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遏制校园欺凌,板子不能仅打在学生身上等

2017-08-22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林某卫东骗子

遏制校园欺凌,板子不能仅打在学生身上

事件回放

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常有发生,让人触目惊心,这种暴力倾向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使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今年“两会”,校园欺凌成为代表委员们聚焦的话题,有人呼吁立法遏制,有人建议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龄……

时事鲜评

校园欺凌表象为治安问题,根源在教育。所谓“教育”,就是通过知识传授、道德教化、技能训练来培养完整的人。“教”和“育”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互动关系。“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在教育的“成人成才”目标追求上出现了偏差。在“成才”上用力过猛,在“成人”上注意力不足,甚至将“成才”当作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从而颠倒了“本”与“末”、“形”与“神”的正常顺序。

在这样的“指挥棒”下,相当一部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的心思完全被知识和技能充塞,情感只与书本和课堂链接,自觉不自觉地切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联系,失去了对外界、对社会、对他人的感知、协调和沟通能力。更有人沉浸在书本、游戏、影视作品构筑的虚幻世界里,对充斥于网络的“说打就打、说杀就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一旦与人出现隔阂和冲突,便将暴力作为唯一的工具,全然不知沟通与协调才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黏合剂和润滑剂。

完善校园立法、遏制校园欺凌不仅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然而,比立法更迫切的是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让教育重拾教书育人的“初心”。教育要为社会培育有用的人才,所谓有用人才,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才”,“才”是能力,“人”是方向,方向不对,“才”越出众,跑得离目标越远,甚至完全背道而驰。

(选自光明网)

综艺清流,凭什么捕获“自来水”

事件回放

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持续霸屏朋友圈。“有多久时间,没有提起笔来好好写一封信了?”节目甚至不断激发起观众提笔写信的冲动。而引发共鸣的,不止是《见字如面》。前段时间,同样被誉为“综艺清流”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也以高而不冷的文化格调、温暖厚重的人文情怀,接连赢得超高口碑,捕获了一批又一批的“自来水”。

时事鲜评

饱含书卷气,是这几档综艺节目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素养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曾经有人问道:“为什么要学习古代诗词?”得到最多人点赞的答案是这样回答的:举个例子,当看到天边飞鸟,你会说:“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哎呀,我去,好多鸟!”当你失恋时你低吟浅唱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不是千万遍地悲喊:“蓝瘦,香菇!”更重要的是,随气质改变的,还有人的精神生命。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散发恒久魅力,就在于它能滋养心灵,扩展精神疆域,是我们抵抗庸俗的利器。而这,恐怕正是“综艺清流”走红的另一个原因。

很难说,这几档节目受到热捧,就意味着综艺节目的格局就此改变。但这至少证明,诗和远方并非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更非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只不过,传承文化也需要大众传播的载体。“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价值,很多体验若不能亲历,就会期待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启发和依据。”《见字如面》导演关正文的总结,大概也是人们内心的呼唤吧。

(选自“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

骗倒骗子并不是合适的防骗教材

事件回放

近日,武汉市民卫东又一次收到林某的微信,微信内容是林某写的检讨书。2月24日,林某以修改软件为名骗走了卫东800元钱,谁想卫东不仅要回了被骗走的钱,还“骗”走了林某的387元。

时事鲜评

要回被骗的钱还“骗”了对方387元。相信这样的新闻,让人看了第一感觉就是挺解气的,并暗自佩服卫东骗倒骗子的“智商”和“能力”。新闻背后的跟帖中,不少人就称赞卫东“厉害”,直言“高人值得学习”,俨然将卫东视为反骗的榜样。可就现实来看,这样的“防骗教材”并不具备借鉴意义。

一方面,按照律师说法,从骗子手中“骗”走钱款,其实已经涉嫌违法。另一方面,如果把“反过来骗倒骗子”,视为一种弥补被骗损失的做法,其实就预设了一种这样的认识,即骗与被骗原来是个人智商高低的问题,只要自己足够聪明,就足以把骗子也骗倒。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因为若承认这一点,也就无法解释为何许多高学历者同样会被骗。

在此案中,被骗倒的骗子很可能仅仅只是个人作案,从而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而当前社会多数诈骗行为背后往往都是团伙组织,有着精密的分工协作,要想把这样的专业化骗子骗倒几乎不可能。个人若迷恋于与骗子斗智斗勇,很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令自己蒙受更大的损失。

然而在现实中,还是不少人把受骗与否视为个人的智商问题。这种认知投射到现实中,一是习惯把那些被骗的受害者戏称为交“智商税”,而往往对于骗术的教训认识不足,甚至令被骗者反而承受道德上的压力,陷入羞于求助的尴尬之中;二是各类社交平台充斥了大量的诸如“七招教你如何把骗子气哭”等未经证实的防骗攻略,把防骗当成了段子化娱乐,既降低了人们对骗术的警惕性,也消解了诈骗作为一种社会犯罪的严肃性质和其对应的社会危害。在某种程度上,公众对这样一则“骗倒骗子”的新闻的围观心态,或同样不乏某种娱乐倾向。

太多的现实证明,在防骗和追回损失上,靠以牙还牙式的“私力解决”,终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具体在此事中,有两点真正值得关注的细节,一是卫东明白自己被骗后想到要自己“骗回来”,甚至想教训下骗子的做法虽然不可取,但在“骗子”继续下套之时,立即意识到自己被骗,这种警惕意识值得学习;二是很多人都关心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假若卫东第一时间选择报案,那么800元的“涉案金额”,警方又是否能够立案并加以重视?

“骗倒骗子”并不是合适的防骗教材。从小的方面说,它仍是源自一种基于朴素正义的“私力救济”观,既无复制可能,也与法治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从大的方面讲,防骗从根本上说还是要靠减少社会中骗子的数量,最大限度瓦解骗子的生存土壤,而这显然是复杂的社会议题,并非仅仅由个人提高防骗能力就能实现。

(选自《北京青年报》)

飞机上的急救彰显医者伟大

事件回放

2月23日晚,在8000米高空的机舱内,一名30岁的乘客突发心脏疾病,生命危在旦夕。紧急时刻,舱内唯一的一名医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教授沈吟站了出来,沉着施救。飞机随即返航,得到及时救治的患者最终转危为安。这条消息一经媒体报道,在短短的两天内就感动了百万网友,引起了广泛反响。沈吟医生由此被称为“最美眼科医生”。

时事鲜评

其实,站在医学专业的角度,沈医生仅仅做了一名医生最该做的事情,但“应该做”三个字冲淡不了以沈吟为代表的医生的伟大。

作为一名眼科医生,沈吟在这个时刻站出来是有很大风险的。首先,她对病人的情况一无所知,而患者过去的身体状况是医生判断病情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缺乏这方面的资料,就如同眼睛被遮挡了起来,许多判断都只能依赖直觉,很可能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其次,飞机上本不是适合诊治的场所,没有检查设备,缺乏救治的药品,在这个地方行医,就如同战士要赤手空拳上战场一样,自身的医术不能正常体现,失败的风险很高。再次,作为一名眼科医生,虽然沈医生有着比较扎实的内科医学基础,但面对这种专业外的重病患者,必然要面临专业的隔阂。最后,患者的疾病走势,存在巨大的未知数,很可能并不以医生的意志为转移。此外,自己的医疗行为是不是能够得到患者方面的谅解,也充满变数。凡此种种,一个人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这一举动是对医生救死扶伤精神的鲜活诠释。

(选自《光明日报》)

猜你喜欢

林某卫东骗子
骗子?
Nanosecond laser preheating effect on ablation morphology and plasma emission in collinear dual-pulse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制作视频网上传播 侵犯隐私被判赔偿
祝卫东
真记仇!
骗子鸟
为躲避凶犯追赶跳窗自保,却无意误伤幼女
为躲避凶犯追赶跳窗自保,却无意误伤幼女
诚实的骗子
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