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嫉妒心理的理论依据及重要性

2017-08-23汪文旗

魅力中国 2017年20期
关键词:研究方法

汪文旗

摘 要:嫉妒心理具有普遍性,主要有六大理论取向,两大研究方法。嫉妒存在性别差异,神经质人格对嫉妒行为有巨大影响。嫉妒可能与儿童早期依恋关系的形成有关,高自尊的个体嫉妒心理相对较弱。个体的助人行为受外表特征和嫉妒心理的影响。良好的情绪调节有助于减轻嫉妒心理,嫉妒的理论融合和临床应用在未来有很大的前景。

关键词:嫉妒;理论取向;研究方法;研究取向

引言

嫉妒心理普遍存在,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嫉妒是怎样产生的?不同理论取向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而对于嫉妒是否存在性别取向的问题也仍存在争议,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嫉妒研究涵盖了人格特质、依恋、自尊、情绪情感等方面。

一、嫉妒的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对于嫉妒究竟是什么,学术界至今都没有一致的看法。原因主要在于对嫉妒和妒忌的区分以及理论出发点。史占彪(2005)指出:所谓嫉妒是指个体和另一个人(指伙伴)之间已有的某种重要关系面临丧失,而被第三者(通常是人)得到时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种情绪,最为常见的嫉妒现象往往出现在恋情关系中。他指出,嫉妒存在于三角关系中,涉及爱的情感和对丧失的恐惧;而妒忌包含在两者关系之中,代表着一种深陷其中不可自拔的破坏性冲动之中,其目标在于夺走或破坏别人令人羡慕的特质(【1】。而有的研究者则不区分嫉妒和妒忌,认为嫉妒是当个体的某种优势特质或某方面的重要关系受到真实或想象的威胁时产生的一种包含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敌意、怨恨等一系列消极情绪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体验。【2】

(二)嫉妒的理论取向

1.心理动力学理论

该取向的出发点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认为嫉妒也是童年创伤经验进入潜意识后又从意识中展现了出来。

2.系统学理论

系统学理论研究嫉妒的整体关系,认为嫉妒是一个比个体更高级的关系系统问题,个体只是整体关系的一部分。它不问“为什么”(嫉妒者为什么嫉妒),而问“什么?”(是什么引发嫉妒?)【3】。

3.社会生物学理论

达尔文的进化论用一种适者生存的视角阐释了嫉妒,有两个理论基础:1、嫉妒进化论:动物和人都有嫉妒反映,所以嫉妒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反应。2、性别差异演化论:嫉妒引发的行为也有很大的差异,带有性别差异的色彩。

4.社会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将嫉妒置身于社会文化中,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而同样的事件或情境,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下会引发不同程度嫉妒心理和不同方式的行为。

5.行为理论

行为主义重视行为的习得性,重视嫉妒表现出的行为。个体从当前环境中习得了行为,因此嫉妒应该注重从环境中寻找原因和解决办法。

6.认知理论

该理论强调对嫉妒事件的认知评估,即刺激—评估—反应模式。拉扎罗斯(Lazarus)“情绪的认知——现象学理论”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主要观点就是改变个体不正确的认知方式,进而减轻个体的嫉妒水平。【4】

(三)嫉妒的研究方法

1.自我报告法

这种方法包括了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分为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问卷主要使用Mathes 人际嫉妒量表、Bringle自我报告嫉妒量表、Bringer投射嫉妒量表、恋情嫉妒量表、Buunk嫉妒量表等【5】。问卷方法是方便简单,但嫉妒是一种负面的心理状态,社会认可性低,因此问卷测量的效度还有待提高。

2.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联想测验(IAT)作为一种间接的测量方法,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6】研究者通过创造嫉妒情景,让被试对相关材料(一般是竞争人物)进行评价,也有的研究者通过“快答”和“慢答”的方法研究内隐嫉妒。

二、嫉妒心理的主要研究方向

(一)嫉妒的性别差异

赵娟娟、司继伟(2009)采用Bringle 自我报告嫉妒量表的测试发现女生嫉妒水平显著高于男生。【7】而欧阳文珍(2000)却指出嫉妒的男女差别并不显著。对嫉妒测量方式的不同可能导致了对于性别差异的研究不一致现象。有研究者就指出直接方式测量的嫉妒程度要低于间接方式。

(二)嫉妒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王晓钧使用 Hupka爱情嫉妒量表、White 习惯及关系嫉妒量表、Buunk 嫉妒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研究发现:在 5种人格维度中,神经质人格维度在嫉妒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要影响作用;在 30 种人格因素中, 焦虑、自我意识、正性情绪和信任 4种人格因素是影响嫉妒心理和嫉妒行为的重要因素。【8】

陈莉采用大七人格量表进行类似调查发现:针对爱情嫉妒来说,大七人格中情绪性维度与其呈正相关,外向性、善良、人际关系维度与其呈负相关。大七人格中对嫉妒行为的报复行为有预测作用的是人际关系、他人指向、事物指向三个维度;对消极理智行为存在预测的是善良、才干、处事态度三个维度。【9】

(三)嫉妒与依恋的关系研究

依恋理论认为,嫉妒源于儿童早期依恋关系的形成。依恋经验的内化会在个体内部形成一个关于自我和他人的工作模型,成为个体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型。【10】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会选择能满足自己安全感的人进行交往,并努力维持两人之间的关系。当这种关系被第三者或者事物的破坏,或者让个体感受到了威胁性,个体就会歪曲他人的行为,并有猜忌感、遭遇背叛的担心。

(四)嫉妒与自尊的关系研究

有研究者根据Baumeister的缓冲器假设提出,外显自尊能够对个体的负性情绪体验起缓冲作用,以此来减少负性事件对个体造成的伤害。【11】一系列的调查结果也表明提高大学生外显自尊可减弱嫉妒的消极心理影响,培养健康人格。【12】

(五)嫉妒与情绪情感

嫉妒通常有下列体验:1、渴望得到他人的东西或品质;2、自卑感、怨恨感、悔恨感和羡慕。情绪智力与心理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情绪智力在学业嫉妒和生活目标感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13】有效的情绪调节可以降低由嫉妒引发的不适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七)嫉妒与助人行为

有研究者研究了外表、嫉妒和助人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受助者外表吸引力低时,高嫉妒组和低嫉妒组的助人倾向度无显著差异;在受助者外表吸引力高时,低嫉妒组的助人倾向度显著高于高嫉妒组;男、女被试对外表吸引力低的受助者的助人倾向度显著低于对外表吸引力高的受助者的助人倾向度。【14】

三、研究展望

(一)嫉妒理论的融合研究

现代嫉妒理論体系众多,众说纷纭。将嫉妒理论融合起来会更有助于对嫉妒的深入研究以及在临床上的运用。现在融合研究趋势已出现,相信以后会更加明显。

(二)嫉妒的理论和研究将更注重实用性和服务性

心理现象及行为的研究应以服务人为宗旨。而嫉妒更多看成一种不被社会认可的心理,往往会给人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将嫉妒产生的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咨询中的问题,以及探究不同情境下的嫉妒现象及解决方法是大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陈莉. (2010). 爱情嫉妒与中国人人格特质及其嫉妒反应的相关研究. 心理学探新, 30(4), 91-96.

[2]赵娟娟,司继伟. (2009). 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与嫉妒行为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7(2), 219-213.

[3]王晓钧. (2000). 嫉妒研究的现状、特点和趋势分析. 心理科学, 23(3), 293-296.

猜你喜欢

研究方法
浅谈数学学习情感评价的研究方法
浅析开放经济环境下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
新形势下现代医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