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尔曼教育机会均等论对我国“特岗计划”的启示
2017-08-23牛盛兰
牛盛兰
《科尔曼报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为推进教育机会均等的政策和现实需求下的产物,包括“消除教育发展方面的种族差异、保证经济背景处于不利地位学生的资源投入公平、教育资源对学业成就产出的效应均等”等一系列内容。研究《科尔曼报告》中促进教育公平的思想,从提高教育资金、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生学业成就等方面完善我国的“特岗计划”,对中西部地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民主化进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科尔曼报告”及其教育机会均等论
(一)“科尔曼报告”的提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所处的国内环境和国际背景以及现实需求催生了《科尔曼报告》。二战后,美国机械自动化的出现迫使低效工人不得不学习新的技能,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中之重。1957年11月13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俄克拉荷马州发表演说,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当前的领导人仅仅关心物质资本,而较少关注国家的人力资本,一味地想要获得帝国的权利,这将是整个自由世界人民的灾难。”催生《科尔曼报告》的直接原因在于,长期以来,白人至上主义在美国人民心中根深蒂固,这就导致白人在教育、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等方面占据优先地位,对其他少数民族进行隔离,并以“隔离但平等”为原则。1954年,布朗案宣布废除“隔离但平等”的原则,成为废除种族隔离的标志性案件和联邦政府推动教育公平的开端。
为了弥补种族隔离给美国教育带来的畸形发展,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补偿措施来均衡教育的发展。而各项补偿措施和实施计划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成效究竟如何需要实地考察。于是,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社会学教授科尔曼率领他的团队对美国4 000所学校的64万学生及相关的教师和校长进行调查。其调查的主要内容分为七个方面:公立学校的种族隔离程度、学校的设施设备、学校的制度和课程、校长特征、教师特征、学生的社会背景、学生的学业成就。通过对各地区内部的各类学生在上述调查内容中所表现出的现状和差异作比较深入的对比分析。1966年,科尔曼向国会提交了《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报告》,即《科尔曼报告》。
(二)《科尔曼报告》的教育机会均等论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概念的延伸和扩展。公平体现在教育、法律、权利等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具体化,是其内涵的延伸。
1.“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
“教育机会均等”一词,其含义的具体界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0年12月的大会上做出的,它由两部分构成:消除歧视和消除不均等。“机会”是指学校的物质和精神因素及家庭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氛围。“均等”是指每个人都有平等地接受与自身条件相对称的教育机会。“教育机会均等”一词随着社会的变迁、教育水平的进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表现出不同的概念形态,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50年以前的保守主义的教育机会均等;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的自由主义的教育机会均等;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教育投入与结果产出并重的结果均等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科尔曼提出了“教育机会均等=教育产出均等=教育资源投入均等+教育资源对学业成就产出的效应均等”这一代表现代观念的教育机会均等的等式。
2.“科尔曼教育机会均等”的主要内容
这里主要探讨第三阶段的以“科尔曼报告”为代表的教育机会均等理论,对科尔曼教育机会均等论的界定,其主要包括三点内容:降低校际之间的差异;消除美国公立学校中存在严重的种族隔离;出台针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措施。
3.“科尔曼教育机会均等”的意义
首先,“科尔曼教育机会均等”理论的创新点就在于打破了传统理论对教育机会均等理论的定义,重新界定了教育機会均等理论。其次,《科尔曼报告》的提出对世界范围内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法律的实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笔者认为为了不使二者的距离扩大化,必须通过各种针对性的补偿措施尽可能地缩小两者的差距,强调注重结果公平并不是忽略投入公平,学校资源投入均等并不能绝对地缩小差距,但是资源投入的不均等必然会扩大差距。
二、“特岗计划”的提出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制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特岗计划”是中央财政联合地方财政对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部分团场),以及纳入国家西部开发计划的部分中部省份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西部地区一些有特殊困难的边境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和人口较少民族县招聘教师一项特殊计划。“特岗计划”的提出是国家为中西部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教育公平发展问题、促进中西农村地区及边缘地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现实需求。中西部农村及边缘地区的教育发展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地方财政能力不足,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财政收入更是迈上了新的台阶,财政收入不断增长,但是全国的发展很不均等,东部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收入的过快增长致使其与西部贫困地区地方财政收入的差距不断拉大。西部地区经济水平发展较低,日益增长的事业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收入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存在着矛盾。它主要表现在: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设施的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二)教师补充机制欠缺,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
由于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招聘机制不畅、农村教师来源途径闭塞、财政经费不足等原因,这些地区欠缺教师补充机制,它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学历结构欠合理。在中西部,农村教师的队伍中部分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导致教师专业技能较差,难以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第二,教师年龄结构失衡。教师年龄结构老化,缺乏朝气蓬勃、有干劲、充满热情的年轻教师,致使教育队伍未能注入新鲜活力,农村教师队伍衔接困难,导致青黄不接的现象。第三,代课教师队伍庞大。为了减少各方面压力,贫困地区政府往往会聘用代课老师以降低各方面费用。代课教师的存在虽然暂时缓解了财政压力和教师紧张的问题,但是大多代课教师只是将此作为跳上更高台阶的中转站,教师补充问题并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
(三)学校硬件设施欠佳,限制学生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
进入21世纪,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教育设备已经呈现出全自动、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而中西部落后地区虽然与发达地区学生一样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在教育过程中未能享受到相等的平等权利。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外在条件因素也是决定学生学业成就的必要条件。同时,由于学校设备等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农村地区的课程设置呈现出单一化模式。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对学生自身个性的培养,难为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学生群体学业成就不佳,加剧教育事业发展的不均衡
边缘地区存在教育投入不均的现象,导致学生学业成就的不均等,加剧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城市中的重点中学和农村中的普通中学就是投入不均导致结果产出不均,最终拉大教育不公的最好例证。重点中学隔离式教育虽然能培养出一批高端精锐的人才,但也忽略对大部分普通学生的培养,将有限的资源在重点中学进行配置,而把普通中学置于其后。这种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的做法使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将学校差距拉大,将教育不平等扩大化。
三、科尔曼教育机会均等论对我国“特岗计划”的启示
科尔曼教育机会均等理论的重要一点就在于要在提高白人学生学业成就的同时兼顾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投入,使两者之间的差距不至于加大,以此取得双方较高的结果产出,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特岗计划”的提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由于经济差异带来的一些问题,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稳定性差、缺乏长效机制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提高教育的经费资助,确保基础教育的公平性
自“特岗计划”实施以来,虽然农村财政资金困难的问题得到了暂时的解决,但是在此计划执行过程中也出现出了一些新问题。科曼教育機会均等理论主张的起点公平原则,启示人们:第一,应该贯彻执行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所规定的: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遵循在校学生的平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这一原则。应适当根据特岗教师的工作绩效进行相应的补贴,给予特岗教师必要的人文关怀。第二,对服务期满的特岗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工作安排,尽量消除中央财政补助减少导致地方财政“消化不良”的现象。
(二)改进教师培训方式,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特岗计划”创新了中西部农村教师补充的途径,但是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在总招聘教师中所占比例较小。首先,应该健全特岗教师在职研究生这一体系,增加特岗教师继续深造的机会,鼓励本科毕业教师进行研究生的进修和专科毕业生进修成本科毕业生,尽量减少专科毕业生的比例,不断提高特岗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其次,针对非师范毕业的教师和应届毕业生,建议建立“送教下乡”的教师培训方式。在综合提高整体教师队伍质量的同时,加强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确定有效教师和高效教师的评价体制,不断提高高效教师在有效教师中所占比例,协调教师事业的均衡发展。
(三)健全地区性教育补偿措施,促进东西部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
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缺乏懂得本民族语言的教师,致使当地的教学质量严重滞后。“特岗计划”对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应该适当地放宽政策,特别招收一些少数民族教师,实行双语教学,减轻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盲比例。这就要求“特岗计划”也要以促进教育平等为定点、辐射周边,与各种优惠政策并驾齐驱,尽可能地与其接轨,产生出更大的效益。
(四)建立留住人才的长效机制,保持教育体系发展的可持续性
特岗教师的服务期为三年,缺乏为中西部农村地区留住人才的长效机制,一部分教师将其作为得到编制的跳板,很难成长为一个专业能力超强的人。建立留住人才的长效机制,适当延长特岗教师的服务期,才能形成以目标为导向,促进计划实施地区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长远效应。
四、结语
为了不断完善“特岗计划”,教育应做到投入和产出并重;以平等的投入来谋求产出的平等,不能简单地保证了投入的平等,而忽略学生学习效益的平等。尤其是特岗教师应该多关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学生,注重学校各种显性因素和隐形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提高教学效率。“特岗计划”作为一种补偿性的政策,应该作为一种长期性的举措坚持下去,发挥长远效益。
(新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