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如何分析理解意象绘画

2017-08-21陈超凤

魅力中国 2017年22期
关键词:抽象真实意象

陈超凤

摘要:“意象”早在《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我们艺术中的“意象”与周易中的“意象”有所差别。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关键词:具象;意象;抽象;真实;怪异

在所有的艺术中,分为具象,意象和抽象三大类。明确和区分概念是我们分析理解意象的关键。具象是存在于空间,而且能够感知的一种形状或形态;抽象是存在于人们的视觉中有很多种认定物体的产生;意象则存在于人的内心或思想中的一种感知物体或事态,但它并不直接展现。在欣赏意象绘画时,学生疑惑,“为什么画成这样?”看似简单的疑问,却是我们再美术鉴赏过程中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正是由于意象绘画是艺术家的“意中之象”,所以我们意在透过“象”了解艺术家传达的“意”。

一、意象绘画的“怪异”现象是我们分析理解意象绘画的突破口。

“这幅画怎么画得那么怪啊?”这是一种好奇心驱使着学生对事物的了解。老师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如何分析理解意象绘画。

(一)意象绘画的“怪异”与艺术家的个人经历有关。

我们了解的意象画家如中国的朱耷、齐白石、董其昌、林风眠等。再如西方的梵高、达利、高更、塞尚等。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他们都有着师承关系,还有自身的创新和特色。结合作品的“怪异”现象了解到底蕴藏着怎样独特的个人经历。

朱耷的《鹌鹑图》,两只精神不佳的鹌鹑票白眼蜷缩着,上方是随时要砸下来的石头。画家逸笔草草,绘画出的鸟石着实怪异。我们再来了解朱耷,他是明末清初人,身为明朝皇室宗亲,正当意气风发之时,却惨遭国破家亡,成为布衣平民,绝望中郁闷不已,削发为僧。期间精研佛理和吟诗作画。他所画的鸟石花草都是他人生遭遇的真实写照。结合画家经历整个画面预示着朱耷深处环境的危险,随时会遭到清朝政府的追杀,鹌鹑的眼神表现出他对时代的冷漠和不安情绪。整个画面笔墨圆浑,信笔挥洒,尽情的发挥了自己內心所压抑的痛苦和绝望。

蒙克的《呐喊》是一个怪异的背景和人物,骷髅样的人形用双手掩盖着耳朵,眼睛瞪着,嘴巴张大,他好像在拒绝倾听和接受一切信息。蓝黑与橘红的色彩强烈对比,像恐怖的气流烟魂不散。再来了解蒙克的人生经历,他出生在名门望族,人生却很不幸,看着亲人一个个的死去。一系列的家庭不幸使他心灵被死亡与痛苦所笼罩。所以蒙克所画内容大多与死亡相连,代表着死亡的黑色是他常用的色彩。画面中所传达的信息总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神秘的气氛。

所以说艺术家个人经历的不平凡注定他们在意象绘画中的表现是“怪异”的。

(二)意象绘画的“怪异”与艺术家的时代背景有关

都说“时代造英雄”,这个是时代需要与适应时代的相互关系。艺术家生长的年代给艺术家指引了人生方向,也给他们的艺术提供了创作素材。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跟二战有关的作品。画面中除了一把断了的剑以外没有其他武器,但画面氛围充满着战争的残暴、痛苦 、绝望和死亡。画家运用意象的立体手法夸张的表现每一个人和动物。狰狞的人物表情,肢解开的人体,嘶吼的马面是痛苦人民的象征,冷漠的牛头像妖魔鬼怪一般。整个画面只用了黑白灰没有一丝的彩色,这更能体现出法西斯发动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是非常惨重的。

毕加索生长的时代遇上了二战,所以他怪异的画面是对二战真实的写照。除此外,还有中国的一些画家也用自己的笔墨,借物抒怀,抒发着自己的胸中逸气。郑板桥,擅画竹子,正是因为他在朝为官。他笔下的竹子总能表达自己正直清廉的秉性,也时刻提醒着自己的作为要端正。

二、意象绘画是对客观事物“真实”的主观表达

在欣赏意象绘画时,学生总会说其描绘对象不如具象绘画来得真实。这里的“真实”往往是学生被眼睛所迷惑的“真实”。意象绘画不只于表面的“真实”,而是一种客观的真实,艺术家内心的“真实”。这种客观的内心的真实艺术家只用单纯的具象艺术描摹自然是无法表达的,所以他们通过一些绘画手段进行夸张变形,使得自己的内心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宣泄。

中国山水画家在画山水时,总能巧妙的取舍,展现最好的山水。他们是把繁琐的山石草木归于心中的意象,捡起精华,通过笔墨技巧抒发自己的情怀。梅兰竹菊四君子,看似大自然的景物。殊不知,文人雅客们赋予它们的美誉早已成为艺术家抒发胸中逸气的绘画题材。梅,是风骨清高的气度;兰,是幽芳自逸的写照;竹,是劲节清高的秉性;菊,是孤芳自赏的心态。艺术家们总能不被表面的事物所迷惑,“真实”意在心中。

三、比较是分析理解意象绘画的最好方法

在学习上,各学科总有很多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意象绘画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比较。我们可以比较不同绘画种类,也可以在同一绘画题材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

(一)具象绘画与意象绘画同一题材不同表现的比较

如果说具象绘画是真实的描摹自然,那么它的原理就是摄影。呈现的必定跟自然极其相似。意象绘画是主观表达客观对象,那么作品必定是围绕艺术家的内心感受。

《教皇英诺森十世》《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都是教皇的人物肖像,但是呈现出来画面差异却非常大。《教皇英诺森十世》是采用了具象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再现的手法刻画一个逼真的教皇模样,极力通过人物神情的刻画表现出教皇的阴险、狡诈、多疑甚至毒辣的特征。《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虽然也画教皇,但运用的是意象艺术的表现手法。画面不是注重人物神情和细节的刻画,而是从整体画面出发,运用意象艺术中夸张变形的手段来烘托画面气氛。画面效果也能真实的表现出教皇的血腥、恐怖。但与具象艺术相比较更直接,更接近画家内心所表达的情感。

(二)中西方意象绘画手法的比较

不同民族,艺术家们运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了不同的奇迹。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中西方的意象绘画手法差异很大,却有着意象艺术共有的特征,比较来它们的差异。

首先材料上,中国意象是纯粹的水墨,西方则是油画,水彩。中国水墨给人的第一印象也许是单一的黑白色彩,后来发展到其他彩色的运用。纸张画笔的选择上,中国画用的毛笔都是极软的的,写意画的纸张都是生宣。西方油画的画笔是稍硬的平头笔,粗糙的油画布。

其次,在笔触设色上,中国画讲究笔墨技巧,干湿浓淡,皴擦点划,随类赋彩,一气呵成。西方绘画笔触时而大块铺设,时而细笔点抹,颜色多次调和,一遍遍涂抹。这种笔触设色的差异,造就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画面表现。中国画来得干净洒脱,油画则来得随性厚重。

第三,在造型手段上,中国画注重虚实的关系,以虚写实。在表现技法上,中国画讲究“骨法用笔”,实际上强调的是笔法的修炼和功力。西方的绘画注重的是科学的训练和表现手法。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艺术家们有着不同的观察方法,认知角度和表达方式。

意象艺术的学习,是学生认知世界的一种渠道。掌握分析理解意象绘画的基本方法,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让我们在美术学习中,培养审美的眼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洪惠镇.中西绘画比较[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2]易英 著《创造意义》,原载于《江苏画刊》,1994年

[3]罗春萍.意象绘画研究.中国知网,2011

猜你喜欢

抽象真实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对数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浅谈门格尔与罗雪尔关于方法论的对比及启示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