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地空留马行处

2017-08-22谭岩

骏马 2017年4期
关键词:兵团杨树湖水

谭岩

那些成排的树木

也许是因为行走在城市的边缘吧,这个古称西域的古老民族杂居的边塞之地,并不见异域的风情,也没有预想中的荒凉。

行走在大街小巷,见到的十有八九是和我们说一样的话,穿一样衣的汉族同胞。突然见一个衣着光鲜,高鼻大眼的维族女子,来不及细看,早突突地骑着电动车飘闪而过,留下的也只是一个远去的背影。乘车行驶在博州、温泉、阿拉山口和阿尔夏提支的路上,见到的也并不是“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荒漠景象,而是生长着庄稼的连绵田野。

看着这千里平畴,万里庄稼,一瞬间,恍惚置身于华北平原,而忘记了正处于高原沙漠地带了。

真是奇迹,这沙漠中的绿州,这高原上的绿色平湖!

这些高原沙漠上的田野,被一排排的树木隔成了一块块,方方正正的,一块田连着一块田,一片庄稼连着一片庄稼,一片绿色连着一片绿色。把田野分割成一块块绿色的田埂,那些一排排的树木,如同整整齐齐站立着的战士,一棵挨着一棵,高大挺拔,朝气蓬勃,风过树叶,哗啦啦地仿佛高唱着嘹亮的歌声。

树木四圍的田园长着的,有的是玉米,有的是棉花,有的是甜菜。在初秋的阳光下,棉花地里已爆绽出星星点点的白棉,如同开满一地的白花。生长着玉米的,有的已经熟了,一片玉米地就是一片青黄色。玉米的叶子已经脱落,耷拉在秸秆上,露出的刀鞘一样斜插在秸秆上的玉米棒子,醒目而又沉甸甸的。那一片插满了玉米棒子的玉米地,就如同站满了一排排整装待发,身着腰刀的强悍士兵;有的则还是一片青色,长长的坚韧茁壮的玉米叶片四处伸展,在阳光下的风中闪着刀片样的亮光,亦如一场激战,正杀声震天,一片刀光剑影。

导游介绍说,那些战士一样坚守在田边的树木,让沙漠变成良田的卫士,是杨树。

这些杨树,人们叫它新疆杨,也叫银白杨。杨树在江南江北极为常见,广为生长,这些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广为生长的树木,被移植到了疆南疆北,到了干旱地带,也同样焕发出昂扬的生命力。它牢牢扎根于干旱贫瘠的盐碱地,顽强生长,一棵树长成一座绿色的塔,在风沙中岿然不动;它的树干,也长成了钢铁一样的青灰色,银白色。一棵又一棵的杨树,是一个又一个的钢铁卫士,它们组成了钢铁长城,挡住了风沙的狂暴进袭,让绿色的生命从沙漠深处伸展而出,四处蔓延,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绿色世界。

杨树的种植者,便是新疆建设兵团的战士们。当年,一声令下,青春年少的战士放下了刀枪,拿起了农具,扛起了铁锹锄头,在风沙的暴虐中开始了屯田戍边运动。这些脱下了军装的战士,来自湖南湖北,山东山西,江苏浙江,来自大江南北,来自长江之滨,黄河之岸,在这异乡边塞,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中,迎着飞沙走石,种植树木,开垦荒地。几十年过去了,与风沙搏斗的年轻战士个个已苍颜白发,可是荒漠却变成了绿州,变成了一排排杨树守卫着的一块连着一块的良田。

很凑巧,在博州几天的两个导游,两个女子,都是兵团人的后代,算起来,已经是兵团的第三代人了。她们讲的两个故事,让人记忆深刻,一是他们小时候,爷爷(当年的兵团战士)会反复教一件事,并会经常考问:我们的老家是哪里?答对了会有奖赏,答错了会受罚;再一个,兵团人的后代不允许出兵团,不能嫁到外地去,这已成了家规。

你结婚了吗?嫁的是兵团人吗?同伴们好奇地问。

是的。我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了一年,又回兵团了——也是为了爷爷和爸爸妈妈高兴!

叫小丁的导游回答说,脸上是开心幸福的笑容。这个老家在祖国腹地,本应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女子,却跟随着祖辈生活在西域边陲,在风沙干旱的盐碱地。比起江南水乡水灵灵的女子来,她要显得皮肤粗砺,面色黝黑,也显得年龄偏大一些。可是,这位兵团人的后代,红膛的脸上却显着健康,开心的说笑声中也透露出成熟与自信。

你们现在还种树吗?讲起她们祖辈父辈种树垦荒的艰辛,同伴们又问。

种啊!我们会经常参加植树活动。你们看——

果然,车窗外,公路的两旁,除了那一排粗硕的,一看就是年代已经很久的树木外,又栽了一排树木,有的还只有手指粗。这一排新栽的杨树与那排粗大的树木平行,像行军中的两列士兵,一队老战士带着一队小战士,向远方行进。

阳光,正穿通树叶射过来。

高山湖泊

在一片灰白的苍茫中,眼前的大地突然呈现出一片天蓝色。

如同铺向天边去的蓝色绸缎,但绸缎不足以比拟它的沉静;它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但宝石不足以比拟它的灵动。它带着白边的波澜,从湖的中心,一层层涌向岸来,又顺着岸堤伸展而去,如同伸展开来的飘逸的哈达,一次又一次献给这苍茫大地。

赛里木湖,一个充满了生命的湖泊,在当今的河流、湖泊大都在萎缩的状况下,只有这个湖泊,水域面积却在一年年增长,不断舒展着它妙曼的姿态。

它生命的活力,来源于天山山巅的积雪。那长年不化的雪峰,因带着融化的雪水之魂,湖水冷艳而又洁净。不少人来到湖边,见了那清且涟漪的湖水,忍不住掬一捧,不料寒冷砭骨,赶紧摆手,似捧了一捧沉重的或者烫手之物。原来,看似洁净透明的湖水,却有着让人浑身发颤的力量。平淡中出神奇,这大约也是大自然的力量吧。岸边的湖水清亮、晶莹、透彻,就像罩了一层晃动的闪着阳光的玻璃,水下面的细石,湖床,清晰可见;从湖岸伸向湖中,湖水的颜色便缥碧而去,越来越深,像盛了一湖硕大的翡翠。

这是湖水的入水口,不断有泉水泛出一串串泡,珍珠般从湖底涌上来;岸边的堤坎上,也有数条小溪泉水流向湖泊,那是从大地里穿行而来的雪水,源源不断流进了赛里木湖。

八百年前,就是在这个湖岸边,成吉思汗统率数十万大军,饮马湖边,阅师点军,之后挥师西征。将士们的水囊里装满了清凉的湖水,带着这清寒砭骨的湖水的力量,风扫残云,横扫天山南北,欧亚大地。一眨眼,万千铁骑,也如这湖水的波澜一样,卷过了历史的天空。

遥望湖边,那天山之下,草原大地,那浩荡的大军,那奔腾的万马已无踪影,只有秋来时一片枯草萋萋,如无数的马蹄印迹。

天上的山

一片开阔地的前方,是绵亘的山脉。

远远望去,这些山山面平缓,线条柔和,仿佛纸张的褶皱,又仿佛轻描淡写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铺展在天边。

看不见树木,也不见峥嵘突兀的岩石,有的只是沙碛,仿佛是风将万里平沙,吹积成了这样一座高耸入云的山脉,山峰山面,也尽是风的旋动流沙的平滑。在这风沙万里的苍茫大地,天山,呈现的是连天的柔美。

柔美的山巅直入云霄。白云飘浮,仿佛罩着一层若隐若现的神秘面纱。峰巅上,那些凹陷处,仿佛有一幢幢白色的房子。

是谁,居住在这高山之巅?

是那些古老的民族吗?塞人?羌人?月氏人?乌孙人?匈奴人……

原来,那不是房子,也没有人居住,那是常年不融的积雪。

那些白雪,融化成了锡尔河、楚河、伊犁河,它们汩汩流淌,一路欢歌,让干旱的沙漠变成肥美的草原、牧场,让毫无生机的大地风吹草低现牛羊。

秋天里,天是淡蓝的,山是铅灰的,天底下的大地是灰黄的。黄色的大地上,铅灰色的山麓旁,是白色的蒙古包,是毡房。

那是历史的长河里盛开不败的花朵。

一匹马拴在一个山坡处的树桩上,嘴上蒙套着一个蛇皮袋子。

有狗却不咬人,见有人来,欢快地跑过来,摇着尾巴,在人的腿空里穿进穿出,时而跳起来,与人嬉闹,表现出的是欣喜与亲切。听见响动,主人从毡房里走了出来,见他们戴着色彩鲜艳的毡帽,才知道住在毡房里的并不是蒙古族人,而是维吾尔山民。

他们杀了一头羊,正在过古尔邦节。

为什么马嘴上套着蛇皮袋子?

维吾尔族老汉说着并不流利的汉语,可是他的两个孙子,却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两个面色红润,好奇地望着这一行生人的小学生充当了翻译,告诉我们,那是在给马喂马料。

大约是过节,牲口也要吃上一顿美食吧。

维族老汉走上前去,解除了马嘴上的袋子。马进食完了,舒服地抛着尾巴。

这是一匹什么马?

(下转62页)

(上接59页)是大宛马?还是回纥马,轮台马,车师马,月氏马,龟兹马,姑墨马,吐蕃马?

马摆着头,似乎对这些问题不屑一顾。它围着拴着它的木桩,嘴里咀嚼着,一边来回踏行,仿佛在进行某种仪式。

是在祭祀它那征战的祖先吗?

木桩下,是一圈马踏出的新鲜的泥土,无数的马蹄印。

在天山腳下,在这片土地上,每一粒沙子都是历史,都是一场血腥的战场。

张骞,班超,左宗棠;西域都护府,龟兹四镇,乌孙国,叶尔羌汗国;土尔扈特东归,《中俄伊犁条约》……

如今,金鼓齐鸣,马蹄铿锵,杀声震天的历史已经风吹云散。蓝天下,天山旁,只有过着古尔邦节的人们,只有安静如花的白色毡房,只有围着马柱不停地咀嚼,似在念经的马。

天山绵亘在天上,白云飘过了山巅。

责任编辑 乌琼

猜你喜欢

兵团杨树湖水
湖水和北风忆
心中有湖水
湖边
涟漪湖水
新形势下兵团精神的基本特征及其践行路径
跟踪导练(五)
高跟鞋
兵团今年引进内地高校毕业生2600余人
60年,铸就不朽精神丰碑
上聚人心 兵团精神领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