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者》的真实与虚拟:日本大学生找工作也不容易

2017-08-22风满蜃气楼

中国青年 2017年15期
关键词:观察者日本测试

文-风满蜃气楼

《何者》的真实与虚拟:日本大学生找工作也不容易

文-风满蜃气楼

面试候场时环顾四周,乌压压的黑西装塞满会场,人仿佛缩小成墨水瓶里的分子,公司则是钢笔,被汲走的分子那么多,却一次都没轮到我。

日语中的“何者”是“谁”、“什么人”的意思,多用于疑问句,顾名思义是询问别人的身份、要求对方进行自我说明。曾获直木奖的日本作家朝井辽的小说《何者》,以日本大学生毕业前的就职活动为背景,描写了在SNS(社交网络)逐渐普及的社会中,几个处境相似的年轻人为了找到理想工作而一起努力奋斗的故事——看似温馨热血的设定,作者却将焦点对准了网络社会中个人虚象与真实自我之间的断裂。

这本书在2016年被引进中国,同名电影也于去年在日本上映。演员阵营集结了当下名气与实力兼具的几位年轻人,消息一出即引起广泛关注。电影改变了小说的表现形式,结合主人公的剧团经历,穿插舞台剧表演的情景,将戏剧融入剧中现实,模糊了回忆与当下、生活与表演的边界。尤其最后,当真相揭开、现实倒转,过往片段切换为一幕幕戏剧表演密集涌现,效果颇为惊艳。

当下社会,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势态深入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网络与现实身份的相互渗透想必很多人都深有体会。而在日本大学生的就职过程中,SNS的介入又带来了什么呢?

《何者》的现实基础:日本大学生如何找工作?

在谈电影之前,我先介绍一下自己在日本的求职经历。有过日本就职经验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吧:一开始的斗志昂扬,中途惯性麻木,折腾几个月后已是名副其实的破破烂烂。每家公司的选考过程都相似且不断重复,层层选拔之间耗时良久,等待漫长而煎熬。

日本大学生的就职活动从大三后半学期开始,积极的学生会更早开始应募各公司的实习岗位积累经验、频繁访问学校就职课、寻访就职于目标公司的OBOG(同校出身的前辈)取经、购买参考书籍了解就职信息、准备笔试。为了把握详细资讯和最新招聘信息,注册各大招聘网账号必不可少,在就职活动经验分享论坛中也能获得不少信息。就职开始,所有人都褪去日常装束,换上统一的黑色正装+白衬衣+黑皮鞋+公文包,男生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女生将长发扎在脑后。发色必须全黑,首饰也须除尽。

正式的就职活动从企业说明会开始。形式大致有三种:校内说明会/企业共同说明会/企业内部说明会。其中校内说明会只在几个主要城市举行,对外地学生而言费时费力又费钱。说明会之后开始投递ES(即简历)。各个企业拥有自己的ES模版,报名选考的学生从网上下载表格后填写,有的公司还需要手写邮寄。ES中除了基本履历还需回答3-5个问题,包括“大学时期花费精力最多的一件事”“求职动机”“入社后的目标”“自我PR”等。

ES筛选通过之后大多是Web Test,形式多样,应用度最高的是SPI能力测试(语言、数学,有的还包括英语和结构分析能力测试)与性格测试,有公司出题或Test Center统一测试两种形式。公司出题的Web Test可以在家完成,但数学部分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计算,很多学生会请朋友帮忙甚至代考,这一部分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

Test Center统一测试的成绩可在两年内反复使用,但分数由网站直接发送给应聘企业,不公布给学生,因此有一定风险性。性格测试大都在网上进行,通过公司邮箱发送的链接进入,同样有时间限制。此外,部分行业有专业性测试,除了上述内容,还考察一般常识(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社会、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地理历史等)和创作力。

笔试通过之后是G D(即小组讨论)选拔,也有公司跳过这环。GD之后终于进入面试。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集团面试),形式各异。越是大型的企业招聘过程越繁琐,环节越多、战线越长。

日本企业文化讲究忠诚度,崇尚年功序列,传统的企业战士一入职就是一生,跳槽往往不被看好。近年转职现象开始增多,但第一份工作的意义仍然重大。漫长的周期对招聘双方都是沉重的负担,部分企业也开始缩短步骤、提高效率。

我的就职断断续续持续了五个月,先后参加十余家传媒公司选考,有大企业、中小企业、风险企业(venture),每家公司的企业文化、业务内容、公司优势领域、自我匹配度等信息在脑中打转,ES写到手软,小组讨论和面试仿佛永远进行不完。从披着大衣的初春到汗湿衬衫的炎夏,一次次往返于T市和东京,坐在摇晃的电车上犯迷糊时,脑里还琢磨着面试可能被问到的题目。起初还很兴奋,穿梭于东京的大街小巷,与写字楼里形形色色的白领擦肩而过,想象膨胀,心里便有了期待。期待越大,收到不合格邮件时也更加受挫。

面试候场时环顾四周,乌压压的黑西装塞满会场,人仿佛缩小成墨水瓶里的分子,公司则是钢笔,被汲走的分子那么多,却一次都没轮到我。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总结,接着又是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即便挺进一轮又一轮,最终一轮的失败也会导致前功尽弃。

面试中的所有问题仿佛都彼此相关,拷问着你的特长、素质、经验、追求和目光。不同的人表现千变万化,短短几十分钟的问答当然无法展示一个人的全部,即便如此,结果也只有合格/不合格两种。持久的奔波之后,同届毕业的人陆续拿到内定,手中空空的人很难不心灰意冷。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拿到内定和没拿到内定的人处于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自尊心作祟,朋友间的相处也变得敏感小心。

《何者》的世界——小说与电影之间

穿梭于网络世界的人都拥有自己的虚拟身份,通过在社交网络平台更新动态构建起一个“自我”的虚像。信息发布者收获的关注、赞美,与网友的互动会带来一定的心理满足,一旦习惯,沉迷其中,便容易陷入一种虚假的观照,将碎片信息拼凑的网络形象视为真实人格。当现实中的熟人同时是网络平台里的关注对象,人与人的交流也从面对面的方式扩展到无需身体在场的虚拟字符,人的知觉与情感也在两个世界之间渐渐失去平衡。

《何者》便是这样一出交织在网络与现实中的荒诞舞台剧。以找工作为目标的主要角色有六个——除了通过学校推荐拿到就职内定的泽前辈,其他五个主人公或多或少都身处线上与线下两个世界中。还有一个人,他像是《等待戈多》里的戈多,也像是《听说桐岛要退部》(朝井辽另一部作品)里的桐岛,时常被提及,却从未出现过。几个年轻人一面奔波于劳心劳力的就职战场,一面在twitter上更新自己的近况。在SNS这个鱼龙混杂的舞台上,投入的精力越多,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反而越模糊。

作品中存在两种立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其中明显的观察者有两个,一是表明自己不参加就职的A——就职群体的观察者,二是时时刷新所有人twitter的B——旁观朋友们的“表演”。A自诩头脑清醒审美独到,嘴上说不愿随波逐流,事实上从未付出过真正的努力。B陶醉于自己对周遭人的分析,自以为客观睿智,但观点却完全建立在虚拟与偏颇之上。此外,C和D很少发布状态,他们活在真实世界中。

影片和小说都有两次高潮来扭转智者与愚者的立场——看似平庸的老实人拥有大智慧,看似吊儿郎当的其实内心成熟,以为不随波逐流的其实是逃避,最冷静公正的那个早已态度偏颇。身为观察者的A与B在不同程度上也参与了各自观察的环境,A以真实世界为对象将虚拟平台视为出口,B以虚拟环境为对象又在虚拟中制造另一个虚像。在真实与虚拟世界的交叉点,另一个人置身事外旁观所有,而在不同维度之中,每个人都是周遭人群的观察者。

在通往社会的道路上,我们都面临着就职和成长。就职成功并不等于长大成熟,真正成熟的人也不会以己度人自觉聪明。面试中的一分钟自我介绍也好,社交平台的140字状态也好,精心提取的词句并不构成一个人的真相,而真实往往散落在现实生活之中。

在真实与虚拟彼此渗入的世界中,你是谁?

责任编辑:朱玉芳

猜你喜欢

观察者日本测试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幽默大测试
《黄金时代》日本版
“摄问”测试
冷静而又理性的观察者——德国华人作家刘瑛访谈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观察者模式在Java 事件处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