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2017-08-22马克

神州·上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流变基本特征

马克

摘要: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流派比较多,每个流派均将当时的精神面貌体现出来,是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本文着重的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流变、基本特征作出论述,旨在为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古代哲学;流变;基本特征

前言:

先秦子学、两汉经学等均属于中国古代哲学中包含的流派,无论是哪个流派秉持的主要思想,均对当代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流变与基本特征有利于更好的指导现代研究,并促进我国现代社会的良好发展,由此可见,本文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古代哲学概述

中国古代哲学大约在殷、周之际萌芽,春秋末期时成形,发展至战国时代后,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至今,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史已达3000年之久,从其发展历程来看,经历了上古哲学、诸子哲学、封建哲学3个历史阶段[1]。叔兴论“阴阳”“吉凶”、伯阳父论“地震”等属于中国古代哲学开端的标志性事件,均属于当时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做出的解释。历史机缘是中国哲人出现的特性之一,导致中国哲人兼具中国哲学、中华民族的性格,“推天道以明人事”为中国哲人推崇的思想,使入世品格成为中国哲学的鲜明特质之一,人事为中国哲学的关注中心,从而让忧伤总是伴随着中国哲人,其所提出的哲学理念也具有当时的时代特色。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演变历程

(一)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

先秦哲学开始于先秦时期,此时期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以儒道两家最为杰出,《庄子·天下篇》中说:“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先秦时期,儒家属于原始的儒家,由孔子创建,其弟子颜子、曾子等均属于儒家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春秋战国时期,天下无道且战乱纷争,因而产生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为“爱人”,仁性为人所共有的,同情心、恻隐心与生俱来,对于他人的苦乐,均能形成共鸣;第二为宽容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主要主张,强调的是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由己之心去理解、推知他人之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发扬视人犹己的高度的同情心。第三为孝、忠,子女孝敬父母、弟弟恭敬兄长、臣子忠于君主等均属于忠、孝的表现。孔子提出儒家思想的目的在于对人们的修养做出规范,进而对人际关系做出调节,使社会处于和谐共处的状态中[2]。孔子的“重民”思想深远的影响着当时的政治及后世社会的发展,也为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道家形成于先秦时期,对心理、思维、精神等均产生深刻的影响。老子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五千言《道德经》,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道家思想的核心为“道”,对宇宙万物的产生及演变做出说明,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提出“反者道之动”的思想,认为事物均具有两面性,这两面既对立又统一;在老子“道法自然”观点的基础上,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做出继承与发展,认为天地由“道”产生,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灭。除儒家与道家外,墨家与法家也为先秦哲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均对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汉朝时,实行的文化政策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标志着两汉经学哲学流派的开启。两汉经学属于经院哲学体系,特色是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做出宣扬,董仲舒为两汉经学的代表人物。董仲舒认为,天与人均具有阴阳,由此使天与人之间会相互的发生感应,而五行生胜引发阴阳消长,导致世间万物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四季的变化、人喜怒哀乐的变化等。同时,天的意志、德行始终存在于此种变化中,天给予恩泽时则表现为阳,实施刑罚是则表现为阴[3]。在天人感应的基础上,董仲舒还全面的、系统的神学论证了主从关系,如君主臣从、父主子从、夫主妻从,并将五常之道提出。两汉经学哲学思想的提出,表明儒家思想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

(三)儒家经典思想的新解释

玄学产生于魏晋时期,阐述儒家经典时利用老庄思想,分庭抗礼经学,何宴、嵇康、阮籍等为主要的代表人物,主要研究对象为《易》、《老子》、《庄子》“三玄”,中心为“有无”问题的辩证,探究的基本内容为世界本体,哲学目的为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解决。玄学产生后,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对学问越来越注重,鄙弃仕途,格外关注精神上的自由,文化艺术在玄学作用下得到良好的发展,形成的艺术杰作也空前绝后。

(四)佛教中禅宗流派的诞生

印度佛教传入后,至唐代时,已在我国发展、消化600多年,并衍生出了中国化的佛教哲学,禅宗为其中最具影响、源远流长的宗派之一。禅宗在佛教思想中融入中国传统哲学,精炼的提取哲学思想,使其更为世俗、更为哲学。站在人生哲学的角度,儒家乐天知命、道家无为不争等思想均渗透到中国佛教的人生哲学中,深远的影响了后世社会公众对心理,尤其是知识分子,影响极其消极[4]。

(五)儒学与佛道融合后的思想

儒学思想发展于宋朝、明朝时,迈进新的发展阶段,产生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主干为儒学,将佛道的智慧充分吸收,形成自身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改体系中心为理气论、心性论,周敦颐、程颐、程颢等人共同创建于北宋,南宋时期成熟,朱熹为集大成者,建立起相对比较完备的理学体系。儒学发展历程中,宋明理学重要阶段,显著的提升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水平,应肯定其理论意义与价值,但在封建社会后期,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导致其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宋明理学压制、扼杀人性,使人们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当中。

三、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征

纵观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不论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是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均体现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对人性格外注重: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在研究哲学问题过程中,出发点多为生活实践,因此,研究重点之一即为人生。无论是儒家哲学思想,或是道家哲学思想,均是认识生命、认识人生、向往人生某种境界而形成的研究结果,这也说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对人生十分重视。第二,对知行关系尤為关注:中国古代哲学家在研究时,特别关注知行关系,知行关系统一了理论的理性与实践的理性,对于践行尽性、履行实践十分偏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为孔子的理论之一,本质上来看,就是在时间过程中获得乐趣[5]。理论体系的构建并非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乐趣所在,他们所感兴趣的是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当然,中国哲学家们重视的践履主要体现在德行方面,不是生产实践。第三,倡导道德:从本质上看,中国古代哲学属于道德哲学。在儒家与道家的哲学思想中,第一要义均为道德实践,经道德实践,促进人道德修养水平的提升,最终,促进社会在良好的秩序中发展,人与人在道德的基础上互动。第四,研究和谐理念: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直十分重视和谐。《易经》指出,最好的和谐是指至高无上的和谐,而张载则表示,道就是太和,整体上的、最佳的和谐状态即为道,而且矛盾与差别均包含其中,和谐的意义更高[6]。中国古代哲学对人与人的和谐非常注重,君臣、父子、夫妻均处于和谐当中,方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第五,重视人的直觉:对于形式方面的精密论证,中国古代哲学并不注重,而注重生活实证,或者人的直觉,经体验后产生感悟,从而解开之前存在的疑惑,并贯通于日常经验中,记录后即成为哲学作品。由于记录是所得所悟,因此,在我国古代的哲学著作中,论证的严密性与结构的逻辑性并不如西方哲学著作那么强。

结论:

中国古代哲学历经多年的发展,形成众多的哲学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通过研究其发展历程及特征,良好的构建现代哲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梅良勇,李娴.论张岱年对探索中国古代哲学发展规律的贡献[N].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16-119.

[2]胡海波,荆雨.中国古代哲学“悟道”思维与“德性”精神的文化传统[N].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4):160-169+253-254.

[3]王玉樑.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实事求是思想[J].天府新论,2015,(04):77-84.

[4]周光迅,何莹子.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构建现代生态哲学的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02):118-123.

[5]裘梧,吴锦娟,林建平,等.基于中医思维培养的中国古代哲学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2,(06):27-30.

[6]陈锦函.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质[N].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07):147-148+156.endprint

猜你喜欢

流变基本特征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国外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借鉴
长株潭水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保护修复
浅谈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霸王别姬:在流变中书写性别
唐宋草书流变与唐宋文化转型
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和核心构件
中国古代军队系统管理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