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菱形眼睛太阳大气光象内涵图解
2017-08-22顾万发
□顾万发
神的菱形眼睛太阳大气光象内涵图解
□顾万发
图一
注:
1.真太阳的造型有时候由于地球大气等原因,会呈现为菱形(图一:1)。从高庙文化看,幻日也有描绘为菱形的(图一:3),这与自然界观测到的有些22°幻日或有些超过22°的幻日造型基本是一致的(图一:1)。这类菱形有时可能会作为神兽的眼睛,像红山文化的作为向两侧运输幻日神兽的代表双首玉猪龙(图一:2)。赵宝沟文化中有的太阳神鹿(图二:1)、二里头文化铜牌饰中的太阳神兽之菱形双目(图一:4、5)也应与真太阳造型有关。二里头文化晚期出现过玉质的菱形目(图一:6-1)、河姆渡文化的神鸟形陶支脚的鸟之菱形目(图一:6-2)及三星堆遗址发现的青铜菱形目(图一:6-3)也应属于这类现象。
2.与图一:7神格一致的图一:8神兽额头特有的“钻石”表明其都是与太阳有关的神或是某族氏的太阳神,但是图一:8神面之目为“臣”字形,这说明太阳神目不一定都是菱形,同时也说明图一:7中的菱形可能是刻意为之,也可能是“臣”字形神目的一种表示法。但是综合地看,绝大多数菱形目取形义于菱形真太阳的看法更具有宏观背景和依据。或者说,不排除有的菱形目确是一种造型表示法,但是我们目前所见到的基本还是为了表明与太阳神的关联而有意为之的。
3.利于说明太阳神人目有的是取形于太阳造型的依据,除了神话传说和图二所示诸多案例外,二里头文化另两件特殊的铜牌饰(图一:9、10)和大甸子墓地一件彩绘牌饰(图一:11,相当于铜牌饰的“彩绘版”)也利于说明这一问题:
(1)图一:9中,太阳神兽的双目为典型的“单旋符”,与图一:11中彩绘铜牌饰中的三个单元之一(三个小牌饰或也可说三个神兽组成一个大型牌饰)的太阳神兽之双目是一样的。而这类“单旋符”有切实的证据证明其为真太阳及附近光气的一种表示法(参阅图一:12,尤其注意其中勾云形玉器中的“单旋符”与太阳大气光象的对应关系)。
(2)图一:10中的“钻石”图案,早在中国台湾故宫所藏乾隆御制诗玉圭上与太阳有关的神人额头上(图一:13-1-c。其额头的菱形对应22°晕上切弧上端的菱形光块和人面额头的素描特征,同时从高庙文化菱形真太阳的有关材料看,应视为“皇冠”中的菱形真太阳)和时代更早的顺山集遗址出土太阳神面具额头上就出现过(图一:14。其中的菱形对应22°晕上切弧上端的菱形光块,并符合人面额头的素描特征,月牙形对应太阳22°晕的上切弧及帕瑞弧之一(Suncave Parry Arc),并拟合人面额头的素描特征)。
(3)图一:13-1中的龙山时代玉器神面的嘴巴及双目实际是拟形鸮(图一:13-2,双目又与太阳造型拟合)的造型,不少学者以为图一:12或常说的其他饕餮没有下巴实际是不确切的,从新砦期开始,这类鸮形嘴就与虎的嘴巴造型融合(参阅图一:15,新砦陶器盖),这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和反映宗教信仰的特征。我们的这一观点与整个龙山时代神怪造型多有鸟类羽冠等特征,以及以后的二里头、夏家店下层文化神兽及商周饕餮常有羽饰、鸟类肢体特征的情况相符,并且基本都与太阳或大气光象的情况相符。
(4)图一:10中的“单旋符”与图一:9、11及图一:12中的勾云形玉器之“单旋符”内涵一致,也表明该类牌饰神兽的太阳神性质或神格。
图二
注:
1.图二:1具有鹿龙鸟特征的整个造型是模拟和喻指太阳大气光象的,不过这里既有明确模拟切弧等造型的部分,也有比喻和模拟太阳大气光象其他特点的部分:
(1)龙与太阳光气相似,龙的神圣性与太阳也相似;良渚文化庄桥坟遗址曾经有这类经典龙蛇形的太阳及其光气造型图案的发现。
(2)有鸟的成分,这属于表现太阳大气光象的常见现象,像高庙文化中最为常见的鹰——(翅膀上的幻日是以有海内克弧及晕的真太阳造型来予以表达的),良渚文化的一类鸟——其中翅膀拟形的是太阳海内克弧,这一海内克弧在高庙文化有关图像中有表达——)、天津博物馆藏徐世章原藏龙山文化神人头顶的负菱形真太阳的鹰——等即属于此类。
(3)鹿与太阳有关是一种常见现象。这一方面与《礼记·月令》中“夏至到,鹿角解”反映的鹿角随“夏至到”之阴阳变化而变化的特性有关联,另一方面也与古人认识的鹿可以为运输太阳、幻日的工具有关。在田螺山河姆渡文化中,我们就发现有以鹿表现运输幻日场景的图案(图二:2)。
2.图二:1中的鹿目为菱形,可能是以真太阳这一类造型来构图的。以太阳及其光晕等来构图眼睛甚至眼睛及鼻头的现象可以早到高庙文化(图二:3中之①②③④)。仰韶文化杨官寨遗址出土过不少三镂孔一组的图像(图二:3之⑤⑥),也应是拟人化的太阳面孔,我们这样认识的主要依据除了高庙等早期文化中存在三个圆形组成的太阳神面外,庙底沟类型彩陶也可以提供证据。仰韶文化彩陶斜向轴对称的鱼身之间为太阳或太阳大气光象的现象常见,而这一太阳的拟人化就有以三个圆形组成面目的情况(图二:3中之⑦)。这里特别予以说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的斜向轴对称的三角形一般代表鱼身,简化鱼形的部分或西阴纹代表的鱼形与男性生殖崇拜符号的组合、简化鱼表示法、半坡类型仰韶“鱼鱼太阳目首”相连图像及继之的马家窑文化“蛙蛙太阳”相连图像等为重要证据;而崧泽文化、部分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中的这类造型,像库库泰尼——阿里波耶文化、有的古印第安部落文化等诸多彩陶刻画图像中的旋符纹一样,往往表示底纹。笔者在有关文章中曾经论证过(《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盆“舞者”图像内涵研究——〈彩陶新诠〉之三》,《华夏文明》2016年第6期),在中国“这是表示底纹的观点”之判断依据可以早到高庙文化、河姆渡文化。
3.安徽马鞍山市宋山山脚下出土的殷墟2~3期铜铙上的“离火——太阳”形,也是明确作为饕餮目的(图二:4)。这也有助于判断神之菱形目有可能是取形义或部分取形义于菱形太阳的。具体证据还可参阅前文提及的徐世章所藏龙山文化玉器神人头顶的太阳(大气光象)神鸟所负菱形真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