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教学的“语言图式”构建

2017-08-23张燕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老麻雀翠鸟图式

张燕

【摘要】本文以散文教學中学生“语言图式”的构建为话题,从“读懂散文的语言结构,悟出散文的语言功能,内化散文的语言表达”三个方面进行探讨。通过还原追索、品评体味、比较赏读等教学策略来丰富和构建学生的“语言图式”,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

【关键词】语言图式 散文教学

“语言图式”是一个完善的写作结构,即可以快速选择、准确运用合宜得体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材料,以表达独特的内心情感和生活体验,并能自觉运用于所要表达的人、事、物。实现学生“语言图式”的构建和丰富,有效构建学生的语言素养,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关键因素。

优秀的散文作品,无不追求精准的言语表达。那些个性化言语所表现的,是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的感官所触、心绪所至。阅读散文,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

我们以散文文体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构建学生的“语言图式”。

一、读懂散文的语言结构

散文的教学价值之一就在于品味语言之美,读出那个特别的味道来。我们教学散文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还原追索、品评体味、比较赏读探寻其独特的语言结构。这是学习散文语言的基础性工作。

1.同质语言结构的比较

老舍的《母鸡》中有这样一段话: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而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学生第一遍阅读能读出这是老舍对母鸡叫声讨厌的描写,然后我们继续琢磨其语言结构,就不难发现,这些句子都是“展开动作+联想”的写法。

同样《麻雀》一文的句子: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在学习《母鸡》语言结构的基础上,学生就不难发现这也是一种类似的语言结构,也是“展开动作+联想”的写法。

这样同质语言结构的材料放在一起比较学习,可以让学生从众多的语言材料中“举三反一”,对这种语言结构形成一定的印象,为构建自己的“语言图式”奠定一定的基础。

2.异质语言结构的比较

《翠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写出了翠鸟动作的敏捷: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起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段话中先用小鱼的机灵来衬托翠鸟的动作灵敏,然后用了连续性动词来描写翠鸟的动作特点,最后又用苇秆来侧面写出了翠鸟动作的敏捷。这种写法是围绕一个中心意思“翠鸟动作敏捷”多角度展开叙述的并列式段落结构。但是丰子恺的《白鹅》写鹅的高傲,先是用概括的句子: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然后,再分段具体描写。而且每一段也都先是概括,再具体写。

这两种段落进行比较,学生就会认识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的两种不同语言结构,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图式”。这样的众多同质或异质的语言结构发现和积累,有助于学生形成其广阔的“语言图式”。

二、悟出散文的语言功能

语言教学光是认识语言结构还是不够的,还要去体悟语言的交际功能、特点和规律,丰富语用经验,获得必要的语用方法和技能。体悟语言表达功能后也会更进一步地认识语言结构,两者相辅相成。散文的语言表达功能独具特色、色彩纷呈,我们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置换比较,体会散文语言的精准和妥帖

屠格涅夫的《麻雀》一文中,这样描写老麻雀面对猎狗从树上掉下来的情景:“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这段话把老麻雀比作石头是非常经典的语言,写出了老麻雀掉下来速度之快、来势之猛,无畏无惧的伟大母爱。这一比喻的精妙之处到底在哪里呢?我们可以采用互换比较的方法: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片树叶似的飘在猎狗面前。一比较,很明显这个比喻是不行的,那是因为当时的情况不同。如果,当时老麻雀是看到一群小麻雀在玩耍嬉戏,那么就应该用“像片树叶似的”。这样的比较,让学生明白了在特定的语境中语言的变化,不同语境不同语言,这是语言功能的一个方面,从中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散文语言的精准和妥帖。

2.常异比较,体味散文语言的个性与魅力

如《趵突泉》一文中是这样写小泉的: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

老舍先生的排比句式明显不大严谨和工整,这是相对“异常”的写法。如果我们把这些“有的——有的——有的——”的语句表达都换成一种比较工整的句子;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有的像大大的灯泡,有姿态地摇动上来。有的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美丽地呈现在大家面前;有的……

这样一比较,就发现老舍先生写小泉的句子节奏很灵动,很活泼,把小泉不同的有趣姿态写得淋漓尽致。这样貌似“零乱”的语句恰恰把小泉的特点写出来了,如果用修改后的句子,就没有了那种丰富感和灵动感。从中体会到了原文语言组合所具有的灵动活泼的表达功能,这也是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搭配之美”,彰显了散文语言表达的个性美。

3.同类比较,体味散文语言的丰富与意味

同样是老舍的文章《猫》和《母鸡》,如果我们结合起来比较,就会发现两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功能的不同。《猫》的语言就像聊家常,平白如话,还用了好多的语气助词,这种语言表达使老舍把猫当成自己孩子一样疼爱的情感溢出纸面,话里话外满是怜爱和欢悦。而《母鸡》一文,则是先抑后扬,特别是写母鸡叫声讨厌的语言表达,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这种讽刺的笔调入木三分,又那么诙谐有趣,读来让人哭笑不得。同一个作者,不同的语言表达搭配不同的内容,让语言表达功能特别明显。

再如上文提到老舍写趵突泉小泉的排比写法,如果再和《桂林山水》里写漓江的水的句子比较: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同是排比句,同是写景,同是经典语句,两段排比句的表达方式明显不同,就是因为不同的景物特点要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这就是语言的表达功能,也是散文语言的丰富和意味。

三、内化散文的语言表达

要形成学生的“语言图式”,光是认识语言结构和感悟语言功能还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不断地运用和实践,让一些静态的、僵化的语言陈述性知识慢慢变成学生的个性化言语系统,内化成自身的言语能力。

1.相同事物不同表达方式的仿写

如冯骥才《花的勇气》写花的句子: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而陈醉云《乡下人家》中也有写花的句子: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儿株花,芍(sháo)药,凤仙,鸡冠(guān)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花的勇气》这段话从颜色、数量、形态来写小花,作者赋予小花一种情感,一种力量,一种意象的无形晕染。在写法上一是短句排比的紧凑连写,一气呵成。虽在写花,却能读到作者一颗激动的心。而《乡下人家》则没有按常规写花的颜色、形态、香味等,而是从开放时间和一种貌似矛盾的一个特点(朴素和华丽)来写门前的花,写出了乡下人家各种花独特的美。相同的事物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就用了不同的语言表达。这种异质的语言材料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为以后的灵活运用打下了基础,这是“语言图式”的顺应和丰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也来写写自己平时看到的最喜欢的“花”等植物,这种仿写的过程就是运用语言结构的过程,也能激活自身的“言语图式”。

2.不同事物相同语言结构的仿写

不同的事物却可以用相同的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巴金《鸟的天堂》写鸟的句子:“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我們发现这和冯骥才《花的勇气》里写花的语言结构是相似的:都是多角度来表现事物。然后再让学生迁移运用:课间的校园变得热闹了,到处( ),到处( ),( )的、( )的、( )的、( )的,有的( ),有的( )。

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不断地拓展了认识,内化了语言表达,这对以后自己的言语表达是很有帮助的,这也是“语言图式”的同化和构建。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3]薛法根.为言语智能而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老麻雀翠鸟图式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笑翠鸟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诗意建模,表达入格
常常想起人间的美好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荷载图式探讨
《麻雀》教学设计
好比喻要细品慢嚼
超越万物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