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中“共情”缺席的原因分析

2017-08-22蓝园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23期
关键词:共情分析课堂教学

蓝园英

〔摘要〕知识中心、“好生”中心、自我中心是课堂教学中“共情”缺席的主要原因,教师必须换位思考、找准和声,必须腾空自己,放慢脚步用心陪伴,必须从多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才能与学生准确“共情”。

〔关键词〕共情;课堂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3-0068-03

《牵手》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我国台湾歌手苏芮唱红的一首通俗歌曲,歌中唱道:“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追逐着你的追逐。”细细感受一下分明是一首深度“共情”之歌啊!“共情”是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心理咨询中的人本主义学派认为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最为关键的咨询特质,其同义词有投情、神入、同感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1]。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临床使用共情时有一种通俗的比喻:“穿上病人的鞋子(站在病人的立场上)来观察、感受病人的体验”。[2]可以说,没有“共情”,恋爱终将成泡影,没有“共情”,心理辅导无法抵达来访者的心灵,没有“共情”,人际关系就失去了基础,没有“共情”,课堂教学无异于一台独角戏。“共情”如此之重要,但课堂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我们一起看看。

镜头一:市质检学校成绩排序出炉,位居倒三的学校全部集中在汀东片区,教研员兵分三路赶赴各校,调查了解,寻求解决策略。我的任务是听一节林老师任教的九年级化学课,课后共同探讨后一复习阶段提高教学效率的对策。听课班级是九(2)班,进入教室落座后我对班级作了初步观察:学生数共33人,其中男生13,女生20,前三排清一色女生,后两排清一色男生。教学内容是“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的复习,学生人手一份由问题串组成的复习提纲,提纲编写得很不错,设计的问题层次分明,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知识再现在前,应用提高在后,由此可见在教材研究这一块林老师做得很不错。下面是我对课堂教学一个片断的观察情况。

教学一开始老师提出问题:“我们学习了哪些碳的化合物呢?”在师生的对答中教师快速完成了含碳化合物化学式的板书:CO2、CO、H2CO3、CaCO3……板书几乎与问题提出同步,回应老师提问的声音来源比较集中在前三排的中间九位女生,其他同学狀态各异:有把头趴在桌子上的,有漫无目的把玩一支笔的,有一脸茫然无所事事的,总之百无聊赖、表情木然的居多。看到这种景象,作为以课堂观察者身份安坐于后的我内心涌动阵阵不安:他们到底怎么了?该拿什么去点燃、激发本该属于他们的朝气和求知欲望?看林老师从容坚定地按教学预设往前推进教学的样子知道大抵上她对这种状况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教学程序在循环中,教师提出问题:“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转化关系?请用短线连接并在短线上方注明方法。”在师生对答中教师快速完成了转化关系图,回应老师提问的声音来源还是集中在前三排的中间九位女生,其他学生好像与这个问题没关系,与这个课堂没有关系,与老师没有连接。教师完成板书之后给学生下达了一个指令:请将关系图抄写在复习提纲的相应位置上,我的观察结果是全班十三位男生只有一位执行任务,林老师穿行在学生中对这样的现象不可能没有察觉,但她既没有在哪一位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身边停留哪怕几秒也没有轻拍一拍哪一位走神学生的肩膀提个醒。

课堂观察至此我已明确课后亟须探讨的问题了,课后是否讨论教学中化学式的书写及关系图的建立到底应该以教师还是学生为主导去完成和构建已经不太重要,师生关系该如何建设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班级里一多半的学生不在状态,师生没有共鸣,没有“共情”,在最应该学习的地方没有学习发生,师生之间如此漠然,对各自的存在如同空气一般却又相安无事地共处一室,这也算是一种另类的定力!这里没有教学故事却有教学事故!

课后与林老师交流,她一脸无奈:“过去曾经试过,但花九牛二虎之力收效甚微,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就只能这样了。”她所说的曾经试过的方法主要是针对后进生的学习追踪,集中在两处使用:其一,单元考试之后划出基础过关题,对没有达及格线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再次测查;其二,追踪化学用语的过关情况,方法同上。这样一对一的追踪,教师确实耗时不少,即时的效果是可见的,但多数学生为了应付检查不求甚解,靠的是死记硬背,结果是今天过关了,明天又忘了,后天更是完全打回原形了,如此多个回合,师生玩着“猫抓老鼠”的游戏,没有“不共戴天”就算万幸,哪来“共情”?“办法想了,劲也使了,没效果,那就不如放弃!”这是面对大量后进生束手无策的老师们的普遍心态。原因何在?没有从关系建立,没有从内需的激发上多下功夫、多动脑筋,俗话说强按牛头不喝水,一味地试图通过不可撼动的“师道尊严”来驾驭学生、要求学生,结果事与愿违。

在教育的问题上应该说“关系”大于“方法”,“关系”大于“知识”,“关系”大于“技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关系的建立与维系“共情”是基础。

镜头二:今年三月份到城关一所学校调研,期间听了一节邱老师的试卷分析课,下面是讲评第十题时教师组织教学及师生活动的情况。

教师发放试卷并训导:“第十题考查的是酸碱盐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类似的题目我们已经练过了很多了,但班上还有二十六位同学答错,说明物质转化部分的知识还有很大问题,一个问题到底要重复多少遍才行呢?”(将空白卷投影在屏幕上)“请同学们把五种物质的化学式写出来。”

教师在提要求的同时转身在黑板上快速写出化学式。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遵照执行,其他学生形态各异,不在状态。

教师停下笔,扫视了一下学生,问道:“写完了吗?请写出它们两两之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在提要求的同时转身在黑板前快速写出五个化学方程式。

三分之一的学生遵照执行,但能快速跟进的不多,其他学生还是形态各异游离于课堂之外;

教师说:“我们从它们之间的反应看看哪一个答案符合要求?”随后详细讲解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

教师问:“如果这道题中的五中物质Fe、HCl、Ca(OH)2、CO2、Na2CO3换成Fe、Fe2O3、Ca(OH)2、HCl、CuSO4情况将会怎样呢?”随后详细讲解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

我们从教学的循环程序可以看出教学的开展只见老师不见学生,课后讨论交流的时候我问邱老师:“如果第十题选择题及课堂上对它的拓展问题改成填空或问答题的形式让学生再次测验,估计答题情况会是怎样?”邱老师给出的答案是:过关率也就在一半左右。从邱老师的回答里我们知道他对教学效果是有比较理性的预估的,但为什么没有求变?教师在评卷和数据统计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試卷分析时仅停留于数据通报层面,没有具体到个人的知识掌握情况、解题时困扰因素及相应的学习策略及学习态度等因素的深度分析,停留在对于学生操练多遍未能完全掌握的指责和抱怨中;师生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只有单方的评判和单一的灌输。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现象发生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上面两节课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效率不高,其共同的问题都是从知识出发而不是从学生出发,关注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关系的构建,师生“共情”缺席,学生被动学习、厌倦学习情况严重。为什么在课堂教学中“共情”缺席,而身在其中的教师却不自知呢?知识中心、“好生”中心、自我中心是主要原因,下面我们一一进行剖析。

一、知识中心

回放这段时间下校调研集中听取的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有可喜的一面,老师们处理教材、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设计能力及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甚至有些老师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掩面思考在教学整体效率上停滞不前,难有重大突破是共性,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似乎都遇到瓶颈,这瓶颈是什么?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焦点是知识,只管输送不管接收是普遍现象,结果当然是“猴子累死了,把戏不好看”,课堂教学缺了“共情”这一关键要素,效率的提升卡在了“共情”缺席的瓶颈里。埋头走路不抬头看路的结果是一旦方向错了,走得越快离目的地就越远,课堂教学的第一要素是人,第二要素才是知识,次序错了效率大打折扣是自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替,获取知识的途径、通道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如果仅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理解教师的职业,那这个行业的下岗大潮就在眼前,知识的储备、输出、解惑都可通过机器来完成,但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陪伴是机器永远替代不了的,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只做一台机器就能很好地完成的事,要让“情”在位、“情”到位。在上面分析的两节课里,“学生中心”应让位于“知识中心”,这是许多教师要共同思考的问题,放空自我、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是其一,相信每一位学生想学习、能学习是其二,用心陪伴是其三。

二、“好生”中心

“一只青竹蛇抵一筐泥蛇”,这是农村的俚语,是对精英人物的另类褒扬,细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个褒扬是建立在打击、贬低、忽略普通阶层的基础上的,其实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是文明的倒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值得享有最好教育的。但在教育界惟清华、惟北大、惟985、惟211之风甚浓,如此推演到初中教育的核心就变成惟保送生、惟一中生,聚焦极小部分忽略一大部分的做法有失偏颇,也有失公允,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共情”缺失是很自然的事,一个“共情”缺失的课堂也是制造教学事故的现场!

课后了解得知,在林老师的课堂里中间九位是重点关注对象,她们是上一中和其他达标校的希望生。聚焦好生的现象在座位安排上就可见一斑,座位安排与班主任工作有关,学校领导经常要深入课堂,对此现象不可能不知情,是默许、是明里暗里的支持、是作为确保聚焦对象的策略手段被年段复制?诸多情况都有可能,多几次深入学校感受体会不难发现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不是个案,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显然,如今没有具体的、显性的“好生”中心、分数至上、名校至上的指挥棒,但隐性的指挥棒无处不在,并且无时不在发挥作用,教育呼唤更多的具有独立精神的育人者来推动“把尊重每个独立个体放在教育首位”的理想变成现实。

“好生”中心的意识或潜意识支配下的教育行为,教师与其他一大片学生共情是奢谈,他们已然成为陪衬,只要不干扰不捣乱也就OK了!让学业水平参差不齐的每一位学生在同一个课堂里都有收获、有成长确实是对教师的巨大挑战和考验,但作为教师,除了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和完善之外,研究学生、研究学生怎样爱上学习、怎样更有效地学习、怎样成长得更好不就是我们的职业要求吗?作为教师要立住教育阵脚,其中情是本,因材施教是策。

三、自我中心

人际关系出问题往往与当事人过度自我有关,不能换位思考,习惯于从自己内在的参考系统出发思考问题,无法体验对方的感受,无法感知对方的内心世界,一个自我中心的人当然不可能具备良好的共情能力。教学中教师的自我中心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是极不利的,一个过度自我中心的教师他(她)看不到、听不到、想不到学生的需求,永远保持真理在握的俯视姿态,感受不到学生潜在能力的存在或者现有能力的不足,因此不可能给足空间、给足机会,更没有静待花开的耐心。教师自我中心主导下的教学,师生的互动基本上遵循“我说——你听、我写——你看、我做——你观”模式,难见真实的学生自主和学生主动,而学习的真理却是“我听到的会忘记、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或许在这种课堂模式之下的学生也能取得暂时的好成绩,但后续的学习力、终身的学习力是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的。

在上述试卷分析课大约不到十分钟的教学片断里我们看到:老师自己一个人不停歇地往前冲,化学式我写了、化学方程式我包了、解题方法我说了,这诸多“我”中没有一个“他”。课后我们一边回放用手机摄下的教学现场一边讨论,邱老师对此有了深刻的领悟,我想,反思和领悟之后改变也将随之而来。在课堂教学里教师不能一味领跑于前做孤胆英雄,要做到领跑不忘回望,并且根据需要不断调整与学生的位置关系,有时居于前领跑、有时位于后推动、有时居其中互动、有时立于旁欣赏。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要达到良好的“共情”,教师必须换位思考,找到和声准确共鸣,必须虚下心来,腾空自己,放慢脚步,用心陪伴,从多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参考文献

[1]王妍.共情研究述评[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3):13-16.

(作者单位:福建龙岩市长汀教师进修学校,龙岩,366300)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共情分析课堂教学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分析:是谁要过节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回头潮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