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象牙雕刻的主题创新
2017-08-22倪久晋
倪久晋
摘要:我国象牙雕刻的历史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界的一个奇葩。然而,由于在强调继承传统的同时,普遍缺乏创新的观念,被有形的、无形的框框束缚了手脚。笔者认为,关注艺术的文化精神性胜于关注程式的技术与技巧,也就是说艺术的发展,既要在技艺上有所突破,而更重要的是在作品的主题上创新。
关键词:象牙雕刻;主题;创新
常州象牙浅刻艺术源远流长,始于明代,清代繁盛,曾被招为宫廷牙作,是江南派的代表。明末,常州地区出现了象牙浅刻“皮雕法”的大家张希黄。晚清以来,又相继出现了周之礼、张楫如、吴昆、薛佛影、闵雅兴、杨雪芳等一大批名家。发展到当代,常州象牙浅刻已与北京立雕、广东镂雕一起,成为当今中国象牙雕刻的三大流派之一,现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
常州象牙浅刻在表现形式和工艺技法上,在继承清末江南派和近、现代海派艺术的基础上,适度吸收了竹刻、绘画、书法等传统艺术特色,大胆突破了“线画”的传统,创新浅刻刀法,刻出了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敷色神韵,同时又融入现代美术元素,使作品不光体现出传统象牙浅刻的底蕴,而且更符合现代审美要求。图案奇峭清新,气韵生动。刻山水,壮美天涯咫尺于牙面,意境深远;刻书法,铁划银钩,刀刀见功力,显示出笔墨的意趣和韵味;刻花卉翎毛,似能感其动,闻其声,给人以栩栩如生的艺术魅力。而其中的微刻,则以创意动人,以精细悦人,作品风格精致典雅正是其审美价值的最高体现。
然而在强调继承传统的同时,创新呼声在行业内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现在不论“大师”还是经营者,普遍都缺乏创新的观念,滞留在老祖宗的“成就”中,被有形的、无形的框框束缚了手脚。原因就是工艺美术设计师“匠气”太重,艺术味太少。所谓工艺美术,就是要“工”与“艺”完美结合在一起,“工”要巧夺天工,“艺”要创意到位,作品的材质、创意、技术,都要名副其实。因此要敢于创新,敢于探索。民间工艺不仅做工要精湛,还要赋予新的文化内涵,给人美的享受。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叉与融合也会不断地进行,在中国文化大发展与大转型的进程中,当代中国艺术要走怎样的路子呢?笔者认为,关注艺术的文化精神性胜于关注程式的技术与技巧,也就是说艺术的发展,既要在技艺上有所突破,而更重要的是在作品的主题上创新。首先,必須要清楚中国文化精神的理想是真、善、美;其次要明白中国文化精神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精神自由与人性的解放;还要懂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品格是知行统一,即追求作品与主题的统一、现实与理想的统一、思想与行动的统一。从这种意义上讲,发掘经典、发掘典范对于当今中国艺术品的发展至关重要。那么,我们至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挖掘经典和典范这个重要主题。第一,具有时代气息,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第二,突出中国艺术审美的品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及市场价值;第三,反映先进文化形象,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出新,在表述内容上反映当下人文精神。
文化的进化与发展史告诉我们,在漫长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能够让我们体味与体验中国文化精髓的,不是大声的说教与所谓的泛意识形态化的认识与体制,而是经过时间的洗礼而愈发清晰、愈发光彩照人的典范与经典。笔者从事象牙浅刻艺术40多年,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地独创了“寓目、胸臆、灵发”三步工作法,也就是说,从作品到作者,从外而内先读透原作,再把创作的原型熟记在心,渐渐化作自己的血肉,最后达到胸有成竹的地步。然后在雕刻前启动灵感,形成强烈的创作冲动,从而做到下刀如有神。
由于传统雕刻的创作思想、方法的烙印深刻,虽然作品在全国省市多次获奖,被评为省级工艺大师,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创作观念的滞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等。此外,我在多次参展中发现,好多的如看图识字式的具象的作品让人觉得乏味,这是现代审美对当下艺术作品提出的新要求。因此,笔者常常在思考,我们这一代艺术工作者,如何将新观念、新意识与传统手艺、传统题材进行有机的融合和锐意的改革,以适应社会与艺术发展所提出的更高要求。为此笔者在近年来的常州象牙浅刻艺术创作中,特别注重了主题创新,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感悟。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从年前起笔者就不再参加任何比赛,而专心创作一件向新中国六十华诞的献礼作品。笔者首先就想到作品的主题要有时代感,要有正能量,要有震撼力,这个主题应该是中化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于是,笔者经过反复思考,选取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事件作为创作题材,用象牙浅刻艺术形式再现这个革命经典。为了创作好这幅作品,笔者克服残疾,赴长征经过的多个地点考察采风。当年红军长征所经线路,特别是发生重大转折的22个地点,如瑞金、乌江、遵义、大渡河、泸定桥等,都一一入画。为了体现现代气象、墨韵,一改原来“一把刻刀定乾坤”运作习惯,首次采用了勾、槽、刮、铲等各种功能的数把刀,结合纹路,多用线条,以三个层次的浅刻入手,将现代的元素融入牙刻创作之中,融入对社会、人生、历史、现实的理解与思考,以产生真正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整幅作品制作历时5个月,泸定桥下的白浪翻滚、雪山草地的广袤荒凉、瑞金的乡土民居……都要在坚硬的牙板上艺术再现,这给创作带来了难度。到最后一个月的冲刺阶段,笔者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2009年11月,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笔者的象牙浅刻作品《中华精神》获得金奖,这是笔者获得的第三个全国金奖。当这幅作品受到评委和参观者交口赞扬时,笔者认为这是艺术之路的又一个创新起点,经过努力,象牙浅刻从单纯的手工艺劳动升华至艺术创作,这将激励着笔者向艺术的更高峰攀登。也许这种创新之路会遇到种种挫折,但无论其工艺价值还是文化价值,都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艺术品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最终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和加工以特殊的表现形式又回归于社会。今天当商品经济市场产生并最终发展、完备起来时,艺术进入社会,就与市场的关系就十分紧密了。因为无论怎样,艺术和艺术家的意义首先存在于现实相关之中,我们虽然不必说经济规律强制性地支配着艺术观念与行为,但是艺术与环境,艺术与社会的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更需要在作品创新中重视艺术品的思相和文化品位,也就是着力于作品的主题创新。
我们真诚地希望,让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更多的优秀艺术家体悟到这种经典价值认知,更让艺术价值在实践的运作中闪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