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7-08-22李玲

神州·上旬刊 2017年7期

李玲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关键能力,是数学课程的价值所在。数学核心素养也是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本文从以情激情,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疑激思,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以趣促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问导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四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以情激情;以疑激思;以趣促学;以问导学

数学核心素养反映数学的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公民所必备的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格和满足自身发展、社会需要的关键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关键能力,是数学课程的价值所在。数学核心素养也是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下面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以情激情,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情感是学习的内因,也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十分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个性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情感的体验。教师有情感地教,学生就有情感地学,所以教师要用自身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情感转变。首先,教师要将“整个心灵献给儿童”,要以自身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执着追求,了解学生,爱生勤教,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由喜欢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主动亲近学生,并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要循循善诱,耐心帮助;在学生发表别出心裁的意见时,要虚心听取,公正评判;在学生进步时,要及时表扬鼓励,点燃他们希望的火花……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用和蔼可亲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使他們乐于与教师合作,在民主、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好数学。

二、以疑激思,激发学生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质疑问难,教师就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并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使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烈的情绪从事进一步的学习与思考”。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特征》时,我先让学生在师生游戏的情境中,发现教师不需动手只用“看"的方法就能很快地判别出任意一个数能被2或被3、或被5整除。这时,学生感到好奇,迫切要求知道其中的秘密,我适时让学生质疑:老师“看”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呢?这样学生产生了急需了解的渴求,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又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在视觉和触觉、运动觉协同感知事物的同时,内部语言悄悄地展开了思维,使他们在操作中,获得表象,同时又推动着他们进行质疑。因此,操作活动也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乐于质疑的一种主要形式。由此可见,学生乐于质疑,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三、以趣促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智慧、灵感的源泉,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核心素养之一。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适应儿童特征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1.有趣的开头

充满情趣的开头,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强烈欲望。如教学“比的意义”时,我有意识地提出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我们每个同学的身上都藏着有趣的‘比,你们想知道吗?”学生听后,异口同声地说:“想!”抓住这一契机,我风趣地说:“你两臂伸开的长度与自己身高的比大约是1:1,胸围周长和自己身高的比大约是1:2,脚的长度与自己身高的比大约是1:7,绕拳头一周的长度与自己脚的长度比大约是1:1……你们有兴趣探讨‘比的意义吗?”顿时,教室沸腾起来,学生有的伸开两臂量自己的身高,有的绕拳头划一周比划脚的大小……这样导入新课,激发起了学生对新知学习的兴趣,使新课学习得以顺利进行。

2.课中兴趣盎然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灵活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如直观启发、学具操作、实验演示、实践测量、游戏竞赛等,为学生营造乐学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学“相向运动应用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相向运动”“同时出发”等概念,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请两位学生同时从教室的两端面对面行走,直到相遇为止,并提问:“这两个同学是从哪里出发?是不是同时出发?他们走的方向怎样?最后的结果怎样?”……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了“相向运动”的关键要素,掌握了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课后趣味犹存

一堂好课的结尾,能让学生感到“课虽尽,而趣味无穷”,因此精心设计一堂课的结尾尤为重要。如教学“倒数的意义”时,下课前,我设计了一道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的填空题:“ ■×( )=( )×9=■×( )=( )×1■=1.5×( )。”这道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大多数学生根据“倒数的意义”填对了。在表扬学生后,我说道:“这道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还有多种填法,同学们下课后再想想,明天上课时再回答。”这样尽管下课了,学生仍积极思考,盼望明天数学课的到来。

四、以问导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表现在思考数学问题时的灵敏程度,接触事物的实质快,思维效率高。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速度训练,并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形式的训练,这一些,主要来自高效的课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时,教师应及时揭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使学生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积极探索,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导他们大胆提问。课堂上不会发问,不敢发问的学生,不是思维敏捷的学生。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通过教学实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策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才能着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备良好思维品质,我们的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