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探究

2017-08-22白金凤

求知导刊 2017年1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白金凤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确保高等院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就业创业教育事关国家发展、社会和谐和家庭幸福,两者均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具有政治高度、思想深度、育人温度和工作效度。文章从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创业教育中的价值判断入手,提出可采取就业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观点。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大战略选择。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地和载体,培养高素质精英人才、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其核心任务和历史使命。《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是“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同时,高校毕业生作为较高层次的人才资源,其就业过程是国家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环节,合理优化配置对国家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其中的就业创业教育不可或缺。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可使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事半功倍。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创业教育中的价值审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就业创业教育要围绕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远大目标来制订教育计划和施策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就业创业教育有很强的定向、引领、激励和保障功能,因此,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尤为重要,也很有必要。

1.理想信念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具有定向功能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作为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应该有服务区域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职业梦想和情怀,高校引导在校生正确认识行业发展规律,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现状,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自信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而毕业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背离专业就业、创业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等现象,因此,在就业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一行爱一行,坚定行业信念,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定向功能。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具有引领功能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职业规划其实是价值规划,自我管理其实是欲望管理。大学生择业观是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必须培育学生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如何把学生的个人情怀和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让农林院校学生树立大志向,入主战场,上大舞台,成大事业,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等院校要为此主动作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职业选择其实就是价值观与组织文化匹配、技能与职业要求匹配、兴趣与行业匹配的过程。而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时代,其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易受市场经济大潮下“利益至上”的观念影响,更加注重个人需求的满足和个性表达。在面临选择时,也容易从个人需要出发,强调物质利益。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课程融入就业创业教育中,能为培育大学生的择业创业观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3.思想道德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具有激励功能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做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修炼让大学生受用终身。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伴随着互联网快速成长起来,在就业创业中经常出现竞争意识强但抗压能力弱、质疑精神强但吃苦耐劳精神差、信息量大但批判性思维弱等问题,因此,在就业创业教育中,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激励大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这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成长成才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4 .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具有保障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相比“70后”“80后”大学生,当代大学生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精神层次的追求越来越高,但同时因为长期受到家庭溺爱而产生依赖性强、任性等不良习惯,面对毕业生人数连年井喷、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现状,这些大学生在就业创业中容易形成自我定位过高、心理困惑增多、情绪波动较大、受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等负面特征。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就业创业教育中,对大学生更积极、更高质量、更满意就业创业具有很强的保障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机制思考

1.构建全方位联动的协同育人组织架构

高校内部门、学院的协同育人机制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与就业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的组织基础,也可直接反映育人工作的科学化、组织化。从提高育人效果的角度出发,学校层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分管领导要合二为一,才能从顶层设计保证学校育人教育资源的合理科学配置和高效决策;部(处)层面,各分管部门既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还要互通有无、互为补充,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为;院系层面,分管领导要保持二者合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保证院系协同育人的执行效果和效率,避免资源浪费,事倍功半。

因此,要构建“学校+部(处)+院系”的三级协同育人组织架构,形成在领导层建立协同育人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学校层面协同育人框架;在部(处)层面,建立协同育人工作例会制度,分析研究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在院系层面,建立协同育人成效反馈制度,以大学生就业创业结果反馈协同育人的成果和成效。

2.构建相互支持的教育内容协同机制

国家召开的思想政治会议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的内涵和外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等问题;要达成就业创业教育目标,就要教育引导学生到满足国家就业需求和学校期望的行业、岗位和领域就业,并且有兴趣、有能力胜任就业岗位;要引导学生在国家倡导的行业创业,尤其是能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的行业,最终要促进大学生高满意度、高质量地就业创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的内容要相互渗透、交汇支持。相关分管部门要多沟通交流,根据不同工作部门的工作特点,各有侧重,但互相补充,形成相互交汇的教育系统。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就业创业活动為载体,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就业创业教育中要融入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心理教育等内容,发挥其激励引领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形势政策课等,既要有理论高度,又要结合学生需求,要有政治高度、思想深度、教育温度和工作效度。

3.构建相互渗透的教育途径协同机制

协同教育的有效性是多种教育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的三个基本途径。第一课堂主要是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专业课程、就业创业课程、心理教育课程等,这是传统的教育途径,也是最主要途径;第二课堂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就业创业实训活动等,是以活动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的体验性和感受性;第三课堂就是以网络为沟通交流平台的微信、微博、网站等教育途径,它因具有便捷性而成为当代青年交流学习的主要平台之一。每种教育途径各具特色,因此,协同教育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三种途径的最大优势,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4.构建家校互通的教育环境协同机制

高校校园文化以独特的育人方式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方方面面,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会使大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心理品质。因此,一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创设应融入就业创业元素,通过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激发学生“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入一行、钻一行”的态度和精神。二要建立家校协同机制,努力赢得家庭环境的支持。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原生家庭环境对个体选择和决策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应通过建立家长微信群等方式,让父母参与到大学生的成长中,成为大学生的支持者,最终形成家校协同跟进的育人机制,进一步增强育人效果。参考文献:

秦 涛.“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分析与教育引导对策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5(5).

施小明,金一文.构建高校党建工作的协同机制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5(5).

蔡小葵.运用协同理论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协同机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1).

祝小茗,王凤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内在理路及融合.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5).

符惠明,朱 飞,秦永和.开阔视野探索创业教育协同创新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13(Z2):29-30,45.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