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延安鲁艺音乐系
2017-08-22李姣姣
李姣姣
摘要:延安鲁艺歌曲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一面鲜明旗帜,是“革命歌曲的摇篮”,本文通过对延安鲁艺音乐系的创立及其概况的梳理,试图全面了解延安鲁艺音乐系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延安鲁艺;音乐系;歌曲
提起延安鲁艺,恐怕人们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些激昂的革命歌曲。鲁艺创作的歌曲被群众广为接受和传唱,激发了广大军民的抗敌斗志。我们唱着这些歌曲,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推倒了 “三座大山”。今天,这些歌曲仍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充满战斗激情、民族气概和革命精神的歌曲,激励着我们去努力,去奋斗。
一、延安鲁艺及其音乐系的创立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继失守,大批的知识分子纷纷向后方转移。“绝大多数的音乐工作者,不管是在学院的、还是致力于‘左翼音乐运动的,都先后在救亡抗日的旗帜下团结了起来,纷纷投入了抗日宣传的实际斗争。有些音乐家则奔赴陕北、晋察冀、内蒙、皖南、苏中等地,开展敌后根据地的音乐运动;有些音乐家则参加到各地自发组成的各种文艺宣传队,转战前线、后方进行抗日的宣传演出。”[1]据统计,仅1938年5月至8月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经由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到延安的青年就达到2280人[2]。在此时的延安,“已经聚集了相当一批文艺干部,又有着许多热爱文艺的青年。”[3]并“已建立了许多培养适合于抗战需要的一般政治军事干部的学校(如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而专门关于艺术方面的学校尚付缺如。”“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4]因此,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在当时的延安是不容稍缓的工作。于是在1938年2月,由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联名发出《创立缘起》。经过一个月的筹备,3月7日鲁艺发布“鲁字第1号通告”,宣布筹备工作就绪,并公布各负责人名单:副院长沙可夫(正院长暂缺),音乐系主任吕骥。[5]
1938年3月8日,延安鲁艺宣布学员已招满。3月14日开始上课,4月10日在延安中央大礼堂举行开学典礼。同时,由沙可夫作词,吕骥谱曲的《鲁迅艺术学院院歌》诞生。最初的鲁迅艺术学院设音乐、戏剧、美术三个系。修业期限为六个月。每届分两学期,每学期三个月。第一学期休业后,实习三个月,再回学院继续第二学期的学习。
二、延安鲁艺音乐系的概况
鲁艺音乐系从1938年3月创立,到1943年4月并入延安大学,再到1945年11月离开延安,历时7年零8个月,共招收六届学员,毕业四届,共计毕业学员约124人。
鲁艺音乐系第一届
第一届学员的在校学习时间是1938年3月14日至7月24日。[6]课程设置为“必修科”和“专修科”两种。“必修科”全体学员一起听课,“专修科”按学员的系别分别授课。学院的必修科有列宁主义、中国革命、辩证法、中国文艺运动、艺术论、苏联文艺、共产党、军事等八门功课。音乐系的专修科课程分四组:作曲、声乐、器乐、指挥。具体的课程有普通乐学、视唱、听觉训练、作曲法、发声、指挥、朗诵、合唱、器乐合奏、音乐概论、作歌法、自由作曲十二门。[7]音乐系最初的教师只有吕骥、向隅两人。1938年4月,唐荣枚到达延安,任音乐系声乐教师。“鲁艺音乐系第一届学员只有16名,大多是从抗日军政大学或陕北公学转过来的爱好音乐的青年。”[8]他们是:马林福、王一夫、王溪、方殷、肖逸、冷进、余晓明、岳中、陈滋德、张林移、郑律成、罗椰波、庄言、席平、安波、薄平等。[9]
学员的水平参差不齐,物质条件极差,学校工作没有走上正轨。“幸而同学们都是很努力的,到期终的时候都有了相当大的进步。”[10]第一届学员在校参加了两次音乐活动:一是担任抗战周年纪念宣传周的乐队与合唱队,参加歌剧《农村曲》的排演;二是联合鲁迅小学、陕公、抗大举行了纪念抗战周年、追悼黄自先生、纪念聂耳先生的音乐晚会(1938年7月18日)。[11]
鲁艺音樂系第二届
第二届从1938年7月24日开始招收学员,8月27日举行开学典礼,11月11日第一学期结业,学制与第一届相同,都是每学期三个月。但是为了达到“能唱、写简单的群众歌曲,能领导小型歌咏队或乐队,并具体运用所需要的各方面音乐知识,可充当一般宣传队的指挥、音乐干事,乐队或中小学的音乐教师”[12]的教学目的,课程设置上较第一届稍有调整:唱歌课加了两个小时;视唱练耳课增加一倍;先学乐理再学作曲法;作词朗诵课取消;练声课排在课外时间。音乐系的学员有:丁暟(女)、王元方、王荣、王久鸣、韦虹、叶霖、曾凌、羊路由、李焕之、李鹰航、李明盛、李淦、李一菲(女)、杜粹远、庞静涵、张达观、张伋仙、张星源、陆友、周云琛、周极明、顾融、海啸、郭先泽、荆津(女)、凌明、郝天风、李凌、殷铁铭、梁寒光、靳志光(金紫光)、翟定一、甄陌、戴蒙煤(女)、张时莹(女)、黄文、周辛(女)、杜芬、田涯(女)、周宁等。[13]
第二届在物质条件上较第一届有所改善:多了几本书,有了一架风琴,几个学员自己带去了小提琴、二胡、三弦、笛子和唢呐[14],编了一些讲义,有了固定的教室,住的地方也很方便。学员的专业“水准虽然有高低,但一般来说相当整齐,并且比第一届高。”[15]
鲁艺音乐系第三届
为了适应新的教育目标,培养“坚持长期抗战,坚持统一战线”[16]的艺术干部,鲁艺第三届学员的在校学习时间为1938年12月至1940年4月,由以前的三个月增加到了一年零四个月。从第三届开始,冼星海、杜矢甲、李焕之加入了教师队伍,师资力量有所增强,由原来的3人增加到了6人。在教学上有三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阶段是1938年12月至1939年2月,每系分设初级、高级两个班,初级班学习4个月之后,实习4个月,再回校上4个月的高级班。
第二阶段是1939年2月至7月。第一次全院工作检查之后,认为鲁艺犯了只培养艺术的专门干部而忽略了培养艺术上连排长干部的错误[17],重新制定鲁艺的教育方针为:培养艺术上的专门人才,同时还要培养艺术上的连排长干部。鲁艺分为专修部与普通部,专修部仍为以前的四个系,普通部以培养综合普及的艺术干部为目标。但1939年夏,因为华北联大成立了文艺部,鲁艺的普通部被取消。[18]endprint
第三阶段是1939年8月至1940年4月。普通部被取消以后,鲁艺又提出了“提高”的口号,重新回到专门学习的阶段。[19]
鲁艺音乐系第四届
1940年7月中旬,鲁艺音乐系第四届开学,1943年底毕业。共收学员33人。1940年11月学员分专业为作曲组、声乐组、器乐组。设立音乐部,部长冼星海,支书麦新。音乐部下设音乐系和音工团,任命贺绿汀为音乐系主任,冼星海为音工团主任,二人职位均由吕骥暂代[20]。
1941年春,一位爱国人士送给周恩来的一架老式德国钢琴从重庆运抵延安,周恩来把它送给了延安鲁艺音乐系。钢琴对于延安鲁艺来说实属奢侈品,因此当时规定,除寄明、瞿维两人之外,其他人员一律不得弹奏这架钢琴。鲁艺人戏称寄明、瞿维为“弹钢琴的”,其他人为“抬钢琴的”。
鲁艺音乐系第五、六届
1941年6月,第五届开始招生,7月开始上课,学制为3年,课程设置基本上同于第四届。1942年1月10日,延安鲁艺举行了一场具有鲜明学院派风格的音乐会,1月9日的《解放日报》专门在报头刊印了这场音乐会的广告。节目有合唱曲:《猎人大合唱》、《天使》、《凤凰涅槃》,任虹用口琴演奏的:《茶花女》、《威廉退尔》、《巴黎巡礼》的选曲,张贞黻用大提琴演奏的《匈牙利狂想曲》、《幻想曲》、《加伏特舞曲》、《风笛之歌》等外国名曲,还有十余首独唱的西方艺术歌曲和歌曲选曲。[21]
1943年4月,鲁艺与自然科学院、行政学院并入延安大学,戏剧、音乐两系合并为戏剧音乐系。修业年限为两年,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兼重,在整个学习时间里,校内学习占60%,校外实习占40%。并且所有教职学员均参加经常性的生产劳动,其时间与学习时间的比例为8:2。教学方式以自学为主,教授为辅。提倡集体互助、教学相长,注重反省与实践,发扬教学民主[22]。
1944年7月,第六届学员入学。实施延安大学制定的教育、教学计划,主要课程是唱歌课和排演实习课。
小结
在7年多的风雨岁月里,延安鲁艺音乐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共招收了6届学员,毕业了4届。鲁艺音乐系创作出的歌曲像时代的号角,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抗敌斗争,像燃烧的火炬,照亮了黑暗的时代。它所高扬的抗战思想和它的革命性、民族化、大众化的特征,使其具有杰出的现实意义和广泛影响。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第二次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出版社,2002年,P247.
[2]郭戈奇.南洋的文艺运动[M],《延安文艺丛书·文艺理论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P584.
[3]唐荣枚.“我与鲁艺”.文化部党史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延安鲁艺回忆录》[J].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P310.
[4]延安鲁艺“创立缘起”[J].谷音、石振铎合编,《东北现代音乐史料》第二辑,1986年,P95.
[5]谷音、石振铎合编.《东北现代音乐史料》第二辑,1986年,P97.
[6]此时间为第一学期的学习时间,第一学期结业分发实习三个月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学员没有回来上学,因此,第二学期的学习没能实施。
[7]“鲁迅艺术学院第一届教育计划”,1938年.谷音、石振铎合编的《东北现代音乐史料》第二辑,P5.
[8]唐荣枚.“我与鲁艺”.文化部党史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延安鲁艺回忆录》[J].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P333.
[9]此名单为沈阳音乐学院档案室保存的延安鲁艺校友会的校友名单,名单显示第一届共有16人,据沈阳音乐学院档案室保存的1944年延安鲁艺的“鲁艺历届毕业学员分配统计”,第一届学员为16人。唐荣枚、安波等当时教员、学员回忆文章的叙述为15人。所以本文暂时将其按16人对待。
[10]向隅.“一年来的鲁艺音乐系”写于1939年5月[J].谷音、石振铎合编,《东北现代音乐史料》第二辑,P66-P69.
[11]同上2.
[12]鲁艺第二期教育计划草案,1939年6月11日.谷音、石振铎合编的《东北音乐史料》第二辑,P7.
[13]此名单为沈阳音乐学院档案室保存的延安鲁艺校友会的校友名单,名单显示第二届共有40人,据沈阳音乐学院档案室保存的1944年延安鲁艺的“鲁艺历届毕业学员分配统计”,第二届毕业学员30人。其它资料的显示名单都不全,人数不够30人,而且当时有一些学员因为年龄小等原因,是第二届的插班生(如:杜粹远等),并不是正式的第二届学员,不在鲁艺官方的统计之内,因此,本文使用此名单。
[14]李凌.“延安鲁艺音乐系第二期散记”[J].曾刚编,《山高水长:延安音乐回忆录》.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P157.
[15]向隅.“一年来的鲁艺音乐系”,写于1939年5月[J].谷音、石振鐸合编,《东北现代音乐史料》第二辑,P66-P67.
[16]“鲁迅艺术学院第三届教育计划”,1939年1月20日.谷音、石振铎合编,《东北现代音乐史料》第二辑,P22.
[17]罗迈.“鲁艺的教育方针与怎样实施教育方针”[J].谷音、石振铎合编,《东北现代音乐史料》第二辑,P51.
[18]龚亦群.“回顾第三届”,写于1940年[J].谷音、石振铎合编,《东北现代音乐史料》第二辑,P74.
[19]同上2.
[20]鲁艺对内通告汇存,艺字第十一号,1941年4月29日。谷音、石振铎合编,《东北现代音乐史料》第二辑,P111.
[21]王培元.延安鲁艺风云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P133.
[22]“延安大学暨鲁艺教育方针及实施方案(草案)”1944年5月21日,见谷音、石振铎合编,《东北现代音乐史料》第二辑,P176-1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