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代意义
2017-08-22王露涤
王露涤
摘要: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积淀了不少悠久的历史文化。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不断重视,出现了申请世界遗产的热潮,各个地区纷纷开始申遗。但申遗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传承和保护文化,让后人可以继承和看到优秀的中华文化。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和特点等进行阐述,继而论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遗产的现代意义,希望引起更多人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代意义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优秀的文化被积淀下来,不管是宏伟的古代建筑群,还是剪纸、印染等民俗文化,这些都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满足,但是我们的精神生活却显得异常单调,不少传统文化正在被人们所淡忘和忽视[1]。文化遗产包含非物质和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种类。当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缺少专项保护经费、缺少优秀传承文化的艺人,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缺少关注度,新一代年轻人对这些内容缺少认同感等[2]。这些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的重要阻碍因素。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概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
文化遗产从概念上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大类的文化遗产,包含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些比较具有价值的文化遗址、建筑和文物等,而衡量是否具有价值的标准分别可以从科学、文化和历史、艺术等不同的角度去衡量[3]。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和群众平时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存在的形式是非物质形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界定,认为被团体或者群体认为的文化遗产具备表演、表现形式和实践、技能以及相关的实物和工具等。随着时代外部环境的变化,各个群体需要使自己所拥有的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相应的创新,他们自身的历史感和认同感也应当增强。总体上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核心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人的精神、经验和技艺等发生的活态演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体上可以分为无法种类,分别包含表演艺术,如昆曲;口头传统和表述;社会礼仪风俗;和自然界相关的知识以及相关实践等;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如果将其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可以分为民间文学、美术、舞蹈、音乐、手工艺、信仰、知识等十六类。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表现
有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进行简要的总结,认为其具备七个基本特点,分别为地域性、民族性、综合性、传承性、独特性、活态性、流变性等。关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书记在开展民间文化论坛时曾经指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备的共有特点之外同时还具备一定的独特性,比如朝野共享性、多元杂糅性、包罗广泛性以及流播迁转性。当前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必须要处理好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要做到整体性和真实性,只有使其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才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利用,避免对其产生误解和滥用的现象。在科学的认识基础上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的传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现代意义
(一)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
我国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未出现断代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文明一直得以延续,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华夏民族创造了各种不同的文化遗产。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承载着人们的智慧结晶和辛勤劳动。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全球一体化的信息化时代,科技得到了快速发展,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存环境却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比如雾霾、温室效应等生态环境的破坏,除此之外还有文化环境的落寞,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不到重视。我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的也会面临这样的危机,我国地大物博,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十分丰富,但是由于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未使其得到有效保护,所以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备不可再生的特点,属于不可逆的发展过程,一旦损毁就无法恢复,带来的影响是毁灭性的。所以必须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继承我国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保障
文化遺产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标志,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也具有重作用。众所周知,当前国家竞争力的衡量已经不再是单单的采用经济发展指标,而是需要强调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的提升包含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和文化实力等,文化实力的提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息息相关,因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不仅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而且也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社会对话中的地位,提升综合竞争力。在具体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保护它的重要价值,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好的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相协调。
(三)是增强群众文化认同感的必要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然需要更多人参与其中。在宣传和推广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过程中,通过采取多种宣传途径,比如电视、网络、微信和微博等方式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让他们能够认识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增强民族认同感。
总结:
当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逐渐加大,主要是因为它对国家、社会和民众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正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代意义[N].贵州民族报,2012-07-02(B02).
[2]谭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条新路径——从休闲消费到休闲产品[J].民族艺术研究,2010,(05):82-86.
[3]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精神家园 西北地区[J].中华手工,2006,(03):56-63+66-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