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形金刚:从历史中寻找科幻的灵感

2017-08-23马之恒

知识就是力量 2017年8期
关键词:亚瑟王梅林变形金刚

马之恒

这个夏天,《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给我们带来了一段“脑洞大开”的故事:变形金刚竟然曾与英国历史上著名的亚瑟王并肩作战,并且在此后的千余年时间里,不断介入人类的历史,甚至影响了某些历史事件的进程。

虽然变形金刚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那些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制作的“历史照片”,却吸引我们思考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人类历史上的某些重大事件有另一种发展方向,乃至另一种结局,世界将会呈现出何种模样?

变形金刚留下的古老影像

几颗划过天空的火球,把我们带回到公元5世纪的英格兰。面对强敌的入侵,具有传奇色彩的国王亚瑟王和圆桌骑士们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待“魔法师”梅林施法召唤援军。然而,世间并没有真正的魔法,号称“法力无边”的梅林,其实是一个嗜酒如命的骗子,但却被亚瑟王力排众议委以重任。不过,梅林也有自己的“秘密武器”,那就是一艘坠毁在山区的外星飞船,还有隐居其中的变形金刚。最终,梅林说服变形金刚出手相助,成功地以多位变形金刚组合而成的机械巨龙扭转了战局,同时也为自己“正名”。这些变形金刚了解到人类骑士文化中强调忠诚的一面,决定成为亚瑟王的战友和梅林墓地的守护者。

这段以科幻视角对古代英国的民间传说重新演绎的故事,为接下来的电影情节做了铺垫。当时间进入21世纪,梅林的后代薇薇安·温布利成了牛津大学的英语文学教授,但她并不知道自己身上有梅林的血脉,亚瑟王和梅林的故事在她看来也只是传说。直到有一天,她和一直帮助变形金刚的美国发明家凯德·耶格尔被英国老贵族埃德蒙·伯顿爵士请进了自己的城堡做客。在那里,他们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变形金刚的过去。

根据伯顿爵士家族的研究,变形金刚曾经不止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甚至影响了局部的历史进程。挂在墙上的历史照片和油画,讲述着变形金刚与人类持续1000多年的缘分:他们曾与中世纪的欧洲骑士、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和江户时代的日本武士并肩作战,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为英国所在的阵营助战,凭借强大的战斗力加速了德国的败亡……面对如此多的“事实真相”,薇薇安最终同意加入寻找梅林墓地的小队。因为,梅林离世时随葬的权杖,在这个时代已经成为拯救地球的关键……

这些“脑洞大开”的情节,或许会让历史学爱好者感到荒诞;如果使用搜索引擎的“识图”功能,这些被现代计算机技术处理为“历史证据”的原图也很容易被我们找到。但如果以科幻的视角来看,从历史事件乃至传说中寻找灵感,并加以演绎形成全新的故事,不失为一种有趣的科幻创作思路。在科幻史上,根据这样的思路创作出的优秀作品不胜枚举。

想象科技发展的“或然”

1934年,美国科幻作家墨里·伦斯特发表了一篇关于世界末日的小说《时空的侧面》。在这篇小说里,世界末日由时间线的错乱触发,多个不同时空或者说“平行宇宙”,与现代的美国交叠,使美国以一种奇特的方式被割裂开来:有些州处于罗马帝国延续到20世纪的时空,因此有罗马军团在行进;有些州处于维京人早已殖民北美洲的时空,因此维京人与现代美国居民发生了冲突;有些州处于南部邦联(而非史实中的北方)赢得美国南北战争的时空,而南部邦联使用带有“南方十字”元素的旗帜作为国旗和陆海军旗,因此现代美国居民装在汽车上的星条旗就成了违禁品……

《时空的侧面》并非第一篇“或然历史”(想象历史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的科幻作品,但它通常被认为是“或然历史”科幻走向成熟的里程碑。这篇小说不仅第一次想象了南北战争由南方获胜的可能性及其后果,为此后诸多类似的构思提供了参考,它也使人们意识到,对人类历史的思考有可能成为科幻新作的“种子”。

将近一个世纪过去,“或然历史”科幻已经涌现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作。成熟的科幻作家往往会思考历史走向的变化可能带给科技体系的改变,使作品营造的“平行宇宙”显得更为真实。举例而言,美国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的《高城堡里的人》(又译《高堡奇人》),假想了德国和日本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全球划分势力范围并从盟友进入冷战的世界。德国战前和战争中大力发展的火箭技术,在获胜后因为充裕的资源投入而得以继续完善并走向民用,以至于人们可以搭乘火箭动力的飞机,以惊人的高速度跨越大西洋。

还有一些科幻作家会更进一步探讨某种关键的科技成就如果提前成熟并得以普及,可能带给人类社会怎样的影响。我们知道,在人类的科技史上,有相当一部分发明是设计合理并且符合社会需要的,只是因为足以支撑其设计的基础技术尚未成熟,使得它们最终归于失败。但如果这些发明在它们诞生的时代就达到了实用的程度,它们会为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美国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和布鲁斯·斯特林合著的世界上第一部“蒸汽朋克”科幻小说《差分机》,便是从这样的思路出发展开故事。差分机是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在19世纪上半叶设计的一种机械计算机,可惜受制于當年的机械加工精度而未能建成。直到1991年,英国才根据巴贝奇当年的图纸,运用现代精密加工技术建成了差分机并用于科技史研究,证明了巴贝奇当年的设计并非空谈。

科幻小说《差分机》则假想了这种机器得到广泛应用的后果:它使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同时在英国展开,令19世纪的英国人享受到了种种便捷的服务,比如基于穿孔卡片系统的POS机和信用卡,由彩色小木片组成点阵呈现影像的“演讲幻灯片”,以及基于电报的“互联网”和相当于电子邮件的信息系统。但与此同时,当年人类的心智尚未成熟到足以驾驭信息时代的程度,因此差分机的普及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不平等,也使战争变得更为残酷。

换个视角看人类历史

如果让某种技术出现的时间大幅提前,比如将电视机、录音机和照相机等现代社会中司空见惯的物品,突然拿到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古人面前,他们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也许,他们会享受由此带来的便利,但同时也很可能因为无法理解这些物品的工作原理,而认为它们是魔法用具。这正如英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所言:“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

元代人伊世珍撰写的《琅嬛记》里,就有一些难以判断究竟是属于科幻小说还是史实记载的文段:一位乡绅从渔民手中买下了一面圆形的“宝镜”,此后,他常常能从镜中看见一些穿着怪异的人,走过一条不知是哪里的街道;神奇的“七宝灵檀几”被人抬进了书房,它的桌面上能显示文章、检索典籍和药方,还能回答一些关于家务事的问题……如果用现代人的思路来理解,这两件古代“宝物”几乎就是今天随处可见的摄像监控设备和台式计算机!

另一方面,即使有某种未知的机制使一些现代高科技物品出现在久远的古代,它们也会很快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最多会在典籍中留下几则奇闻轶事性质的模糊记载。这是因为,支撑它们运转和维护的技术远未出现,所以它们用不了多久便会失去“魔力”,而历史也会恢复到“本来的样子”。不过,这反而给了科幻作家们想象的空间。他们有可能从古代典籍和传说的模糊记载中寻找灵感,再以此展开故事,并设计一个合理的结局。

早在19世纪末,美国文豪马克·吐温就在《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中做过这样的尝试。在这部小说里,一位19世纪末的美国人来到了1000多年前的亚瑟王时代,凭借自己掌握的现代天文学知识成功“预报”日食,由此成为亚瑟王的重臣,并随即发起了工业革命。亚瑟王死后,这位美国人被敌视科技的魔法师梅林设计催眠,沉睡到19世纪方才醒来,并发现工业革命正重新开始。

中国科幻作家钱莉芳的《天意》,则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时期,并将《史记》对韩信的记载,与古代中国人关于伏羲的神话故事结合起来。根据这部小说的设定,伏羲其实是一位想要在地球降落,却误把海洋当成陆地因而损失了飞船的外星宇航员。他拥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极长的寿命,还拥有一定的时间旅行能力,这使他有充足的时间采取措施回到母星。他决定启蒙还在茹毛饮血的中国先民,只要他们的文明发展到可以实施填海工程的程度,便能与他的时间旅行能力配合来阻止当年的事故,但“重写历史”意味着人类将重新陷入蒙昧。伏羲試图扶植韩信来实现这一套计划,却被韩信识破并遭到韩信的刺杀;而后,逃得性命的伏羲设计了通过刘邦诱杀韩信的计策……

这些从历史典籍和传说中汲取灵感的科幻作品,往往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们既为科幻家族带来了引人入胜的新成员,也为读者提供了看待和思考历史的独特视角。

猜你喜欢

亚瑟王梅林变形金刚
LY-70:防空领域的“变形金刚”
可爱的“变形金刚”
吃梅子
《亚瑟王:斗兽争霸》23分钟片段抢先放映
像妈妈一样
像爸爸一样
变形金刚
衣柜界的“变形金刚”所有收纳难题都不是问题
“非凡母亲”肖梅林
失去神话光环的亚瑟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