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个冬天不太冷

2017-08-22唐玮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太冷太爷红山

唐玮

题目

那个冬天不太冷

题解

审读题目,难度不大,暖冬越来越常见,同学们能有话可写。关键是写清冬天不冷的缘由:景关、情真、理切。

记忆中的那个冬天为什么不太冷呢?重温经典会使我们得到启发:如《济南的冬天》,老舍先生在描绘冬天济南温晴的雪景时,饱含了对济南这座城市深深的热爱与眷念。如《我的第一本书》,牛汉先生从荒寒的童年生活中体悟到人间的温情与苦趣。也就是说,“那个冬天”既可以是一个正常的季节,也可以是人生经历中的一次挫折、一种心情、一段生活。

如何将“不太冷”的感受写得更富感染力呢?如果写暖冬天气不太冷,需精描画面,凸显某地冬景的独特魅力,借景抒情。如果寫寒冬心暖不觉得冷,需借助联想比较,写好情绪的波动起伏。如果写人生的冬天不再冷,需探究细节,点出自己的成长与感悟。

学生例文

那个冬天不太冷

南京十三中红山校区初三 刘欣磊

窗外灰蒙蒙的,寒风瑟瑟,路上的行人缩着脖子。北风从缝隙中钻进屋子,凉飕飕的。这个冬天,真冷啊。

新年将近,爸妈要带我串亲戚。以前我最期待的,是去太爷太奶家,但这个冬天,我却极不情愿去那里。自从太爷去世,因拆迁纠纷,太奶家里变得很冷清。

回到老家,我还是吓了一跳:这还是那个红光满面、面带微笑的太奶吗?现在的太奶,眼神呆滞,蜷缩着身体窝在大桌旁。脸上沟壑纵横,似乎这两年的疲惫都刻在里面。她缓慢地递给我一个红包,我小心翼翼地刚要接过来,她猛地抬起头,眼睛看着前方,喃喃地说:“老头子,有人来看我啦……”我的心猛地抽搐了一下,那个冬天真的回不来了吗?

那个冬天,太爷还在。每当我奔回老家拜年,太奶家不大的客厅里,早已挤满了叽叽喳喳的小孩子。大家簇拥在两位老人家面前,嚷嚷着要糖要红包。太爷太奶笑得合不拢嘴,忙不迭地发零食、递红包,乐呵呵地听着每个孩子的吉利话,小表弟一句“长生不老”,满屋子笑得前仰后合。

窗外风雪交加,客厅里,炉子烧得旺旺的,满桌的饭菜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亲友们喝酒猜拳,互相说着吉祥话,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半旧的吸顶灯投来柔柔的暖光,映在太爷太奶的脸上,每道皱纹里都漾着笑意、盛满甜浆。每个人的心里都是暖暖的。

“说句吉祥话吧。”妈妈推了我一把。我猛地惊醒过来,望着冷冷清清的屋子,悄悄对妈妈说:“今天我们留在这儿吃饭吧。”站在一旁的婆婆心领神会,高声对太奶说:“妈,今天我们在您这儿包饺子,好不好?”不一会儿,切菜声、搅拌声、吆喝声……满屋子都响起了锅碗瓢盆协奏曲。

饭桌上,热气氤氲,饺香扑鼻。太奶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就像盛开的菊花……

我挨着太奶,紧紧抓住她冰凉的粗糙的双手,只隐隐感到她掌心的温度,那是爱的温度啊!

教师点评

此文以情为线,层次清晰地为我们叙写太奶的三次情感起伏,展现了自己的情绪变化:从一开始的“极不情愿”到后来的“主动陪伴”,感恩之心伴随着小作者成长。善于发现身边的变化,更要领悟生活中不变的真味。本文详略得当、融情于景、感情真挚细腻。结尾点题精当、留有余味。

(谢丽琴)

那个冬天不太冷

南京十三中红山校区初三 郇凌雨

一天,我整理衣橱时忽然发现,现在的棉衣上极少有纽扣,多是冷冰冰的拉链。不由得想起儿时穿的花夹袄上外婆亲手缝的纽扣。无论天有多么冷,风有多么大,只要将衣服的纽扣扣紧,便感觉捂暖了整个冬天。

童年的那个冬天,雪来得很早。北风一起,纷纷扬扬的雪花就来了,而且一下就是好几天。雪一停,我们这些贪玩的孩子就耐不住了,招呼着小伙伴们迫不及待地往雪地里奔。这边堆起高高大大的雪人,那边打起声势浩大的雪仗。一个个都喘着粗气,冻得脸蛋通红,小手如紫芽姜一般,还嘻嘻哈哈地满不在乎。枝头那一堆雪也撑不住了,“噗嗤”一声,将冷脸笑成了花面。

直到暖暖的余晖洒满整个山头,我们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婆婆,我回来啦!”我蹦蹦跳跳地跑进院子。“小祖宗啊,看你淘的!”外婆看着我叫了起来。我低头望了望:靴子裤脚都湿透了,还沾着土黄土黄的泥巴,棉袄上挂着残雪,两枚纽扣也不见了!“婆婆,我的扣子……”那是几个小蓝花的纽扣,五瓣形状,还闪着晶莹的光,是外婆特意为我挑的。“婆婆来想办法!”外婆一面安慰我,一面张罗着给我换衣服。

夜深了,屋外寒风不止,拍打着门窗“吱呀吱呀”地响。熟睡中的我惊醒了,只见屋里的一盏老油灯闪动着昏黄的光。外婆戴着老花镜,从桌旁的针线篓里找了根针,细细揪出一根细线,用嘴抿了抿,眯缝着眼睛,试了几次才穿进针眼儿。银针在棉袄的缺口里翻飞舞蹈,几枚铜纽扣在灯光下忽明忽暗,像天上的星星眨着眼。外婆镀着淡黄色亮光的身影,在冬夜里温暖祥和。

外婆的针线篓里,那些平平常常简简单单的小扣子,如天边的星辰、枝丫上的花朵,一直绽放在我的心里。我的心似乎就是一枚纽扣,外婆的爱是一根棉线,把我们穿在一起,永不分离。

现在,棉衣上的纽扣渐渐消失了,童年里的那些纽扣,也不知失落在何方,可冬夜的温暖还如昨日,珍藏心底。

教师点评

本文构思精巧,从眼前的棉衣少用纽扣写起,回忆儿时玩耍丢失纽扣、外婆寒夜缝补纽扣,叙述如溪水潺潺,不紧不慢。乡村生活一动一静,场景对比鲜明。尤其是外婆缝补纽扣的画面,小作者精心描摹,饱含情韵。在语言表达上,小作者善于化用学过的佳作美句,生动传神,颇见功力。

(谢丽琴)

那个冬天不太冷

南京十三中红山校区初三 王哲

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

——题记

那年冬天格外冷。

父母经商失败,我们失去了一切,包括住所。

搬家那天,阴云密布,朔风渐起,纷纷扬扬卷起一场大雪。我独自在家中看守凌乱的杂物。干瘪弯曲的树梢轻轻敲击着玻璃,伴着凛冽的寒风,在窗前肆意呜咽。

渐渐地,家几乎搬空了,只有一些零碎散落在地板上,踩上一脚,心就被扎得生疼。冷风从门缝窗缝中钻进房间,在冰冷的气氛中打着卷儿,钻进了我的鼻腔,我的五脏六腑似乎都冻结了。惨白的日光从阳台照进空荡荡的房间,照亮了记忆模糊的角落,又在墙上投射出一圈圈光暈。

望着名副其实的家徒四壁,寒冷不断地侵袭全身,连呼出的白气都在颤抖。我感觉很冷,由内到外的冷。

“拍个照片留个纪念吧。”父亲不知何时走进屋来。

路上,父亲开着车,我坐在后面望着手机里刚拍的照片,眼泪很快流了下来。我赶紧擦了擦,怕他看见。风依旧呼啸,夹杂着发动机的轰鸣声。

“冷吗?”父亲打破沉默。

“嗯。”我回答。

“是心冷吧?”父亲又问。

我低头不语。过了好一会儿,父亲才说:“孩子,房子是没了。你难过,我和你妈更难过。但是,你要知道,家还在,人还在。只要人还在,就有希望。”

我静静地听着,他停顿了一下。

“或许我们一无所有,或许我们居无定所,但是生活还要继续。没有人能完全主宰生活,它总是充满意外和很多不确定性。但是生活的希望不能没有。钱没了,再挣,但是希望没了,还剩什么?日子会好的,我们有信心,你也要有。”

我抬起头望着驾驶座上父亲的背影。父亲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挺拔高大,他老了,沧桑化作头上的缕缕银丝,化作日渐消瘦佝偻的身躯。生活的琐碎和压力深深折磨着父亲,但他依旧努力挺直身体,留给我一个坚定的背影。我不由得想起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的背影,蕴藏了多少子女无法探知的痛楚和力量?

呼啸的风和飞速前进的车轮摩擦着,风不断灌进车子,我却不再感到寒冷。

窗外的雪下得正紧,纷纷扬扬,可我知道,“软红光里涌银山”,风会住,雪会停。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教师点评

本文开篇设悬念,结尾有余味,颇具匠心。前半部分天冷与心冷交织,情真意切;后半部分父亲的背影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相融,立意升华。尽管遭遇风大雪急的困境,但父爱的温暖与力量,让人重拾生活的信心与希望。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留心生活,抒发内心感动,灵感才能一触即发。

(唐德雪)

片段一

走在每天放学都会路过的小道上,我不由得放缓了脚步。雪,还在下。无数洁白晶莹的雪花如柳絮纷飞,似珠帘卷起,透过路灯惨白的光往稍远处望,就像清晨弥漫的浓雾,又像空中笼罩着一层丝巾,隐隐约约看不清。不远处松树的枝条变成了稍臃肿的银白色绸带,树叶与花瓣间布满晶莹的霜花,好似“千树万树梨花开”啊!

在这漫天飞絮中,我忽然找到了内心久违的宁静。原来,每天来去匆匆的路口,放慢脚步,真的会发现不一样的美。

——南京十三中红山校区初三 纪沁宜

片段二

“今年冬天其实并不冷,咱们这儿可是江南,是你赖在空调房里习惯了,才觉得冷。出来跑一跑!”回家的路上,父亲对我说。与父亲并肩跑在小道上,确实没有那么冷了,风也不再是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凛冽,反而觉得有点儿神骨俱清。

“如果大山不会走向穆罕默德,穆罕默德会走向大山。”那天才算明白,面对冬天,躲在空调房里纵然能够不接触寒冷,但只会让你失去御寒能力。何不来到室外,奔跑起来,让自己发热?适应严冬,才能真正不畏严寒。如果世事无法改变,那我们应改变自己面对它,影响环境改造它,而不是蜗居在小小的温室里,怨天尤人。

——南京十三中红山校区初三 宋健健

猜你喜欢

太冷太爷红山
《这个杀手不太冷》海报
红山荞麦看木森
那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
客从何处来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四十九)
这些金属不太冷
红山文化“玉龙”中的“猿”
5000年前红山文化庙、坛、冢新解
去镇上喝牛肉汤
去镇上喝牛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