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食品vs国产食品
2017-08-23云无心
云无心
吃很简单,每个人都会;吃很复杂,我们被真真假假的信息包围!所谓真相,是全部的事实和事实的全部。我不试图说服你什么,也不试图劝阻你什么,只是把关于食物的真实信息告诉你。
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2017年第72号通告,抽查了519个批次的食品,其中有80个批次的乳制品,而这80个里有3个批次的乳制品样品不合格,都是进口产品,分别是德国产的一款纯牛奶和美国产的两款奶酪,三款都是微生物超标。
进口食品,在我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安全”“可靠”“优质”的象征,就跟我们总是把“出口”作为产品优质的象征一样。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从监管上说,一种食品要出口他国,或者从他国进口,都需要满足双方的监管要求。而世界各国对于进口的食品,总是会有更严格的监管流程,比如对于厂家的资质要求、每批产品入关放行前的检验检疫等等。理论上说,通过合法规范渠道进口的食品,的确不应该出现安全方面的问题。
但是,食品是一种实质上“动态变化”的商品。检验检疫,也只能针对关键指标在某个時间点上的状态。对于微生物指标,“检验合格”并不意味着在整个保质期内就“一定合格”。进口食品经过的物流和存储条件要比国产食品的更为复杂,出问题的可能环节也就更多。也就是说,在保障微生物安全上,进口产品要克服的困难比国产食品更大。
而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进口食品就需要在工艺上付出更大的代价。比如巴氏奶,国产牛奶一般做7天的保质期,而这样的保质期进口产品根本无法实现。所以进口“鲜奶”就只能进行更彻底的杀菌,从而获得更长的保质期。
此外,在远途和长期的物流中,也还是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比如这次抽检中,一贯被我们视为“严谨”“高品质”的德国产纯牛奶出现了细菌超标,是很令人惊讶的。纯牛奶经过超高温杀菌和无菌灌装,理论上说放多久都不应该出现细菌问题。这也说明,“声誉”和“形象”并不能保障食品安全,产品品质如何还是要靠事实来证明的。
当然,我们平常经常看到国产食品检测不合格、被曝出违规生产之类的新闻,让我们对于“国产食品”很缺乏信心。其实换一个角度来想,被曝出问题的食品,往往都是中小型企业的产品,而在正规食品销售地销售的国产食品,一般是由有着良好质控和监管的企业生产的,这些国产食品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不比进口产品来得更高。
此外,还有许多人喜欢进口水果。就水果而言,不管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存在安全问题的可能性都不大——所谓的农残问题,是被过于夸大了。而且大多数水果都是可以去皮再吃的,即便是有一点农残,也不足为虑。而进口水果为了满足储存运输的需要,从品种到采摘时间,都不是把“好吃”和“营养”作为优化目标。进口水果的优势,往往也就只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显得更好看、更有“档次”而已。
在微博上转发食药监总局的那份通报的时候,笔者评论说:“作为在国外待了很多年的食品从业者,我在国内就几乎不买进口食品,原因是:贵,但并没有与价格相配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