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中江南意象研究
2017-08-22杨若含
杨若含
摘要:随着儿童文学在中国文学界逐步受到重视,中国的儿童文学也开始带着中国特有的色彩走向世界。而曹文轩作为我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也带着其来自于家乡的记忆和情感,将江南意象溶于他的作品之中,把这份江南之感中诞生出的故事和梦展现给了更多的读者。在对这样的意象与情感研究之后,可以有助于读者理解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中更加完整的内涵及思想。
关键词:曹文轩;儿童文学;江南意象;审美
在每个人的童年记忆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童话的印记,而这些童话多是源自于《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外国的美妙故事;可还有多少人的记忆中留有中国本土的童话呢?即便儿童文学这个领域在中国尚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这片土地也已孕育出无数为了创作出能够留存于读者心中的儿童作品而努力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带着中国的色彩,携着成长过程中秋季的故乡,最终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曹文轩就是将心中最珍贵的童话故事,以他所熟悉的江南意象,写就了他童年的缩影,也著成了留给读者们诗意的感动。本文接下来将探讨温婉的江南意象如何在曹文轩的儿童作品中,推动着读者一步步走入其充满童趣与梦想的精神世界。
一、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
相比较一个坚强的人,一位温柔的人往往更能够感受到身旁事物细小的演变,以及文字带来的细腻的触动,曹文轩就正是这样细腻温柔的一位作家。他利用这天赋的语言,书写着包围在身边的生活的意义,为文学而燃烧着自己的灵魂。
儿童文学不应该是刻板印象中仅仅写给孩童阅读的文学作品,它们只是在用一种最为简单、透彻的表达方式同样为读者呈现着这个世界的全貌。丹麦作家安徒生曾经在他开始创作童话时说过:“我用我的一切情感和思想来创作童话,但同时我并没有忘记那些大人。当我写一篇讲给孩子听的故事时,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母也会在旁边听,因此我也得给他们写一点儿东西,让他们想想。”已经荣获国际安徒生奖的曹文轩,也在其写作的过程中贯彻了这位闻名世界的“童话诗人”的创作理念,并提出过“儿童文学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的创作主张。曹文轩笔下的,那些以还没长高的视角看到的围绕孩子们的故事,其实反映的正是成人世界的倒影。近年推出的面向儿童的电视节目或读物,大多是成年人刻意模仿着他们印象中的儿童的说话方式、思想来创作的作品;虽然因为简单易懂、思想单纯而受到大部分儿童及他们家长的接受,但是这样的作品却缺少了推动儿童走向另一个成长之阶的能力。想让孩子在接触社会前得到心灵上的成长,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书,与低龄化的作品相比较,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保持了童趣与童心的特点,但同时又结合现实,拥有了更为深刻的实际意义,让我们回忆起儿童时期眼中的世界。
曹文轩就是这样站在儿童的视角,用著诗意的语言,来表现着一个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世界。孩子们身边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扑朔迷离,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收获,他们能够看到大人的所作所为并用自己的价值观加以评判,他们判断着可以被成人世界允许的行为,同时又找准所有机会去实现心中的冲动梦想……这些充满生机与波澜的故事,在曹文轩如诗如画而又明白晓畅的表达方式中,吸引着读者走向书中的那片“田野”。
除此之外,作品中还穿插出现了很多作者孩童时代的歌谣、游戏,即使已经过去数十年,也有许多被流传下来,仍在现在的孩子的口中相传。这些民间文化的纪录和重塑,既是写给儿童们的读物,也是送给引领孩子们前进的父母的充满回忆的礼物。
二、故乡记忆在运用江南意象上的推动与影响
曹文轩曾经在采访中说过“没有江苏就没有现在的我”这样饱含对家乡的热忱的话语,也于儿童文学作品《青铜葵花》、《草房子》,长篇小说《红瓦》,散文集《一根燃烧尽了的绳子》等众多作品中都描写了他难忘的童年生活,那片油麻地环绕的小学,那抹绿意中淡紫色的小花……可见,每一段对于故乡的深切怀念都不是生之偶然,而是刻印在心底坚定的信念。童年的经历即便被说为是曹文轩创作儿童文学的原因也不为过,他对他的故乡是有着那样的深情,以至于从故事的发生地到故事中人物的名字都无不与故乡有着潜在的联系。
江苏省的盐城市就是曹文轩故乡的所在地,与江南地区的大部分城市相似,在上个世纪的盐城也是个被水田大面积覆盖的地方,湿润温和的空气,如同同样平和悠然的民风一般,能让心灵得到静谧。这也是曹文轩曾经表示过,即使他在城市生活了多年仍无法忘怀的在故乡的生活。在《山羊不吃天堂草》的故事背景中,被生活所迫,离开家乡的主人公明子,一心念着有朝一日能将更美好的生活带回自己的家乡而在困境中不断努力着。这样的情节或许也源自于曹文轩对于童年时家乡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但同时那淳朴亲和的氛围又吸引着在外的游子早日归乡。
当故乡成为了一位作家灵感的源泉,那么在作品被读者阅读到的一刻,印刻在作者记忆中的景象就得到了再一次的重现。法国印象主义时代的著名画家塞尚也在自己的画作中尽情地表现着普罗旺斯的景象,这种源自于故乡的情感的创作往往是最自然的、不带有功利性的;象征了创作者对于其向往的艺术的真实的追求。
三、江南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意象”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美学史研究发展中的重要范畴,这个概念逐渐延伸到艺术、文学领域,成为了文人墨客在作品中用以表现自我思想的诗意途径。中国的江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原因,往往能引起身处其中的创作者或感怀、或怆然的情绪,这些清雅、温和的江南意象便常常被用作为具体的景物,借以表达作者心中抽象的、难以言说的个人情感。由此,自古至今的中国文学作品中,意象的艺术得以充分地彰显。于江南文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对江南文化的认同感超越了地域的限制,成为了历史文化中重要的一环,也就逐渐形成为意象的传统。乃至如今一提到青柳小巷,人们的脑海中便会自动生成记忆中真实的体验,或是在图画中所见的江南之景。
在历史的演变与积累中,那些经典常用的江南意象被人们作为了江南文化、形象的象征;最为典型的诗词作品有白居易的《忆江南》、韦庄的《菩萨蛮》等。在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也屡屡于诗词、事物的称谓上体现出了江南的意象,如第十七回中,宝玉题额:古人有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这是源自于唐代诗人许浑所作的《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诗:“村径绕山松叶暗,野门临水稻花香。”一句。这句诗表现了江南秋天的美景,色彩与物象上都表现得十分鲜明。另有第四十回,林黛玉看到人们要折枯败的荷叶,吟出了李商隐的一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虽然不是江南的诗人,但是对于这江南深秋的景物却别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正如《红楼梦》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京城,但是金陵带来的的文化意义对于贾家文化、情感上也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点尤其是对作者本人而言。曹雪芹家族在江南的生活带给了他影响,是《红楼梦》这部作品创作下的重要基石。endprint
无论是古典诗词,或是当代小说随笔中,这些灰瓦、清影都开始不再仅仅是附属于故事主干的“装饰物”,而是构成作品完整性的重要部分之一。故事的情节在这些具有江南特色的景物、色彩的推动下,一边以丰富的情感走入了更進一步的篇章。《红瓦》一作开篇那笔直的白杨开辟了通往故事起源的小路,《草房子》秋后红起来很耐看的枫树下走来了“秃鹤”,《山羊不吃天堂草》中如水一般清透的小豆村……都成为了每一个故事中映在读者眼中最明亮的色彩。
四、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中江南意象的审美作用
曹文轩将自己的作品创作为兼具文学性与艺术性的艺术品,这也是他的作品在国际范围的主流媒体内受到较高评价的重要原因。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也会在不知觉中感受到其词语的搭配、场景的描绘所带来的独特的审美体验。
相比较古典作品中经典的江南意象,曹文轩的作品中涉及了更多具有他所处的时代特色的意象。《红瓦》中五斗橱上精致的锈迹铜环,《柳林风声》里摇摆在金色芦苇田中摇晃的船,《曹文轩文集》中提及过的田边池塘上的木色吊桥,《草房子》中富有的大红门……都生动地将一派上世纪六十年代江南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它不仅仅沉淀着那灰白、忧郁的温婉气息,更随着人们对于江南故有印象的改变,而增添了许多时代发展中全新的色彩。这些更为艳丽的色泽描绘出的是作者留在印象中的家乡,是最为真实、自然的景象。正是因为将这些平实的江南景象,通过他所追求的诗意的语言表现出来,才得以让精神与作品更好地融合。作品中所包含的意象蕴含了真正的庞大的思想体系,这样的语言在阅读中往往会体现出逐步深入的思考感和层次感。
《蜻蜓眼》是曹文轩在获得国际安徒生奖之后的首部长篇小说,同样以唯美的语言著称的这部作品被评价为“钢琴曲般的浪漫”,无论是自然之景或是人物的描写,都显得简练而高贵。杏树、提琴、田野等物像如同旋律中的美妙和弦一般,在恰当的位置为文章增添着一分和谐的节奏。除了营造出记忆中江南的景象,推动着故事向更温柔的角度前行外,这些江南的意象更是推助作品超越儿童文学的范畴,以文字的魅力反映着真实的世界与情感,带领读者游走于变化着的历史与现实,成为人生这个故事的不停流淌着的分支。
五、《草房子》中的江南意象
《草房子》是曹文轩出版于1997年的一篇长篇小说,也是这位学者型作家的“成长三部曲”之一。这篇色调油黄的故事自作者的思想空间流淌而出,染着南方水乡温润的气味,苏北的油麻藤在字里行间摆动着黄绿色的芽叶。
可以说《草房子》这部“因水而生”的作品是曹文轩为我们编织出的最为纯美的童话故事之一,足以代表江南唯美意象在其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体现。在这部作品中,最为经典的意象,就是被一再提到的“油麻地”。这个意象,或者说这个名字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例如《红瓦》、《甜橙树》、《细米》、《红辣椒》等多部其儿童文学作品中,曹文轩都将这个他童年的记忆点作为创作的源泉。在《草房子》这部作品中,“油麻地”的意象清晰地刻画了苏北农村于五、六十年代生活的真实景象。通过曹文轩将其明鲜的色彩点缀在文中的每一个节点,展现了文学色彩的细腻美好,但相比较之下,这片油麻地更多的是为了表现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这篇随着季节更迭的土地上,孕育出了怎样的性格,走向了怎样的未来。
拜伦曾经在《唐璜》中写到:“更可贵的是儿时的学堂,谁忘得了?尽管它早已把我们遗忘。”“草房子”就正是深植曹文轩心中这样一所学堂,用厚厚的干草铺就的屋顶,是只有在南方才能够看到的独特建筑方式。在故事中,草房子成为了故事的主人公们相识相知的重要场所,整整六年中围绕这所小学堂,发生了形形色色的故事。以这样故乡背景为基石,创作出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充满着童年的美好和故乡的那一抹熟悉的亮色。
同样的,《草房子》这篇作品中也包含了传统的江南意象,为文章增添着诗意的色彩,加强了传统地域特色。白茫茫一片的稻田轻轻摇曳、细雨朦住的羊肠小路、河边掉落一地的柳树须子……都会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脑海中不自觉地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情境,江南余韵在文中让人感到留恋。
温柔的江南空间永远地留在了曹文轩的回忆之中,又是那样不经意地从笔尖流出,在他送给读者的文字间浮现,让读者通过江南意象在其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展现,构思出一张色彩明艳的江南画卷。
参考文献:
[1]曹文轩.草房子[M].江苏.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2]谢建文.论曹文轩小说的唯美追求[J].河南.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3]张骏.当代江南城市审美意象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2013.
[4]李蒙蒙.曹文轩儿童小说风景描写研究[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11.
[5]张颖.论曹文轩小说的诗意构建[D].浙江.浙江大学.2009.
[6]李玉新.追求古典诗意的永恒——论曹文轩儿童文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项目基金:江苏大学 十五批科研立项一般项目 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中江南意象研究 Y15C0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