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的国粹
2017-08-22杨皓然
杨皓然
摘要:紫砂陶刻技法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其魅力深邃悠远。如同其他技艺一样,面对纷繁复杂的21世纪,紫砂陶刻艺术也需要新的创意与提升,才能使紫砂事业继续蓬勃发展。
關键词:紫砂陶器;陶刻技法;刀法技巧;陶刻艺术的创新
紫砂是中国陶瓷艺苑中的瑰宝,它以紫砂泥为原料,经精心设计制作,极具东方特色富有鲜明的地域性。而在其数百年的发展中,作为重要装饰手段的紫砂陶刻艺术,也随之变化、发展和丰富起来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装饰工艺形式。
紫砂陶刻大多以中国传统书画为题材,尽管它与纯粹的书画创作有相同的意趣追求,但因二者所需载体不同工具也不同,加之紫砂器本身具有材质与造型的美感,必须多角度地将绘画、书法与器皿协调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同时,又能完整表达创作意图。所以在创作时,书画结构就需要整体疏密相间,布局错落有致,画面虚实结合。
陶刻学习之初并非难事,只需反复练习,就可掌握一般雕刻技巧,但是若想达到一定艺术高度,则绝非易事了。作为艺术创作者,必须要有扎实的功底和高超的技艺,它是实现作品艺术性的基础。而创作者艺术修养的高低则决定了作品是否形神兼具、和谐统一,是否具有艺术价值等。
要想不断提高自身的陶刻技艺,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是我们现代陶刻艺术者的一条必经之路。只有将传统文化精髓融会贯通,才能真正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陶刻语言,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优秀作品。
紫砂作品可供刀笔驰骋的天地很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刻出无限的意境,是每一个紫砂陶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想寻求陶刻技法的突破,不得不细细品味作为主要题材的国画艺术。国画在题材上,分为人物、山水、花鸟;在技法上,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
当笔者尝试让工笔与写意在紫砂陶器上发生碰撞的时候,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做到主体形象的准确。突出主体的同时,注意它与所处周围环境的关系。
秋趣苹果缸(图1),该作品沿用了传统苹果尊的器型特点,古朴庄重,丰盈浑圆,以花鸟写意为主,辅以工笔勾勒,创作构图疏密有致,刻工随性而不随意。
秋日一个慵懒的午后,一对白头翁站在荷叶上,脉脉含情的注视中,享受着这难得的悠闲时光。整个画面中,写意荷叶运刀深浅不一、宽窄相间,充分表现出墨色浓中有淡、淡中有浓的变化及由远及近的空间感。鸟和荷花的雕刻,在羽毛和花蕊处,尽管笔墨构图简练,但作者结合工笔的运刀方法,刻画细致入微,将羽毛的蓬松感和花蕊的轻柔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更体现出作者娴熟的雕刻技巧,也增加了画面的感染力。
其次,注意画面的虚实结合。近处稍浓,远处稍淡,有聚有散,有疏有密,笔触活泼生动,画之实处不忘留虚处,尽量实践和体验古人所说的“惜墨如金”的妙处。
夏趣挂盘(图2),设计构图为仿宋代工笔画风格。自古在陶瓷器形上有着“一方顶十圆”之说,由于方形器皿制作难度相对较高,为了增进紫砂陶制作技术,笔者选择在紫砂方盘上进行尝试。
盛夏时分,静静垂柳上,四只麻雀正为争抢一只刚被逮的小虫而骚动不已,你争我夺,不亦乐乎。
整个画面,以线条为骨架,用不同的刀法体现出中国画的笔情墨趣。所刻垂柳,线条细致流畅、转折自如,充分展现出柳叶宁静柔美的质地。麻雀的羽毛部分运用“单刀丝毛法”,依照鸟类的羽毛走向逐根刻出,此法严谨细腻、真实自然,是工笔画鸟类刻法的基础技巧之一,鸟儿活泼灵动的天性在作者的刀锋下表现得酣畅淋漓。这一静一动的配合,有疏有密的映衬,使整体作品充满欢乐而又温馨的气息。
再次,以意传神。要想做出好的陶刻作品还是需要向诗歌、散文、哲学等其他文化和现实生活的点滴中汲取养分,只有提高作者本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在创作的同时使作品自然而然的流露出天然不雕的率性,体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
笔者经过多年探后索,在紫砂陶刻、用刀方面都有了新的拓展,使陶刻的表现技法更加丰富、细腻,陶刻风格更加鲜明、独特。在紫砂不同器形的运用上也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从而使陶刻作品具备了独有的枯涩感、斑驳感和沧桑感。这正是众多中国陶刻家毕生追求而不得的。将国画中写意、工笔画的意境和美感凝练为陶刻技法,是极具成功的探索,尤以像刻荷叶及树枝最为可观。行行迟迟,欲止还进,欲进还止,轻重浓淡尽现而金石味存焉,即便是紫砂小品,远观近觑,亦皆相宜。只以刀代笔,并能在一“刀”之中刻出墨的浓淡轻重,这在中国陶刻史上也是极为鲜见的。
结束语:
紫砂陶刻艺术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历史重现功能,它的传承和发展既是古代手工艺者智慧的结晶,也体现了现代人对紫砂陶刻艺术的审美诉求。它的创新则需要一代又一代紫砂艺术家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内涵。唯有传承与创新紧密结合,使其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实现紫砂陶刻艺术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熊寥,《陶瓷美学与中国陶瓷审美的民族特征》
[2]顾景舟,《简谈紫砂陶艺鉴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