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星和5星之间,争议中的《冈仁波齐》

2017-08-22整理朱玉芳

中国青年 2017年15期
关键词:冈仁猎奇波齐

整理-朱玉芳

1星和5星之间,争议中的《冈仁波齐》

整理-朱玉芳

《冈仁波齐》上映以来,其评价显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目前,《冈仁波齐》的豆瓣评分7.7,喜欢它的人给出4星、5星的高分,相反的只有1星、2星,很少有人处在中间地带。评分的两极化或许正反映了电影本身的复杂性和开放性,大家的分歧点实际上也很集中,包括对伪纪录片手法的质疑,剧情是无聊还是对心灵的冲击,导演是消费猎奇还是真实呈现……

反方辩手:无聊猎奇自娱自乐

@徐若风:对《冈仁波齐》这部电影最大的疑问或质疑,莫过于它整部作品组织的架构与思路。它并非是一部原生态呈现真实的纪录片,而是有着类纪录片风格而填塞剧情的“公路(或藏区山路)片”。于是当我们看着一行十多人从家中一直磕头匐行,中途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山石滑落、生病、缺钱打工、老人(在到达之际)去世等突发的,甚至有些“卖苦”意味的情节时,实际上又会感到不适——因为它的情境显得太过真实,而在真实之中所呈现的苦难则是来自于许多转山家庭亲自经历的叠加,将这些叠加事件都强加到一行人身上,则还是显得太过刻意。

即便西藏本身再美,但当它定格在一个个打磨的场景上时,它便不再具有生活本身的厚度,只剩下徒留的消费感。这也是这部电影的症结所在:外来者的视角,带来了无可避免的消费感,在每一个精心营造的场景里随处可见。而谁又能证明,我们作为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央这块银幕前的观看者,在观看、在思考的时刻,不是在消费着他们的虔诚呢?

@九只苍蝇撞墙:内容呆板俗套,用概念化的生与死和汉人印象里的朝圣结合起来,既不具备思辨高度也缺乏个人情感深度,是个非常尴尬的高不成低不就并且很典型的带着外来者视角的民俗片。调度和剪辑节奏非常平均缺乏张弛有度的处理,造成了像重复播放静态明信片一样的视觉疲劳效果。

@christalone:只要是电影,就应该有电影该有的样子,全片看不出拍摄技巧,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戏剧冲突,真的想离场,反倒对朝圣失去了兴趣,觉得异常无聊,艺术是对生活的加工,那倒是稍微加工一下呀。

@Le:如果导演拍的是纪录片,我会给高分,因为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另一种生活方式,有历史价值,也是面很好的镜子,让我们反思生活。但这是剧情片,这是有编剧,有虚构,有表达诉求的,有价值观传输的片子。导演消费了西藏,消费了藏民,消费了朝圣,消费了信仰,把生活换了身我们平常不穿的,破衣烂衫的打扮,来博取感动和眼球,这真的让人反感。

@舒农:非常不喜欢。贩卖民族风情,浅薄。

@翻滚吧!蛋堡:和其他藏语系导演作品一比就能看出短板。除去朝圣之路本身,几乎看不到想要探讨的东西。

@更深的白色:显然是一部陷入魔怔的导演拍的魔怔的片儿,认可去崇高化的处理,也认可剧情片的方式反而更真实,但真的难逃猎奇化的自娱自乐之嫌。

正方辩手:真诚不该被质疑

@珊妮霞:看完《冈仁波齐》没有失望,描述藏族人的影片就该是这样的调子,没有煽情的台词,没有豪言壮语的举动,简单平静,一切都是自自然然地发生,心中有了念想,就去朝圣,磕长头,休息,念经,跳舞,生命降临,生命离去,没有大悲亦无大喜,顺其发生,坦然接受。一个个地名,左贡,芒康,然乌,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进藏之旅,以及在圣山脚下遇到的那个如雪莲般美丽的藏族女子。

@谢飞导演:在成都买票看的,60座的影厅坐了九成,观众看得入戏,满意。这样一部没有任何明星的纪录风格的文艺片,六天突破一千六百万票房,说明我们的市场和观众开始多元化了!值得欣喜和赞扬!

导演采取了一种纪录-戏剧Docu-Drama的样式,让我们近距离地接近和感受了一次藏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实属可贵!我在西藏拍过两部电影,知道张扬导演要花多大的力量、吃多少苦才能拍得这么好,这么深入。从这点讲,怎么夸奖都是不过分的。

@吴耀:网上有很多人,并不同意它好,理由总结起来有两点:消费藏民信仰,纯粹满足观众的猎奇心。在《冈仁波齐》的西安站路演上,著名编剧芦苇这样评价它:“以前的很多西藏题材电影,局限于猎奇,把西藏素材作为猎奇成分加以展现,可《冈仁波齐》是实实在在用藏族人视角拍的。”我想补充一句,正因为如此,它更显得猎奇了。

因为《冈仁波齐》让我意识到,原来这些艰苦的朝圣、虔诚的信仰,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对他们来说,只是出了一次远门。而《冈仁波齐》对我最大的价值,就像张扬导演在电影花絮中说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但若干年后,人们仍可以从这部影片里,看到有一个民族还这样生活过。神山圣湖不是终点,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弃平凡的理想和信仰,热爱生活,我们都在路上。”

@Alan:我在藏地生活过几个月,知道这是我不能碰触的题材。很多观众觉得导演在卖信仰,而这些批判者大多数是在大都市,挤着地铁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忙着工作愁着买房,以为这是生活的全部。被现代化与智能科技让自己忘了什么是信仰,更不知道信仰的力量有多大。

@木卫二:纪录片等于真实,仿纪录片等于不真实的批评套路早已经过时,至于朝圣是否涉嫌猎奇之类说辞,强行切割观众,却忘记电影本身是世界语言,实乃刻板粗暴。名为《冈仁波齐》的电影,主体只是在通往冈仁波齐的路上,没有进入最后的转山,这才是电影的妙笔。关注结果,追求成功,恰好无法参透朝圣真谛。

@内陆飞鱼:张扬身上有一股劲儿,不在北京攒IP,与资本觥筹交错,拍这样的苦行僧电影,值得钦佩。一些电影的拍摄过程就像是一场修行,渡人渡己,修心修性,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没去过藏地,但是看《冈仁波齐》的拍摄花絮,还是有点心有戚戚。

@芦哲峰:真是那句话,同样一个图案,有人看到玫瑰,有人看到魔鬼。对于藏民磕长头转山朝圣的行为,我看到的是接近神性的光辉和美。反观自己在欲望世界里浮沉挣扎蝇营狗苟,顿觉自惭形秽。

@不记得了:有人觉得好看,有人觉得不好看,有人评价导演在消费信仰,我认为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以及追寻信仰的方式,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自己的人生道路中的朝拜者,用着自己的方式而已;终生皆平等,只是有人更虔诚。

@sissi:作为以前在拉萨工作过的人,见过磕长头的人无数,之前的工作是专门为印度教徒办理去神山圣湖行程,为他们申请进藏许可证。所以对岗仁波齐有着无限的情怀。也许我们难以理解,但是在他们眼里就是整个生命的圆满。

@栗山暖:《冈仁波齐》的胜利,某种意义上也是观众口碑的胜利,是网络评分体系的胜利。电影作为艺术,最有魅力的一个地方,是我们创造了它,但并不能及时地理解它。

@朴树:其实我一直在关注有关电影的评论,大多数的评论我自己并不赞同,我没有从民族性和信仰角度理解这个片子,让我感动的只是人的朴素和简单,就是人的那种坚韧,就是无论你要做什么,你选择做了,选择一个方式来坚持,我觉得人生就是这样的,非常难,但是要选择了就走下去。

猜你喜欢

冈仁猎奇波齐
冈仁波齐
小狗猎奇
贺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
小狗猎奇
冈仁波齐的祈祷
槐花鸡蛋
肖波齐教授
普兰:荒芜之地的惊喜
对新闻受众猎奇现象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