,普遍就业率并不理想。2016 年我国高校新增毕业待就业人数 756万人。而调查发现,我国的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依然很多,但对于高校新增毕业学生并没有过多需求,很多企业宁愿付出更多资金聘请具备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也不愿意低薪聘请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那么从根本上分析,一方面,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具备实际工作的经验,往往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来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对很多大学生培养了很长时间,能够胜任具体工作需要时,又很难留住此人在企业中长期发展。这两方面因素,导致了很多企业并不希望聘请刚毕业的学生。而从大学生角度调查分析,《2016 年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显示,62.5% 的以就业本科大学生对自身的薪酬待遇并不满意。而这些因素也导致了学生并不会考虑在企业中长期发展。这是就业机会与期望不能得到统一发展的结果,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的现状。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
(一)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理念
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原因是什么?是就业岗位和就业人事的供求性矛盾,还是就业岗位要求和就业人员的匹配性矛盾?从全国看,就业岗位与就业数量的供求不对称的问题确实存在,但就海南省毕业生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来看,供求不对称的矛盾并不突出。最近几年,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数据分析显示,各大高校年平均未就业人数不超过总数的10%。究其原因,并不是没有合适或比较合适的岗位,而是求职者本身的观念问题。每年都说就业难,“找不到工作”、“工作不好找”,然而就业市场依然“工作找不到人”。为此,高校必须从端正就业观念的教育与引导上下大功夫,努力扭转陈旧的就业观,其一,逐步引导大学生避免理想主义,找准自己的就业定位。应通过邀请相关就业成功人士深入校园现身说法等方式,使大学生认识到要成功就业就必须摒弃“精英”意识,低姿态进入社会;其二,引导大学生降低就业的薪酬期望值。应该使大学毕业生有共度难关的心理准备,不要在岗位薪酬上计较;其三,转变大学生就业中狭隘的“地域”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从自身个人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的意识,不盲目跟风,到能够最大发挥个人才能和有最大发展空间的地方去;其四,转变大学生就业中狭隘的“行业”观念。在传统产业逐渐被新型产业所替代这样的背景下,过分偏好某一行业或者一味强调专业对口,“短板效应”就有可能限制个人职业发展。高校应当引导大学生转变狭隘的“行业”观念,引导其将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二)创新就业工作队伍建设机制,提高信息化工作技能
就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先进的信息化科学手段和专业化工作队伍的完美结合,只有加强高校就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深层次提高就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提供更丰富的就业信息,完善更人性化的服务流程,搭建出更宽阔的高质量就业平台,才能实现高校就业信息化最终目标。首先,转变思想觀念、丰富工作方法、提高技术手段,充分认识大数据时代对就业工作部门及就业工作者的具体要求,在掌握数据搜集技能的基础上,具备数据分析的能力,要能够通过数据研判就业形势,了解毕业生就业需求。其次,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从定性思维转化到定量思维,从直觉判断转化为科学判断,加强就业信息化学习,提高解读、分析数据的能力,学会从数据中掌握毕业生就业方面各种形势动态的变化,及时干预和整改。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处理就业相关问题,利用大数据的思维和技术,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人职匹配,提升就业质量。
(三)以互动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
进入互联网新时代,人们的互动交流变得更便捷、更高效,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不仅能让人们搞笑互动,还能让人们及时获取最新的咨询信息,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互联网思维的应用效率。互联网的思维和应用表现出大规模、短时间的特点,属于人类历史上一种伟大的大连接。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互动作为指导工作的基础,若未能有效应用互联网思维,则会呈现出死板、单向链接。传统的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以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为主,教师占据了指导工作中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达不到指导要求。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就业局势的紧张,学校开始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双向性,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才能满足指导工作双向性要求。
结束语
当前,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增长动力依然强劲,加之国家积极实施产业布局调整,扩大服务业需求,扩大东北部、西部地区产业需求,引导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全面健康就业,为我们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高校应立足现行职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现状,建立高校职业指导系统思想,健全组织机构,组建专业化队伍,建设信息化网络,创新服务内容和工作载体,积极探索,不断完善,进而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合理、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盛伟,刘志超,张安超,等. 创新性实践教育教学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2012(16):89-90.
[2] 崔红志.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就业趋势研究[J]. 艺术品鉴,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