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情
2017-08-23黄福正
黄福正
我是从小到大吃土豆长大,伴随着土豆的春种、夏锄、秋收、冬储,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如果你只见过土豆,吃过土豆,而不了解它的种植和田间管理等一系列程序,那你就算不上个内蒙人,至少不是在内蒙农家长大的人。土豆,内蒙当地人叫“山药”,它的大名又叫“马铃薯”,在内蒙乃至整个华北地区都种植,是人们餐桌上的主要菜肴之一。然而土豆是好吃,但它的春种到秋收却要经历一番艰苦复杂的劳作。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种植土豆有着亲身的经历。
春天到了,首先要选种和制种。选种时,要把储藏了一冬的土豆从土豆窖里取出,把土豆用刀切成几瓣。但你可要注意了,不能随便乱切,一般一个土豆都有四到五个“眼儿”,要保证切开的土豆每一瓣上必须有个眼儿,因为每瓣土豆有了眼儿,种在地里才能生根发芽,没有眼儿,称为瞎眼,也不能长出土豆苗,这样一个土豆按眼儿切成四到五瓣就行了,小的土豆切成两瓣即可,这就是选种和制种的过程。上世纪六十年代,种土豆还是过去传统的耕作方法,那时,我作为回乡知青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种土豆是我务农的一项。生产队套上两头耕牛,拉一张犁在前面耕翻,我在翻过的地里挎上盛粪的簸箕撒粪,发酵过的农家肥酸臭味扑鼻,遇到大块粪还得用手捏碎。后边再有社员撒种,也叫“溜土豆”,每隔一尺以上溜一个土豆籽种,再由牛拉犁把粪和籽种翻埋上,然后再把地耙平,这样循环往复,算是把土豆种上了。一张犁一天也就种两到三亩,如果天气不好,遇上刮风,那就苦了种地人,都要饱尝“满面灰尘烟火色”,“汗水湿透破衣衫,只瞭见黄尘瞭不见人”的滋味了。
土豆种上后到半个月以后,小苗便破土而出,拔出黄绿的嫩芽,特别可爱,这时如有一场及时雨,小苗会很快支出很多嫩叶逐渐长高变粗,等小苗长到一尺多高的时候,便开出白花,远远望去,绿叶随风摇摆像是向辛勤培育它的庄稼人点头微笑,这时,开始锄地了,要把小苗周围、垄道的杂草锄掉并使土壤疏松。风调雨顺时,所有庄稼长势良好,但老天有时,一年半载不下雨,这就苦了地里的庄稼,更焦心的是种地人。我体验过“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的感受。那时候,农村水利灌溉条件差,机井配套设备落后,除一部分土地能浇水外,大部分土地得不到浇灌,庄稼人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一年降雨多了,收成就好,降雨少或者不降雨,就是旱灾年,农民就要忍饥挨饿、度荒年、受煎熬。
金秋十月地里的庄稼都成熟了,放眼望去,一片金黄,正是“喜看庄稼千重浪,农人地里收割忙”。丰收使庄稼人喜在眉梢笑在心,辛勤的汗水终于浇灌出丰硕的成果,开镰的时节到了,待地里的高粱、玉米、谷子、黍子收割完毕,就要“起土豆”了。那时起土豆都是以生产队集体劳动完成的,男人们用铁锹把生长在地里的土豆挖出来,女人们提着箩筐捡土豆,土豆成堆后生产队的车倌套着马車或者牛车再把山药拉回生产队的“场面”里,生产队收割完的所有庄稼都堆放在“场面”里,等待着碾打成颗粒后,再分到社员各家各户,土豆也是如此。
要存放土豆,就要挖个土豆窖,那时每家院内或院外都要挖个2米深的土豆窖,用来冬储土豆,使土豆保鲜,再在窖顶上覆盖上柴草,以防冻,这也是庄稼人辛苦一年的主要储存,每户冬储至少500斤,多则1000斤,有了这些土豆,庄稼人心里就踏实多了,要吃一个冬春,但不能吃完,要留下第二年春天的土豆籽种。
辛勤劳作一年的庄稼人,可以坐在冬天的热炕上尽情地享用由土豆做成的各种美味佳肴了。一曰“土豆稀粥拌炒面”。将土豆不去皮切成两到三块,放入开水锅里煮半熟,然后再把谷米或糜米放入锅熬熟后,盛在大盆里放在炕上,全家人每人一碗稀粥,再拌上炒面,就点自家腌的咸菜,每人吃上两三碗,吃得津津有味,其乐融融。这是早餐和晚餐。二曰“莜面焖土豆”。内蒙农家人吃莜面也相当会吃,品种繁多。如“莜面窝窝”“莜面饸烙”“莜面鱼鱼”“莜面洞洞”“莜面饺饺”“神棍儿条条”“燕含柴”等等,但这些都离不开土豆的伴随和配合,有了土豆,莜面才吃得香、吃得饱,耐寒又耐饥。难怪当地有句俗话:“三十里的莜面,二十里的糕,十里的荞面饿断腰”。三曰“土豆炖牛肉”。将牛肉放在锅里炖,炖熟后,再加入土豆一起炖上半个钟头,便可出锅了。这道菜应算是农家的上档菜了,当然也是农村、城市办喜庆宴席的主要菜肴了。
关于土豆做成各种菜肴的例子举不胜举,也不仅限于以上三种,土豆在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备受青睐。在困难时期,土豆加野菜解决了人们的果腹之忧,如今生活好了,富裕了,人们还没有忘记土豆,也离不开土豆。现在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早已代替传统的耕作方式,牛拉犁、马拉车、人工播种已成为过去。但我们要铭记历史,那时候我也亲身经历了土豆的种、锄、收、储,这里有艰辛也有收获,特别是我在种土豆、撒大粪的那一幕,作为美好的回忆,永远镌刻在我生命的里程碑上,也成为我后来攻坚克难,笑对人生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